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华裔男生被16所美本全聚德,他却把儿子送进普林斯顿、耶鲁,理工爬藤的正确思路是怎样的?
最近,18岁华裔被谷歌高薪聘用却惨遭16所名校拒绝的事件在家长圈持续发酵。
有人吐槽“美国大学对华裔歧视严重”,“哦申请的是CS专业啊,那我明白了”;有人表示“不如直接工作积累经验,未来不愁没学上”;也有人指出“学生GPA排名低,仅21%”……
但不管谷歌少年背后有哪些“隐情”,华裔尤其是华裔理工男绝对是美本申请鄙视链的末端。我们就遇到过国内名校+年级Top3+一堆奖项男生,美国全拒最终只能到加拿大留学。
但最近我却认识了一位超级牛娃爸爸Ethan。他的儿子小L今年生物学方向拿到包括普林斯顿、耶鲁、斯坦福、哥大、宾大、伯克利、西北、杜克等8所藤校级大学录取!
总结原因,Ethan坦诚表示儿子成绩优秀(GPA名列前茅、SAT1580)、文理均衡(喜欢阅读写作、音乐)之外,最大的助力还是两次入围ISEF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总决赛的经历。
Ethan说在发现儿子理工成绩还不错之后,也试过各科竞赛,但是无奈儿子很排斥,9年级偶然找到了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所以才找到了专业的老师辅导,走上了科创的赛道。听到Ethan家的故事,相信很多家长和我一样感兴趣,也有很多疑问--
Ethan家是如何从9年级开始规划,到最后打通ISEF大赛的呢?
科研竞赛听上去门槛很高,真的适合大多数孩子吗?是不是要提前学很多知识?
如果最终没有拿奖,花费的时间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哪些科研竞赛含金量高,真能助力爬藤?而哪些水分比较大呢?
于是,我们专程采访了理工牛娃爸爸Ethan以及小L的导师,有方科研教育的合伙人Sabrina,来好好聊一聊中国孩子的科研竞赛规划路径。
乔治城大学硕士,过去3年带领学生斩获360+国际科研竞赛奖项,培养30+学生晋级ISEF决赛。
在正式分享前,Sabrina老师说过去3年,中国ISEF参赛队伍数量一路狂飙,从2021年的45支队伍增长到22年的46支再到今年的54支,创下历史新高,可见科研竞赛的热度。
👇滑动看有方学员获奖榜单👇
可以扫码添加有方小助手了解
还可以领取独家三重福利
1、国际科研竞赛白皮书(2023版)
2、2023-24科研竞赛时间轴
3、最新ISEF获奖作品集
耶鲁牛娃爸爸:儿子是非典型理工生,
文学艺术强,排斥竞赛却对科研着了迷
在爸爸Ethan看来,儿子首先是个好学生(GPA名列前茅,SAT1580分),其次是比较有“文艺细胞”的非典型理工男。从小比较喜欢阅读,英文也不错,因此高中出国留学适应得也很好。
所以除了科研以外,小L也参加过一些写作方面的竞赛,比如现在也很火的约翰洛克写作竞赛、纽约时报写作竞赛、美国艺术大奖赛Scholastic,获得过写作大赛的二等奖等奖项。
他很喜欢音乐,比如钢琴。高中四年刚好赶上了疫情,因此和老师一起做了线上慈善音乐会,还负责募捐。
但是如果看整体的学术成绩,儿子还是比较偏向理科,就拿申请季提交的5-6门AP来说,清一色都是化学、生物、计算机等理工学科。再加上比较专注,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主动学习能力强,时间利用效率也不错,是个理工方向的可“鸡”之才。
因此等到8年级的时候,夫妻俩就准备尝试给儿子报学科竞赛班,比如我们常见的AMC数学竞赛、BBO生物奥赛、USACO信息奥赛。可惜孩子对学科竞赛很排斥,基本上不配合。
但9年级上发生的一件事,成了转折。前面提到小L很喜欢钢琴,而且他和钢琴老师之间的关系很好,那时听说老师的爱人得了前列腺方面的疾病,他很上心并开始查相关资料。
结果小L发现男性前列腺疾病很常见,基本上了年纪后都会有相关病症。于是利用公开的学术资料、文献,做更深一步的研究。原来儿子对科研感兴趣呀~
既然“鸡”竞赛已经碰壁,但因为儿子对研究前列腺疾病有兴趣,于是Ethan一家就找到了有方的老师,想要试试科研的可能性。
高中生做科研,
兴趣比学科成绩更重要
对于儿子的科研经验,爸爸Ethan也非常坦诚:就是个小白,零基础。
而且因为“拒绝”了竞赛,所以很多学科知识都是和同龄人一样的水平。反而是开始做研究了之后,孩子发现自己需要一些生物学的知识,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才主动去学习更深的内容,并非9年级就提前学好了11、12年级的学科知识。
但在导师Sabrina看来,孩子身上有一项做科研特别珍贵的特质——兴趣。
Sabrina说,过去带了这么多高中生做科研,他们的兴趣往往比学科成绩更重要。
因为,不管学生学习再好,他超前学了所有的高中学科知识,甚至他超前学了大学知识,对于做科学研究来说全部都是零基础。全部需要老师从头开始,手把手教如何查文献,如何读文献,如何快速提取有效信息。
只有你对某个话题感兴趣,或者某个研究方向感兴趣,你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投入在某个课题上面。如果孩子都不愿意花时间,那么后面所有的成果、奖项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说到这里,Sabrina老师补充了家长最关心的“高中生科研到底投入时间”的问题。在她看来,如果要有相对不错结果的话,每周至少要有6-8小时放到研究上面,那么以ISEF半年左右的准备时间,至少花将近200个小时。
当然,如果孩子对研究真的有热爱,他是愿意花大把时间的。像Ethan说儿子申请季填活动列表,高中四年花在科研上总共的时间已经达到上千小时(如果按一天8小时算,需要至少连续120天以上,听说今年平和ISEF最高奖学生更是几乎每天都要去实验室)。
此外,找到适合的导师也是非常关键。
像小L虽然有了相对明确的研究课题,但还是需要匹配到该领域专业导师,引导到比如前列腺癌的前沿研究方向,需要用到哪方面的知识体系等等。
Ethan介绍说有方的老师都是美国Top30、英国G5、国内985大学的一线研究员或博士后,经验非常丰富,和之前比较“抗拒”的竞赛老师不同,这些导师让小L很服气,互相沟通交流很多。
而在第一次手把手带着做科研之后,第二个ISEF项目就更得心应手,把他在生物学积累的知识结合喜欢的音乐,做了一个通过听觉刺激如音乐帮助治疗脑损伤的项目,获得ISEF总决赛二等奖。
像是更多可能只停留在对“生物感兴趣”的孩子,还需要更多和导师的沟通来找到个性化的选题。
说到这里,Sabrina老师分享了找科研课题的三大策略,非常实用,分享给大家:
👉首先,可以从个人生活角度找课题。
比如今年香港地区有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作品,围绕本地猕猴品种,研究他们的潜水行为和气候关系。
之前埃及还有学生做了一个可击碎石头的机器人,也是和埃及石头较多的自然环境有关。ISEF裁判非常喜欢有地域和个人特色的项目。
👉其次,可以在科学工程前沿方向找课题。
但这对于学生或者导师的知识储备有比较高的要求。像有方之前有学生研究石墨烯的泛函数理理论计算,反正作为普通人我们是完全不知道研究的啥。但如果碰到评委刚好是这个领域的,就很可能会突出重围。
👉最后,AI+X交叉学科,这是现在的科研万金油。
比如人工智能+药物设计,比如人工智能+机械臂去探测小行星……
当然,所有的前提还是那句话,基于孩子的兴趣。有方之前有个学生,他对老师讲,自己只对睡觉感兴趣。
后来讨论出来的课题也很有意思——研究昼夜节律对于人记忆力的影响,用小白鼠实验观察熬夜会不会影响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竞赛or科研殊途同归,不用“2选1”
在专注做科研的过程中,Ethan发现儿子有了一些转变。
第一个项目属于生物学范畴,研究到后面孩子自己发现知识储备不够了,于是导师给了他一本AP生物学的教材,其实那也是USABO(美国生物奥赛)、BBO(英国生物奥赛)的准备材料,等学完材料之后,他自己去参加了这些生物竞赛,结果成绩也不错。
Sabrina说很多学生讨厌学科竞赛,觉得比较无聊。比如某个学生喜欢编程,就是不愿意参加信息学奥赛,但是做了一个计算机方向的项目后,发现不学进一步的知识就编不下去了,所以自己就愿意刷信奥题了。
因此选竞赛或选科研真的不是“2选1”,你可以有个侧重,但不管侧重哪一个,到最后一定殊途同归。
同样,做了科研项目之后,很多奖项也可以同申。比如丘成桐奖和ISEF是可以一个项目同申的,丘奖是10月到12月半决赛,12月总决赛,紧接着是ISEF的美高区域赛、5月总决赛,刚好衔接起来。
与此同时,9-10年级参加丘奖和ISEF的学生(美高,或国内美籍),12年级还可以参加STS全球科学天才奖,有方近三年有14个学生STS入围Top300,他们中申请结果最差的,也有康奈尔。
在Ethan爸看来,两次ISEF入围总决赛的经历,就是给原本“文理均衡”、学业优秀的孩子加上了一个关键“杠杆”,最终获得普林斯顿、耶鲁、斯坦福等一众名校的青睐。
同样,在有方往年ISEF科研获奖学生中,斯坦福、哥大、MIT、杜克、加州理工、康奈尔等名校录取的比比皆是。
今年另一位研究“单细胞RNA测序分析帕森斯遗传病风险”入围ISEF的美高学生W,最终把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两所理工牛校Offer全部拿下。
但是,科研竞赛获奖都是凤毛麟角。像ISEF每年全球有大约700万学生参加,入围率不到万分之三。
其他例如丘成桐奖、STS全球科学奖也都竞争非常激烈,如果没入围获奖,那么花数百小时做的科研真的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吗?是否就和名校录取无缘了呢?
还真不是这样。Sabrina老师接下来分享两个学生案例,他们都止步于ISEF本州的二等奖和优胜奖,并没有入围总决赛,但是两位学生也都摘得麻省理工录取,而且都是CS专业,属于升学天花板了。
说到这里,Sabrina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就拿这两位被MIT录取的学生来说。L同学从小比较喜欢人工智能,找到有方的时候说想要给老年人社区做一个送菜的人工智能小车。听上去还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选题。
在多次讨论之后我们发现孩子对于老年人疾病感兴趣,于是我们就一步步引导设计了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针对早期阿尔兹海默症筛查的软件,它可以通过检测人的语言语音停顿,来判断老人是否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前兆。
这样一来,L同学就不仅是一个计算机大神,更是一个关心老年人社区,对老年人疾病有深入研究的形象就脱颖而出。
另一位A同学是对语言学和心理学感兴趣,当时遇到了疫情的全球性大事件,于是就讨论出用自然语言处理新冠病毒知识图谱的项目。
两个孩子的项目做的都很不错,但也很遗憾止步州赛,但这段科研经历仍然非常好的丰富了他们的申请形象,最终录取结果也是另一种认可。
那么,回到“科研、竞赛到底对爬藤有多大的助力”的问题。
我很赞同Sabrina老师的观点:
凡是你的比赛和申请是不相关的,你只是为了用奖项来“秀肌肉”的,那么不好意思,招生官肯定不会录你,因为你并不是真的感兴趣。
但如果你可以通过科研、竞赛展示你的热爱专长,那这段经历一定是对升学有帮助的。
孩子最终选择耶鲁,
我却看到成功教育背后是父母的“尊重和支持”
能够培养这样一个全面发展的超级牛娃,其他家长们自然很羡慕,也非常想问爸爸Ethan的教育经。结果Ethan想了半天说,真的也没有什么特别复杂的教育方法,就是孩子喜欢,我们支持。
比如小L从小也是比较“散养”。现在培养出来的那么多兴趣也并非父母“推”出来的,都是我们给他排了这么些活动,如果他自己喜欢能接纳,那就按照这个方向走。
比如他在11年级以前属于活动全面开花,有科研、社团活动、音乐、写作比赛,平时也喜欢打游戏,也会在ebay上做点小生意。我们都是支持的,并不是说你要走理工科了,那音乐写作就不搞了。
不喜欢也不会硬推。像是前面说的竞赛,孩子不喜欢,那就换条赛道试试科研。
Sabrina老师还补充道,科研并非理工学生专属,人文社科方向同样有很多选择。
还比如孩子在一堆名校中选了耶鲁,Ethan说,也是因为他自己非常喜欢。当然耶鲁的本科教育确实很不错,教授一定要教本科生上课,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做个性化的学术支持。
包括他现在对生物感兴趣,要是未来学法律或者学经济,我们觉得都很好。
可以扫码添加有方小助手了解
还可以领取独家三重福利
1、国际科研竞赛白皮书(2023版)
2、2023-24科研竞赛时间轴
3、最新ISEF获奖作品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