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8成名校优先录取校友子女,全A学霸惨遭美本全聚德,中产爬藤无望了吗?
8月底,根据《福布斯》报道,美国Top10大学约翰霍普金斯于10年前开始悄悄取消“校友子女优先录取”,去年该校新生中仅1.8%是校友子女。
但与之相反的是包括哈佛、耶鲁在内的美国顶私校,在全美排名前100的学校中,有78%的私立大学在招生时至少会考虑校友子女优先录取问题,而顶尖公立大学只有15%这样做。
而今年轰轰烈烈的“平权法案”事件中,根据最高法院记录,哈佛运动员、校友子女、捐赠者和教职工子女每年约占哈佛录取人的30%。
这也导致不少亚裔家庭感慨:藤校录取大富大贫子女占先机,中产就是牺牲品。
刚好最近,我们也遇到了一个“悲惨”的申请故事:
GPA全校Top3,10+门AP全5分,SAT近满分,再加上AMC、美国信息学奥赛等一堆奖牌在手,学霸Richard两年前的大学申请结果却令人失望:
Top30全拒,仅拿到中部玉米地1所大公校录取;
拿到剑桥及一所G5大学Conditional Offer(有条件录取)却未达Con,但当时只申了G5大学所以也没书读;
港新因为没有合适的专业院校没有申,澳洲当时就没有考虑申;
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录取。
考虑到美国频发的安全问题以及敏感专业有可能存在的签证限制隐患,Richard选择了给部分奖学金的滑铁卢大学。
虽说也是给家里省钱了,虽说研究生还可以申牛剑藤,但回想起申请季,Richard还是经常劝诫学弟妹:
美本申请,全A学霸也是最容易“全聚德”,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上周“爸爸真棒”请来了最新23届学生拿到15枚“哈耶普斯麻”录取,52枚“藤校+Top10”录取的大满贯顾问Betty老师,在她看来,绝大多数优秀但被拒的同学所踩的坑,都是可以提前避免的。
刚一开学,美本申请就进入了冲刺阶段,北卡教堂山、佐治亚大学等早申请10月15日就截止了,这个申请季各种变动比较大,如提高托福要求、变更文书题目等,在越来越不确定的未来,冷静而清醒的规划、申请策略,变得愈发重要。
今天我们就讲Betty老师的讲座整理成文,帮大家避一避留学规划上的“5大巨坑”。
藤校级大学基本只收全A学生,Top30热门校可以有少量B,州立大学,还得是非热门城市的州立,为了照顾本州居民可能可以招成绩单有“ABCD”学生,“低分逆袭”只是个例,成绩才是王道。
有的学生认为小众专业是爬藤捷径,选课活动却是数理化,藤校凭什么录你读艺术史?!
顶尖大学的录取率比你想象中更低。虽然早申录取概率看似是常规的2-3倍,但是体育生、低收入弱势群体、校友捐赠可能占到了一半,实际上依旧竞争劲烈。
学霸全聚德很大原因是选错“保底校”。家长们,保底校不是让你填纽大、BU,请填一所真能确保进去的学校。
如果往年学校从来没有出过藤校级的大学,即使是学校第一,机会仍然渺茫。这也导致越来越多中产家庭花百万出国读美高,就是为了博一博录取率。
藤校基本只收全A亚裔生,
哪有那么多“低分高录”神话
美国大学的申请主要包括:
1/3是GPA、标化等成绩硬件要求,
1/3是课外活动表现,
还有就是文书也占到1/3。
此外可能还有一些小的因素,比如说校友面试等等。
那么在一般情况下,GPA和标化属于硬门槛,只有门槛合格了,他们才会接着往下考虑。
比如下图是美国理工牛校卡耐基梅隆官网公布的不同学院平均成绩要求,其中--
计算机学院要求最高,GPA3.91(年级前2%),SAT1500-1570,
其次是工程学院,GPA3.88(年级前4%),SAT1430-1540。
我们讲的门槛肯定是亚裔群体的门槛。也就是说要比官网公布的平均成绩(50%)再高一些,至少要达到75%。
(这里提一句。我们讲最高法院废除“平权法案”并不意味着亚裔申大学的要求,和其他种族,比如非裔、西班牙裔一样了。最近包括哈佛、斯坦福在内的顶尖大学采取各种方式,比如文书,来让学生分享个人经历,甚至直接问种族对个人的影响。)
一般来说,美国大学对GPA的要求和它的录取难度是一致的。
藤校+前10,录取率最高康奈尔7.3%,最低哈佛3.4%
这是最顶级的一批大学,对于我们亚洲学生的要求就是全A学生。除非你有特殊的背景(比如大额捐赠、体育生、弱势群体等),如果你的成绩单有B几乎进这一梯队的学就很小了。
Top30热门校,比如CMU,录取率在8%-15%左右
比如卡耐基梅隆,基本上大部分是A有少量的B是可以接受的。当然CMU计算机学院录取的还是全A学生。
纽大今年录取率只有8%,绝大部分是AB学生,极少量可能成绩单里有C,但是申请策略做得比较好的学生“低空飞过”的学生。当然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录取的也是全A生。
我们有一位学生是高中第一年来美高不适应,没好好学习拿了C(只有这一年有C),但是课外做了很多活动弥补,而且专业方向也比较适合他的学生录取纽大。
但即使是这样,我也从来不讲“低分高录”,因为这些都是特例,我们不能用1-2个特例来套用到其他大量的学生身上。
通常是州立大学
很多州立大学,比如说纽约州州立、宾州州立、密歇根州立大学等,为了照顾本周交税的居民,所以整体录取率会比较高,达到50%-70%,因此他们招的学生可能成绩单ABCD都有。
大部分合格的学生都会被拒绝
总的看来,以在我过往的经验,80%甚至部分学校90%的申请人都是符合硬件要求的,但藤校的录取率都是超低,也就意味着大部分分数合格的学生都会被拒绝。
招生办会通过另外两个比较主观的因素,一是课外活动的表现,还有就是文书。
课外活动一定是学生长期积累的呈现。比如很多学生8升9就开始积累了,他们通过2-3年的探索找到自己的学术主线方向,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在我看来,课外活动中排在第首位的还是个人成就,由于极少有中国学生通过体育成就进入顶尖大学,我们谈的往往还是学术成就(大概2-3项)。
其次就是领导力和社区服务(大概3-4项),这个很多学生都会做,很难做出区分。最后就是长期参与的活动,至少是参与一年以上时间,与申请方向贴合,大概也是参与3-4项。
换句话说,其实是你课外活动的长期表现,成就和领导力,再配合申请文书,这两个非常主观的条件决定了你是否能被顶尖大学录取。
“小众专业”爬藤为什么会失败?
有一年早申结束后,有一个我学生A的同学找到我,他来自上海一所国际学校。他说“我的成绩奖项都比小A要好,为什么小A早申就拿到一所顶尖学校录取了,我ED1和ED2都没有录取,太冤了!”
我看了下他的简历,学生的确很有优秀,有大量数学方面的奖项成就,而且申请主线很清晰的。虽然进藤校级大学需要运气,但是像是进入Emory这一档的大学机会还是很大的。怎么会一个Offer没有呢?
后来这位学生自己说,“我报的不是数学专业,而是艺术史。”
我惊讶道:报任何专业都要“符合常识”的!你这都没有什么艺术史活动,怎么报这个专业?!
他说当时顾问机构觉得艺术史进入名校比较容易,于是我就做了一个作品集然后申请这个专业了。
紧接着他就给我看了作品集的内容。其实就是从小学国画、毛笔字之类的整合成了一个作品集提交了。
我说孩子你知道吗,美国的艺术作品集非常专业,包括视觉艺术就有油画、水彩、丙烯画,还有雕塑,2D3D艺术,数字艺术,摄影等十几个类别,你光交几个国画毛笔字真就可以专业的艺术作品集吗?我们真的不要低估招生官的智商啊~
“要么死咬热门专业,要么认为报了冷门专业就能爬藤。”这也是我们中国学生申请大学时经常会踩得一个大坑。
前者一定要去最好的专业院校比如CMU的计算机,宾大的商科;
后者则造成这两年选人类学、古典学的学生特别多。
结果显而易见:收到一堆拒信。
说到底还是如何选择专业的问题。我们可以看下面布朗大学在本科申请提交专业方向时的一段话,我们拆分开来看:
布朗大学的学生是在大二结束的时候确定专业方向的(大一大二换专业非常普遍而且方便)。
我们没有要求你目前做专业的最终决定。
你现在可以看看我们提供的主修方向,并且告诉我们哪两个领域时目前对你来说最具有吸引力的。
换句话说,美国大学并不需要你在高中申请大学的时候就定下专业方向,这本来就是要等到大二再决定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你什么想法都没有,而是需要目前有1-2个最感兴趣的领域。
我们知道,美国大学想要的是在某些领域有一定成就的,而且能看出未来培养潜力和价值的学生。
你当然可以感兴趣艺术史。我们往年也有学生通过艺术史拿到斯坦福、耶鲁、哥大的录取,但是他们不仅说自己感兴趣,而且有一系列的行动,有专业的作品集,还要做过艺术史相关的课题研究,甚至在各种艺术人文写作比赛还获过奖项。
因此,与其一味追求热门专业或想要走捷径选冷门专业,我的建议是你要有明确的意向兴趣,围绕这个兴趣方向,你的学术主线一定要清晰明确,而且证据链要完整。
学术主线如何探索?
那么如何探索学术主线?如何一步步达成学术成就呢?我认为学术主线一定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
比如我们去年有一个8升9的学生,男孩子。我先让他尝试6个项目,文科和理科各3个。
很快他就取得了一些成就,文理科都有,理科有AMC、数学建模竞赛团队Meritorious Winner(一等奖),文科有Scholastic写作与艺术大奖赛区域的金奖,美国National History竞赛本州第二名,还有John Locke写作竞赛的High Commendations高度赞扬奖。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文理科均衡的孩子。但是他却说:
我的数学学得的确也不错,但这只是在众多国际学校和美国本土学生中的不错。我知道我AMC或许能考上100分,但我的AIME是绝对考不到10分的,这意味着我很难进入再高一级。
但是人文方面我会觉得拿到这些奖项不用下很大功夫,而且我本身也喜欢读书,觉得有意思。
不过,定下人文为主线并不意味着放弃理科。我们AMC还是继续考,能考多少是多少,这也是学术成就。选课方面可以选感兴趣的理科高级课程,但是文科课程肯定要选到最高难度。当然对于人文方面的学术成就肯定是有更高要求了,10年级Scholastic要争取拿到全球的奖项,John Locke也要努力拿到Grand Prize (终极奖),再加上做一些领导力和社区服务,这样以来哈耶普斯基本能看到希望的。
可以看到,每个学生都是在不停的尝试中不断往前探索,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为自己的学术成就不断添砖加瓦。
专业排名或许和本科生无关
说到专业的问题,很多家长还非常关注另一件事:排名重要还是专业重要?
举个极端的例子,布朗大学综合排名全美第13,但是计算机专业排名没进前30,美国东北大学综合排名全美第44,但是计算机排名第11。我对计算机感兴趣,应该申请哪所学校?
问题是大学的专业排名主要指标是大学的研究成果,包括教授论文发表,学术影响力因子等等,这很明显这是对博士生更有用的。他们要选择的导师是学术大佬、诺贝尔奖获得者,当然要比大学的名声更重要。
但美国大学本科是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差别不大,甚至我认为研究生都不用太多关注专业排名,他们要学的是职场技能,根本涉及不到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
早申录取率是常规的3倍?
真会容易很多吗?
当我们做好成绩、兴趣与活动以及文书的材料准备,评估自身的实力之后,接下来就是制定你的选校策略了。
这个时候所有学生都绕不开的两个问题就是:
如何选早申学校?冲刺学校要冲得多高?
保底学校要怎么选?
而这时候一定会有学生说:
我看很多学校早申得概率是常规的2-4倍!去年达特茅斯早申录取率接近20%,概率五分之一,耶鲁达到了10.9%,常规录取才3.2%,超出3倍了!
而且早申录取的学生GPA和标化成绩也很低一些。那么早申会不会容易很多?我的GPA和标化成绩有一点瑕疵也会录取我吧?
这里也埋藏了一个坑——早申的录取率并没有事实上那么高。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和常规录取没有差别。
原因是早申包括了大量特殊申请渠道的学生,比如体育生(去年布朗大学早申体育生占28.7%),还有一些通过特殊渠道如Questbridge录取的弱势群体,占8.7%,此外还有校友、重大捐赠legacy的学生,也是占了很大的比例。
除去这些特殊生源之外,其他能被早申录取的学生,他们的GPA、标化成绩与常规申请学生是没有区别的。
正如布朗大学招生官所说:
“请不要假设 Early Decision 申请会提高你的录取机会。招生委员会在 Early Decision 下做出的决定与根据 Regular Decision 计划做出的决定相同。”
大家千万不要对早申有侥幸心理,满足录取条件才能在早申有较大的录取机会, 而且大大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 - 常规申请人数是早申的十倍!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保底校”误区。
从这两年的申请数据来看,就算孩子真是超级优秀的确是藤校苗子,我们也不能用纽大保底!尤其是在ED2阶段,千万不要用纽大保底,甚至不要用波士顿大学保底,用这些热门学校作ED2保底,等同于孩子很可能会没学上。
顾名思义,保底校是指你确定能拿到的学校。
之前我有一个藤校级录取的学生保底报了凯斯西储,家长不能理解说为什么要选这所学校。我说你家孩子99.9%的可能不会去,但保底校就是让你能够在12月左右一定能拿到的录取通知书,是让你心里踏实的学校。
如果等到圣诞节别人拿到一堆Offer,你一个都没有,你难道不焦虑吗?
申请大学看上去是个有限游戏,
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完成无限游戏
相比于我们通常讲的美本玄学,藤思教育创始人Betty老师却更喜欢用数据来说话。当然她也非常精准的把自己家两个女儿送进了斯坦福和布朗,非常令人佩服。
Betty说世界上很多事情很多维度都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是可以尽最大努力达到目的的。比如比如说你可以努力学习提升你的GPA,你可以努力做出科研成绩,也可以努力做课外活动、文书。
但还是有一些不能控制的地方,比如招生官到底想要招什么类型的学生,比如各种政策。所以我们依旧要保持敬畏之心。
虽然大学申请看似是一个有限游戏,有人录取就有人被拒绝,但更希望大家能把它玩成无限游戏。大学申请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对你过去18年人生的总结和反思,更是对于未来的设计和规划。
不用担心一时的成败。进入大学之后则是你进入了一个更新的里程碑,人生那么长,20岁,30岁,甚至到80岁、100岁,你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不断积累自己的profile、专业能力,成就你的事业。
直到有一天,当你的兴趣、天赋和社会需求高度重叠的时候,你的人生一定会非常幸福和高效。
左右滑动看最新活动预告
9月4日周一晚20:00
美高到美本,如何规划
9月8周五晚20:00
耶鲁家长&科研专家聊“爬藤”秘籍
9月10周日晚20:00
看“非典型理工男”
如何脆录全球最佳数学专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