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延长专硕学制:加长跑道别虚耗燃料
▲ (视觉中国 / 图)
高校延长学制的目的理应是保证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而不应沦为“多收一年学费”甚至是“延缓一年就业”。毕竟,为了提升飞机性能、更好地起飞,加长跑道是合理的;为了短期利益,不惜让飞机延迟起飞,或在空中盘旋不走、虚耗燃料,则是不合理的。
责任编辑|陈斌
又逢一年一度开学季,多所高校延长研究生学制的新闻引发关注。从近期各大高校发布的招生简章看,“2024年起硕士研究生所有专业学制均为三年”的表述出现在许多高校的招生章程里。
高校研究生学制延长并非始于今日。早在去年10月,“多所高校延长专硕学制至3年”的话题就一度冲上热搜,东南大学、中南大学、哈工大都已在2023年实施了这一改革措施。
高等教育法第17条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三至四年。这项被称为“弹性学制”的条款,也是各大高校实施改革的法理基础。这项改革看起来已有全面铺开之势,政策背后的利弊得失也值得辨析与商榷。
其一,此次延长学制的焦点是专业硕士。专硕是否应与学硕一样学满三年,仍然存在讨论空间。
“学硕重学术/科研,专硕重就业/实践”是公众的普遍印象,两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也可以印证这一点:学术硕士主要旨在培养研究型人才,因而学制更长,报考与录取难度更高,学费更为便宜,更容易接受调剂,也更方便继续研究深造;相较而言,专硕学制较短,学费更贵,不容易接受调剂,报考录取的难度较低,旨在培养面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
长期以来,“专硕学制2-2.5年、学硕学制3年的惯例”也已为大众熟知。此次高校掀起的“延长赛”热潮其实也包括“博士研究生延长到4年”的情况,但毕竟博士教育培养的主要是研究性人才,严格毕业要求、完善论文含金量是可以理解的。对于素以“应用性强,针对就业、学制较短”的专硕而言,延长学制无疑会引来一些争论。
针对这一议题,不少教育部门与高校负责人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延长专硕学制的目的在于提高培养质量,提升专硕学位的含金量。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何芳就对媒体表示,正是因为“完成学业时间紧任务重”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才催生了专硕的学制延长改革,媒体也以“延长学制,是为了提升学质”“有现实必要,保障教育质量”总结了他们的观点。
众所周知,专硕的学费要贵得多,而且奖学金少,十几万元的学费也颇为常见。专硕相较于学硕更加“市场化”:学生出钱购买教育产品,换来相应的智力成果与职业技能,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力。学制更短,也是出于就业的需要。一句话,无论是“学制”还是“学质”,最终导向的都应是就业竞争力。
延长学制意味着增加学费,加重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多出来的一年或半年时间能否有效改进专硕的教学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让多交的学费物有所值,多出来的时间经济成本得到回报?答案显然并非那么确定。
“学硕缩招,专硕扩招”的趋势近年来相当普遍。专硕的招生比例不断扩大,但其培养模式显然与学硕差异较大,各大高校更愿意将学硕名额让给推免生或直博生,师资力量与学术资源也向学硕倾斜。
其二,专硕学制延长是否合理,也应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各自情况。
据《中国青年报》梳理,在研究生学制有所延长的专业中,文科、商科占据较大比例,如东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的会计专业,中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河北大学、湖南大学的法律(非法学)专业。
而根据智联招聘《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的数据,2022年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不到理科生的一半。对于本就冲着更好的就业机会而去攻读专业硕士的文科生而言,增加一年学制能否有效增强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就更难说是一个肯定的答案了。
事实上,就业市场的供需变化,恐怕比“学制”“学质”更能影响到文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经济下行让高薪岗位减少,新兴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也刚刚开始。这些重大因素都在扰动就业市场的需求端,对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冲击尤其剧烈。如果文科专硕学制的改革不能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最新需求,那么“提升学质”都未必可以适应最新的知识迭代,更遑论是简单的学制延长了。
总之,延长硕士研究生学制尤其是专硕学制,理应综合考虑就业市场需求,论证专业设置合理性,尊重照顾学生的利益,不能简单地搞“一刀切”。高校延长学制的目的理应是保证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而不应沦为“多收一年学费”甚至是“延缓一年就业”。毕竟,为了提升飞机性能、更好地起飞,加长跑道是合理的;为了短期利益,不惜让飞机延迟起飞,或在空中盘旋不走、虚耗燃料,则是不合理的。
其他人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