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刘松博:创新让基层党组织更有活力
刘松博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随着新组织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很多基层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都在尝试结构柔性化、运营平台化、用工灵活化、管理数字化的新型组织。所谓新型组织模式,指的是为应对变化的外部环境,激活内部员工的工作热情,满足新一代青年人对管理升级的诉求。这些新组织模式、新业态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存在新型组织模式较难融入党组织的情况,新型组织中的党员面临管理难度增加的挑战,灵活就业人员产生大量的“口袋党员”“三不党员”,新型组织中海量灵活用工让这些流动党员管理难题更加难解。传统模式在新型组织中容易导致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出现“真空”,无法充分发挥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创新的组织设计,在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基础上,加入功能覆盖。在新型组织中切实激活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组织功能,增强组织凝聚力。
为应对组织发展新趋势的冲击,可以适当加入弹性要素,应该探索党建项目化管理模式,鼓励按需聚散,激励一线党员主动参与、设计、运行特色党建项目,对于特殊项目可以设立“审批直通车”,以配合新型组织中灵活多变的自主经营团队,保证末梢供血;在流动性特别强、党员人数非常少的新型组织,推动与其他组织组成临时联合党支部或功能性党支部,保证支部活动的连续性;加强“关键少数”基层工作经历,深刻体会新型组织及其他基层党组织的现状,确保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取得更好效果。基层党务工作者既要掌握党建知识,也要掌握新型组织的业务知识,在党建考核方面加大能力和行为指标权重,对于优秀的党务工作者进行全面认可和激励。
设立特色党组织,比如建立货车司机、快递员等职业的党组织,或者按照党员专业、年龄、爱好、籍贯等,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或成立临时党支部等形式,设置特色党支部,保证灵活就业人员进入党组织的管理范围;完善灵活就业党员的管理制度,依照流动党员管理的经验,通过区域网格化管理等方法,对灵活就业党员情况进行摸排,对困难党员进行帮扶和培训;鼓励平台发挥自身信息优势,掌握灵活就业和小前端的党员情况,并依托自身的资源和权力进行组织活动。
全面推行融入式党建,切实服务新型组织模式,尤其在凝聚人心和鼓舞斗志方面发挥党组织的优势,针对性开展党员先锋岗活动、志愿公益活动、慈善活动、员工互助活动、法律援助活动、劳资对话平台、各种主题日活动、学习讲座、兴趣沙龙等,精心设计组织活动,创新组织活动形式,通过积分、排名等,将党建工作和任务活动结合,激发基层党员和群众的兴趣。
党组织建设、党员信息摸排、功能覆盖这些工作都需要数字化党建系统的支持。利用数字化手段将党员信息整理合并,建立党员数据库,把各级党组织、党员动态链接起来。开通网上党支部,把党的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管理、党员群众服务、政务办理、党员流动等各类信息全面融入党建数据库。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党员流动和部门的有效对接。建立网上党校,开展党员学习教育,探索应用大数据和智能推送技术,满足党员个性化需求,增进网络党员教育过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张菁菁 张梓萌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