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打卡变成了集章狂人,像极了取经路上拿通关谍文
“盖不完,根本盖不完!”
从中午12点到下午5点,来到上海书展的宁宁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集章。
展会结束后,宁宁在社交网站上骄傲地展示了自己千辛万苦盖来的300多个章,评论里引来一群人的羡慕。
现在,盖章已经成为年轻人当中一种热门的旅游打卡方式。在社交平台上,一条详细的旅游盖章攻略经常有高达几万的收藏量。
有网友调侃“盖章式旅行”像极了唐僧师徒取经时获得的通关文牒。
如果你看到有人在博物馆、文创店、咖啡馆等地方神秘兮兮的四处打量,不要疑惑,他可能只是一个盖章迷。
盖章,已经变成了一个年轻人观察世界、收集文化意义的新切口。
01
把皇帝们的“福”字
收集在自己本子上
大家以前喜欢在旅行时邮寄盖上当地邮戳的明信片、积攒各个景区的纪念门票,现在,变成了盖章。
如果出门在外看见排着的长队,队伍的尽头不一定是卖特产小吃或拍照打卡的,也很有可能是集章处。
为了满足游客们的盖章需求,景区争相出了许多好看的章。不得不说,一些图章的设计是让非盖章爱好者都心动的程度。
比如像南京夫子庙出的这种套色印章,颜色丰富宛如一幅画,依次叠加9个章就能盖出憨态可掬的六朝古都熊猫图案。
这种章盖起来需要专业的卡纸,也是目前市面上价格最贵的,盖一套10元左右,目前最多达到9色,也许未来印章色彩上可能还会达到12色、24色。
最炙手可热的,是故宫的解说式印章。尽管需要购买近200元一本的《紫禁城100》书册才能获得书内附的60枚章,人们还是排起了长队。
一枚枚皇帝们御笔亲书的“福”字印章落在翻开的崭新书页上,工作人员一边盖一边娓娓道来其中的历史文化渊源。
“唯一一次明知道是营销手段还是冲了。”
苏州的印章被盖章迷们称为盖章中的“新中式天花板”。
苏州拙政园门口更是每天一早就挤满了人。为了买一幅几十块的卷轴来盖章,很多人不惜排上几个小时的队,甚至在网上加钱求人代买。
拙政园的特色卷轴印章包含拙政园、苏州博物馆等各种苏式建筑图案,以图章作画笔,盖好了就是一幅绝美的装饰画。
02
比起跑量
还是想要集喜欢的
为了集章,一些人甚至称得上非常努力。
“盖章其实是很考验人的心态的。”入坑一年多的唐雨对盖章这件事感触良多。
唐雨起初看到有人拿着本子在景点集章,觉得很有纪念意义。用一枚枚图章记录去过的每个地方,翻开它就能想起当时经历过的点点滴滴,比翻看照片有着更为细腻的感受。
入坑没多久,她由最初的狂热陷入了某种偏执。
每次旅行都想着如何规划好路线盖尽可能多的章,如果因为一些意外没盖完,会抓心挠肝好几天。
有时候遇上工作人员嫌麻烦不肯拿出章来,她还要上赶着说好话。
很多好看的消费章让唐雨舍不得错过。有一次,她在书店里买了一本高价盖章本,一口气盖满了数百个成套的图章。
现在,唐雨已经变得佛系了,比起跑量,她更想集到自己真正喜欢的。
不过想盖好一个章并那么容易,大多是需要技巧的。比如光敏章,大力出的不是奇迹,而是使印章更快地报废成垃圾。套色章需要对准印规,不然也很难盖出想要的效果。
“全上博不会只有我一个人盖章没盖好吧,哭了。”前些日子同事还在朋友圈晒出她在上海博物馆盖模糊了的印章。
刚刚在乌泱泱的人群里排了很久队的她,怕后面人催促匆匆盖完,结果出来仔细一看心态就崩了。
这样的状况在盖章时常常发生。稍有疏忽,后果就会让盖章人瞬间破防,盖糊了、盖歪了、盖漏了……都是盖章人的噩梦。
03
具像化的文化IP
满足收藏欲
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盖章大军,资深的玩家已经不满足于在景点盖章,他们想要集齐更多的IP。
像一些出版社的书籍IP,艺术博物馆的名画IP,都可以被盖章收集起来。
满足这部分人的收藏欲就是阿哲的日常。
从去年五月开始他转行成为图章设计师,并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不大的30平米短期内足够安顿他热爱的事业。
最先开始,他参照国画大师戴敦邦老师的画作设计了几个红楼梦主题的小章——金陵十二钗,这套章一面世就很卖座。
之后他开始着手准备更成系统的印章,从去年中秋到今年中秋,传统节假日的主题章他们已经出完一整年的了。
现在每个节假日前,陆陆续续有了催更预定的粉丝。
有些顾客一上来就打包把店里所有的章都买了一遍,甚至还有关注者表示愿意来店里当免费的盖章志愿者。
他设计完印章的图案后,会在本子上盖好给顾客寄出去,一套几块钱到几十块不等。
每天上午走进工作室,阿哲会给每个印章灌满油墨,检查一遍章子是否有磨损。随后,打开后台查看订单量,端坐在桌子前摊开本子专注地盖起来。
根据每天的订单量,短的时候2、3个小时就可以盖完,长的时候要忙6、7个小时,节假日前他常常要加班盖满预定量存着。
如今,盖章已经成为文旅市场的流量密码。
小小的印章可以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各大博物馆、邮局、出版社、书店、咖啡馆、文创店都会通过它来吸引人群的关注。
有人说,盖章可以集合的形象,是实物没办法完全集齐的。
跨越岁月长河,古老的印章文化已然经过全新的演绎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为它着迷的人们,总是不断在新的意义中,得到治愈。
文 编辑/许倩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