被偷走大学文凭的女孩,正在全网求助
最近刷到这样一则亲子故事,让人毛骨悚然。
一位今年的高考生考上了梦寐以求的中央戏剧学院,但是录取通知书却被妈妈藏了起来。
为了让女儿不能成功赴京求学,妈妈骗她出门的间隙,然后把家里的所有证件都偷走,她的银行卡、身份证、电子设备,连带着妈妈一齐消失了。
2023年了,还有这样为了一己私欲斩断孩子前程的家长吗?
有的。
妈妈私心想要女儿在家乡重庆念个普通师范院校,毕业就留在重庆,别想着去什么北上广深闯荡,在家里安安稳稳多好。
但女儿却一心想要逃离,想去看更大的世界,去探索人生的可能性。好在中戏告诉她,没有通知书没关系,人到了就行。
全网都在替她默默倒数,期待她逃离成功,就像在期待楚门的胜利。
要家乡的安宁,还是要旷野的未知,无数代际矛盾,交织在这个夏末秋初的节点。
那些不被允许远行的女孩子,将何去何从?
长姐遭退学,女子不远行
微博上有个话题,「录取通知书一定要本人签收的原因」,记录了很多这样的故事。
图源:新浪微博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家庭里,教育并不是举全家之力都要办的首要大事。孩子被抚养长大,会自然蜕变成家庭的劳动力和照顾者。念书费钱又费时间,不如跟着父母耕地,分担一些劳作。
有的家长担心,如果放孩子出去念书,之后会不回家给自己养老,索性偷偷藏起孩子的录取通知书,养在身边才安心。
即便在有教育意识的家庭里,供孩子上学,也是一场需要谨慎思考的投资。而这场投资,更是呈现出来性别之间的分野。
全家兄弟姊妹几人,如果非要供一个孩子去念书,那这个机会大概率是儿子的。
而那些被迫退学的女儿,则继承了父母的生活,或忙碌在田埂间,或周转在厨房里,抑或是早早走入婚姻,成为下一个家庭的照顾者。
许多人的妈妈都有着类似的叙事。
有的妈妈明明很会读书,却被骗说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只能待在父母身边,直到变成了“父母兄弟姐妹心中那个最无能的人”。
图源:新浪微博
有的妈妈则是高中毕业被默认不需要继续念书,该上班上班该结婚结婚。
图源:新浪微博
我们编辑部就有典型案例。
同事的妈妈是家中长姐,有一个妹妹和弟弟,所以妈妈中专念完就去上班打工填补家用,刚过20岁就相亲结婚生子一条龙。而弟弟妹妹则一路念到大学毕业,用文凭换来不错的工作。
而爸爸这边,则是妈妈的镜像,他是那个被长姐呵护的弟弟,是举全家之力供去外地念书的人,长大也自然成为了全家的权力中心和大家长。暗淡无光的妈妈和天之骄子的爸爸,也算是东亚家庭的经典配置了。
在老一辈的家庭里,教育是奢侈品,受教育的机会往往流向男性;而到了年轻一代,教育早已成为了公平的必需品,却依然呈现出微妙的性别偏差。
文章最开头的案例并不少见,有的女孩论分数能上复旦,但父母却执意让孩子在本地上学,孩子没听话被爸妈说不孝,没想到当代女性不孝有三,出省念书为大;
图源:新浪微博
还有的女孩本来可以保研,却被家长以死相逼,回了老家匆匆嫁人。
图源:新浪微博
这些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就发生在当下。
许多父母对女儿的择校要求就是本地学校,如果本地找不到好的就去省会城市,总之回家要方便,别一头扎进北上广然后沉醉不知归路,出国更是免谈。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这话放现在得改成“父母在,女子不远游”。
而在选专业时,师范类专业永远挤满了女生,幼师、幼教,更是天菜类专业。毕业去当个老师,稳定有编制,别提多安逸了。在相亲场上,当老师的女孩简直是香饽饽。
但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幼师类的职业依然算作是家务的延伸,是有寒暑假的、方便带孩子的职业。
我们都经历过女硕士、女博士被疯狂污名化的年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数量大大提高,但当她们涌入相亲市场,接受到的却是剩女羞辱和高学历歧视。
“你是女博士啊?那你一定没结婚吧”。
“女博士”,竟然变成了一种用来揶揄女性的词汇。在这种主流论调之下,连同父母对女儿的要求也变成了:书不用读太好、读到女博士就嫁不出去了。
可见,男女看似拥有了平等的受教育权,但社会仍然延续着上世纪那套对男女的区别对待。
“男主外、女主内”、“读书无用”、“女人的价值在于结婚生子”,这些话说出来显得迂腐,但依然如同思想钢印一般深深烙在许多人心中。
当女性拥有受教育权
然而,从古至今,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女性受教育权是密不可分的。
古时候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女子即便是要学习,学的也都是女德妇道,要知晓礼法,方能成为符合男权社会要求的贤良淑女。国外也差不多,只有贵族阶级的女性可以接受淑女教育。
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中外达成了空前的统一,男权社会的牢固统治,正是建立在限制女性受教育的基础之上的。
不看古代只看当今的塔利班,2022年12月塔利班政府宣布禁止女性进入大学学习。
即使一年前才作出承诺“允许妇女工作和学习,妇女将积极参与社会,但要在伊斯兰教的框架内”,如今出尔反尔,禁止女孩接受中学教育、上大学、为非政府组织工作。
有毒的男性统治,首先控制的便是女性的发展空间和人权自由。
19世纪末,我们迎来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当时的女性们为自己的权益奔走发声,其中首要的便是受教育权。
她们想要的不再是只针对女性家务教育,不再是针线活儿、洗衣做饭,礼节教条,而是培养技术、知识、能力的教育。
图源:《妇女参政论者》
1861年,37岁的茱莉·维克图瓦·多比耶通过了法国的中学毕业会考,获得文凭,成为了第一个打破这项特权的女性。彼时只有男性有资格参加会考,而她被分配到单独一个考场里完成考试。
随即,冲破大门的女性越来越多,两年后,埃玛·舍尼耶获得中学毕业文凭,并在1868年成为第一个获得学士学位的女性,而且是理学与数学的学位。而朱莉则在1871年获得文学学位。
当时,教育部部长朱尔·西蒙亲自出面,划掉了学位证书上“XX先生”的印制体,改成了“XX女士”。
图源:《妇女参政论者》
1905年,中国的女性高等教育也步入轨道,中华基督教会创办的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在北京成立。1907年,华南女子大学成立;1917年,金陵女子大学成立;1919年,政府主办的第一所女性高等学校成立;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3位女生入学,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男女同校的先河。
《建党伟业》里重现了北大的新旧文化之争的辩论,起身提问胡适的角色,被设置成一名女学生。
图源:《建党伟业》
1900年,日本女性教育先驱津田梅子创办了女子英学塾,她主张女子受教育不是为了成为更合格的妻子和母亲,而是为了成为健全独立的自己。1913年,日本东北帝国大学首度招收3名女生,成为日本第一个招收女生的大学。
因为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
津田梅子成为五千日币的肖像人物
像是全世界范围内燃起的篝火,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获得高等学位的女性人数、接受女性学生的高等教育机构数量以及完善女性受教育权的法案数量,都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
从受教育到拥有安身立命的本领,到摆脱婚姻母职等旧有叙事的捆绑,女性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女性的觉醒,正在发生
前不久她姐看到一则故事,几个年轻女孩联合资助一位贫困山区的妹妹念书。
从日常的生活费、学杂费,到学习遇到的难题,姐姐们都帮助妹妹克服,还鼓励她考上自己所在的大学,未来也好有个照应。
原本妹妹的成绩距离那所重本还有一定距离,没想到今年高考,她有如神助地考上了,今年秋天,她将和硕士部的姐姐们在大学校园里会面。
就像是一则励志电影的情节,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姐和妹妹因为强大的信念而结缘,就这样,走在前面的人拉住后来者,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
因为她们都相信,教育,是走出去的第一步,是改变自身命运的根本。
这种强大的信念,也催促着张桂梅校长创建了华坪女高。
在山区支教的经历,让她目睹了这里女孩的人生困局。她们出生、长大,被迫嫁人、打工,无一人逃脱这样的轨迹,无论成绩再好,在父母面前仍然是不值得被栽培的女娃娃。
于是,她跑去跟女学生的家长对话,苦口婆心告诉他们:“这个孩子我是一定要领走的,一定要让她读书。”
她创建了华坪女高,让无数乡村女孩的人生轨迹在这里打了个拐,通往另一个更光明的方向。
医生、律师、警察、老师......她们拥有了不需要依附家庭也能活下去的资本,在崭新的人生道路上发光发热。
还有那些挣脱了传统叙事走出去的女性,都向我们展现出关于生命可能性的广阔。
比如孙玲,从高中学历的流水线女工,一路升级为IT白领,留学美国,入职谷歌。
比如王慧玲,中专毕业后不愿接受父母的相亲安排,独自去上海闯荡,从服务员做起,学习日语、英语、画画,一路步履不停。
上次去看她的动态,她刚交接了英国新居的钥匙,准备开启这里的新生活。
我想,女性的长大就是一个不断认清生活真相、然后不断重新开始的过程。
曾几何时,我们对比上一代女性的遭遇,她们有的被撕碎了录取通知书,有的被堵在家不许出门,有的被亲戚家人联合绞杀梦想一辈子待在家乡。
相比之下,我们这代女性似乎已经站在了更高的出发点。
就像人们常说,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了女性地位,让许多女孩小时候享受了和男孩无异的重视,他们同样期待我们拥有好成绩,考得好学校,拥有好工作。我们似乎拥有了望子成龙的性转版,望女成凤。
然而,谁也没有告诉过我们,这份期待是有时效的。当我们年龄日益增大,那些旧有的期待却又如同僵尸般复苏过来:
“还是抓紧回家,结婚生娃吧!女的最重要的还是有一个家庭。”
你会发现,这个社会对理想女性的期待从未改变。
努力拼搏来的学历、工作、收入,到头来都不如拥有家庭,变成体贴的妻子、慈爱的母亲。
不得不说,“放弃拼搏回家躺平”、“有父母托底”、“一生顺遂”,这样旧有叙事的诱惑是巨大的。
就像如今互联网叫嚣的学历无用论、孔乙己脱下长衫。在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一切努力变得可有可无,文凭跟着贬值。
就连网红人设变成了江浙沪独生女,人人希望刮中基因彩票,似乎这样就够了。
可真的有所谓的“一生顺遂”吗?当金丝雀顺遂一时,然后呢?你无法想象在一个飘摇下坠的时局下,还有什么是比真正掌握在手里的本事更加牢靠的。
读书,见识世界,成为更强大的人,仍然是摆脱旧有叙事的必经路径。
「乡愁是属于男性的奥德赛,而逃离才是刻进女性身体里的史诗。」
一张录取通知书,只是未来发来的第一张邀请函。
以此为始,还有无数扇大门等待我们依次打开。
所以,去闯吧,去进步吧,去走向自己的旷野吧。
虽然未知有未知的恐惧,但谁知道那里是否存在着第二次生命。
等待你迎来真正的绽放。
监制 - 她姐
作者 - 贝瑞酱
微博 - @她刊iiiher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她姐玩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