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律师业,行至半山路更陡
作者 | 智合研究院 孙麟飞
来源 | 智合
2021年,智合编辑团队发布了数篇区域法律服务市场系列文章,对中国各地的法律服务市场发展进行了深入观察和分析。随着2022年各地律师行业数据陆续公布,我们决定展开新一轮区域市场调研,力图以更细致的视角展示中国律师行业的格局演变,以期为大家带来全新的洞见。
本篇文章聚焦山东法律服务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包括律师数量、业务增长、律所布局等多个方面。为拓展分析维度、提供多元视角,本文采访了以下几位山东地区律所管理者(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李旭修
山东德衡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 总裁 党委书记
郑继法
国浩律师(济南)事务所主任管理合伙人
张志国
山东文康律师事务所主任
泰山巍巍固天下、黄河汤汤入渤海。
素有“齐鲁圣地、礼仪之邦”之称的山东,也许在人们心中勾勒出的第一印象就是淳朴厚实的山东人。
“好客山东,情义齐鲁”绝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今年3月以来,在短视频流量助推下,山东淄博晋身“顶流”网红城市,“组团到淄博吃烧烤”频登热搜,从网民留言可以看到,“厚道实在”“足斤足两”“热情好客”成为评价高频词。
而走红近两个月时间里,政府一波又一波的组合拳持续引发关注,网民纷纷表示“这操作太圈粉了”“看得目瞪口呆”,淄博市的“顺势而上、主动作为”成为不亚于特色烧烤的另一道城市风景,稳稳占据舆论话题C位。
从热情好客的酒文化,到义气诚信的好性格,山东令人称道的绝不仅有这些。但似乎除了这次的“淄博烧烤”的爆火出圈,很多人会诧异为什么经济总量全国第三,人口总数全国第二,作为北方第一经济大省的山东,存在感比很多西部省份都要低?
正如山东人的个性一般,朴实无华,但绝对不差。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试图摒弃种种刻板印象,从发展环境、市场特点、业务机遇和行业挑战四大方面,解码“律师大省”——山东。
发展环境
1.1 山东近年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如那句电影《我的1919》中,外交家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怒吼,表达了山东在全国经济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山东无疑是中国区域经济最值得研究的省份之一,也是最特殊省份之一。山东是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也是我国的老牌经济大省。在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中,广东、浙江、辽宁这几个区域经济代表性省份都有过大起大落,山东一直比较稳定。
经济总量方面,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山东GDP一度蝉联全国榜首。进入新世纪,其经济总量也在工业化进程引领下,始终在第一名至第四名之间浮动。经济增速方面,随着前些年山东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在新旧动能转换期遭遇了“阵痛”,山东经济发展速度一度放缓,更是有些言论称山东经济正在逐渐“东北化”。
但事实胜于雄辩,2020至2022年山东GDP增速连续三年超过全国水平。去年增长3.9%在前5经济大省中,位居第一名。2023年上半年,山东省GDP总量达44125亿元,排名稳居全国第三。
但山东的经济也有很明显的不足,突出表现就是大而不强、壮而不精、全而不优,其影响力与其全国第三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符[1],以至于很多人会惊讶山东竟然是比浙江总量还大的前三省份。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之一,目前山东的法律市场现状是否也有类似情形?
1.2 山东律师行业发展回顾
1、律师人数
根植于良好的经济和司法土壤,山东省的律师业发展速度也居于全国前列。1980年10月,山东省第一次律师代表大会召开;1981年12月,山东省司法厅审批了全省第一批共196名律师[2]。随后的40余年里,山东省律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就行业规模而言,据智合研究院整理,2009年,山东省的律师数量首次突破1万人;2012年,这一数字增至1.5万人;而2015年,山东省的律师数量超越2万人。到了2020年,山东省的律师人数已经超过3万人。截至2022年6月底,山东省司法厅数据显示,山东全省律师人数已达到37655人[3],在全国范围内排名第五。济南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国浩(济南)办公室主任、管理合伙人郑继法认为:“山东律师人数的增长与其展现出的特征与山东整个地域经济息息相关,律师业其增长率和全国排名与山东省自身经济增长情况具有明显、紧密的正相关。”
就增长速度而言,从2012年底的15633人到2022年6月底的37655人,山东省的律师数量增长达到惊人的140.9%。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等复合因素的影响,省内执业律师人数的增长率降至5.0%。虽然在2021年,增速回升至7.92%,但仍低于全国整体增速9.86%。对此,山东省律师协会律所管理与指导委员会主任,山东文康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志国表示:“在过去的十一年中,山东省的律师数量共净增加了22000名。平均来看,每年都会增加约2000名律师。因此,某一或两个年份的增加多或少并不会对总体产生太大的影响。”
同时,虽然律师行业的增长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但律师行业自身的增长往往较国内或省内整体经济周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山东德衡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总裁李旭修表示:“近年来,司法考试的难度较往年有所降低,直接导致新获得执业资格的律师数量增加。然而,执业律师数量的增长可能存在滞后效应,通常会在两年或三年之后显现出来。尽管近年来考试通过率相对较高,但从往年的数据来看,新增律师的数量要在两三年后才会显著增加。”
2、律所数量
律所方面,据智合研究院整理,截至2022年6月底,山东全省律师事务所达到2522家。全省律师事务所由2012年底的1283家增长至2022年6月底的2522家,增长了96.6%。
从律所结构来看,与全国整体结构一致,山东省律所仍以小型律所为主,10人以下律所占比为64.52%,优于全国整体情况,但与江浙等南方省份仍有差距。
百人所数量方面,截至2023年7月31日,从单个办公室来看,山东省律师人数100人及以上律所已达26家,主要分布在省会济南、青岛等地。另据山东省律师协会《2020年山东省律师行业发展报告》,山东已有15家律师事务所业务收费过亿元,174家律师事务所业务收费过千万元。
从律所品牌来看,根据全国律师信息平台,目前山东律所(以单个办公室计)前50中,北京、上海等全国律所山东分所,共19家,占比38%,山东本土律所共31家,占比62%。
3、业务收费
2010年山东全省律师办理各类法律事务85.9万件,居全国第一位,业务收费总额13.9亿元[4];2015年,山东全省律师办理各类法律事务101.9万件,比2010年增长了18.6%;业务收费总额34.28亿元[5],比2010年增长147%;至2020年底,山东律师行业业务收费已突破100亿元[6],较2019年同比增长22%。
在谈及山东实现创收突破的原因,郑继法表示:“首先,人员的增长是不可或缺的。首先是数量方面,律师人数的增长至关重要,律师规模的扩张为律所的专业化分工创造了可能性。其次是质量方面,人员的素质同样非常重要,人员增长将带来优质人才的增加,而优质人才也会为自身带来相应的业务量和配套,从而带来大量的业务。”
张志国表示:“就文康自身而言,自2017年至今的七年间,我们经历了一次显著的飞跃,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文康表现出更为明显的逆势增长。2017年初,我们仅有一百多名员工,而到2023年上半年,员工数量已增长至530人,初步估计到年底,文康的人员规模将实现接近400%的增长。”
与此同时,文康的机构数量和业绩等方面也实现了大致同步的增长。疫情发生后到现在机构数量增加了11家。“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疫情影响较为严峻的背景下,文康的业务仍实现了15%的增长,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全国律师行业的增速中应该位居前列。ALB(Asian Legal Business)已连续两年(2022年、2023年)将文康列为中国十五佳成长律所。[7]”
经济的快步发展,给法律服务行业带来了深刻改变。而伴随山东法律服务业的持续壮大,山东法律服务市场呈现出什么样的地域特色?相较于国内其他省份,山东律所们的业务又展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呢?
市场特点
2.1特点1:“双中心”引领,梯次式分布
1、整体:“双中心”的省内分布态势
“山东省法律服务业相对于全国许多省份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总体而言各地区发展比较平衡。”郑继法表示。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经济大省都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均的问题。与此相对应,绝大多数省份的法律服务市场呈现出“人才和业务量均向省会城市聚拢”的“强省会模式”。例如成都之于四川——2020年成都律师人数约占四川全省的2/3;再比如杭州之于浙江省——2020年业务总收入占浙江全省的半壁江山(50.2%),而山东的发展则与之不尽相同,呈现出相对均衡的分布特点。
如果制作一张山东省律师业分布图,以颜色深浅来标注各区域密度。就会发现,无论是律师人数还是律所数量,山东的分布都相对均匀。而其中又有两个城市最为突出——济南、青岛是密度最高的深色,而烟台、潍坊、临沂则是密度次之的蓝色。济南、青岛旗鼓相当,烟台、潍坊等环海城市紧随其后——构成了山东省律师行业的总体格局。
这也与山东政府、发改委2020年提出的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相契合。“一群”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两心”即支持济南、青岛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三圈”即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区域一体化发展。省会经济圈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7市。胶东经济圈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5市。鲁南经济圈包括临沂、枣庄、济宁、菏泽4市。
2、第一梯队:济南、青岛
济南和青岛作为省内经济的“双子星”,一个是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城,一个是近代开埠的国际港口;一个是儒家农业文化的传承,一个是海洋商业文明的代表。
相应地,青岛、济南律师行业也稳居省内的第一梯队。郑继法解释道:“与其他省份的传统‘一城独大’的格局不同,山东省没有一个城市是独大的,我们的特点在于济南和青岛的双中心发展,两个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高。”在数据方面,截至2023年7月31日,济南现有律师人数7798人,律所506家,其中有12家百人律所;青岛律师人数为7456人,律所540家,其中有8家百人律所。
(1)济南
作为第三经济大省的省会,济南是全国首位度最低的省会城市。2022年,郑州GDP占到河南全省的21.09%;合肥却占到安徽的26.7%。而济南仅为山东的13.76%,还不到15%的占比。“我曾在2010年初到2013年底担任过德衡济南分所的主任,回忆起当年律协公布的数据,在2009年,青岛的律师业务总收费达到了4个亿,而当时济南的整体律师业务收费为2.5个亿。”济南居于山东中西部腹地,周边的六城的经济相对欠发达,它要承担的责任是,努力带好这些“兄弟”。李旭修表示:“尽管起初青岛在律师人数、律所数量和业务收费等方面都远远超过济南,但近年来济南通过强劲的增长实现了赶超。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和省级司法机关、政府机关所在地,政府资源、省级平台公司、金融机构大量汇聚,司法资源也更为丰富。因此,在政府常年法律顾问等业务方面,济南律所与省内其他地区律所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2)青岛
外贸是山东的第二大动力源,青岛港是山东外贸活跃的一个缩影。2023年上半年青岛港实现货物吞吐量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青岛是一座典型的沿海城市,与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一起被称为“胶东五市”。这些城市相互联动,共同构成了与“省会经济圈”相呼应的“胶东经济圈”,为山东省的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而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国际港口城市,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青岛其海事、海商和涉外业务一直是当地律师行业的传统强项。”张志国表示。
3、第二、三梯队
法律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依赖于经济的繁荣。论经济体量,山东下辖的每一个城市都不是泛泛之辈。除济南、青岛两座万亿之城外,烟台2023年上半年经济延续增势,总量稳居全省第三,志在冲击“万亿俱乐部”。第二梯队还包括潍坊、临沂、济宁、淄博四个过千亿元的市。据《2023年上半年城市GDP百强榜》,山东省16个地级市中有12个进入百强,上榜率高达75%,是全国拥有百强城市第二多的省份。
郑继法表示:“县域经济决定了规模,由于经济体量有限,律师事务所的容量也相对有限。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山东省律师资源的分布形成了一个相对合理的梯度。这不仅体现在济南和青岛这两个发达的城市,还包括了烟台、威海、淄博、潍坊、临沂等区域中心,以及许多实力雄厚的小城市。相比许多中西部省份的情况,山东的律师资源分布更加均衡,没有像其他省份那样资源高度集中于省会等少数一两个城市。”
2.2 特点2:国企业务占比较高
1、产业结构完善
中国是世界产业结构最完善的国家,但是中国内部,山东又可谓经济结构最完善的地区。联合国经济分类中的41个工业大类山东全部拥有,666个工业小类中山东有526个,并且实力都不太弱,41个工业大类中有9个位居全国第一,31个进入全国前五[8]。
山东省一二三产业比例为7:39:54,整体映射着中国产业结构特质。工业和农业是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基础和经济体系的底盘。靠实体经济立省的山东,是中国庞大经济体系的强大稳定器之一。同时,山东还是全国唯一兼具海洋性优势和内陆性优势的省份。这种资源天赋的均衡优势,使得山东经济具有经济门类齐全和县域经济发达的特点。
作为曾经的全国第一经济大省,随着对外贸易比重的增加,互联网大潮的落后,让山东从此和第一名宝座无缘。但山东的优势或强势产业都是实体经济领域,也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也使山东的经济在产业格局一轮又一轮地洗牌中,始终屹立不倒。
2、国有经济占比大
当前山东经济特征还是以国有企业、基础产业、资源领域为特点。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最直接的表现是占比低,2022年民营经济增加值GDP占比约51.8%[9],而全国为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在全国前十个经济大省中,山东的民营经济占比是最低的[10]。因此本轮受访律师均表示,当前以国浩、德衡为代表的山东省内的头部律所主要客户中,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比例较高。
不过近年来,山东奋力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民营企业的法律服务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以文康自身的并购业务为例,近期,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文康在并购领域的客户构成发生了快速且明显的变化。民营企业客户的比例迅速提高,占到了约50%左右。” 张志国介绍,这一变化一方面源于国企平台公司自身在费用安排及付费能力方面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文康积极主动地作出了应对和调整;另一方面,也是旨在顺应山东省深入推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整体趋势。
业务机遇:趋势和蓝海
3.1 业务结构的发展更替
1、诉讼、非诉业务结构变化
基于对法律的运用和表达场景不同,以及在业务方向、工作思维、办理模式、专业方向、客户类型和收入振幅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诉讼与非诉讼一直作为一项区分律师业务范围的分类标准。
“诉讼和非诉讼业务结构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经济状况的晴雨表。一般来说,经济形势好转时,非诉讼业务占比会增加,占比相对较高。而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诉讼业务的比重会上升。”李旭修表示。
张志国表示:“相比于六七年前,文康自身的业务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六七年前,我们的诉讼和非诉讼业务比例大致是55比45,差不多各占一半。而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我们的争议解决领域,尤其是诉讼业务的收费和案件数量方面已经接近80%。”
郑继法也表示:“目前国浩(济南)以非诉讼业务为主,其中投资并购中占据较大比例。其次是公司有关的解决争议业务,第三个主要方向是建筑和房地产领域。”
2、业务机遇
而在山东产业结构转型优化背景下,律师也迎来了一些新的业务机遇。
破产重整
郑继法表示,破产案件增长是近年山东法律业务的一大趋势。“在现阶段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并购、破产重整业务需求有明显提升。”
据山东司法厅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律师参与办理各类破产案件6267件,化解不良资产约7000亿元,盘活存量资产约1300亿元,安置职工约18.5万人,为依法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张志国表示,经济不景气导致大量破产业务的发生:“在过去,破产业务并不是文康的优势领域,但随着近年来的快速扩张与资源整合,文康总部以及部分分所已在破产业务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未来,破产重整业务也会是文康高度重视、持续发力的重点方向之一。”
环保、低碳、资源保护
李旭修表示:“山东德衡在环保、低碳、资源保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此同时,与青岛作为港口城市和沿海城市的定位相一致,山东德衡将未来进一步深耕环保业务领域,协助客户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应对复杂的法律和监管挑战。”
数据合规
张志国表示:“未来文康将重点关注包括数据合规、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领域业务机会。”随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数据安全法》均于2021年正式生效,个人信息与数据保护已成为企业合规的重要内容。文康在2021年成立数据合规中心后,又于2022年积极响应青岛市司法局的组织号召,编制完成山东省首部《企业数据合规工作指引》。
数字经济领域
李旭修表示;“随着人们全面进入信息时代和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了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的价值越发凸显,掌握数据意味着掌握了主动权。”德衡在数字经济领域进行了深入地布局。2023年2月,山东德衡与北京德和衡(青岛)率先在青岛成立了德和德衡数字经济法律研究院。研究院旨在结合山东和青岛的数字经济发展大势,进行数字经济领域的法律创新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
3.2 吸收、合并、融合提速
1、律所间合并整合加快
近年来,中国律师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地方律所加盟全国律所的情况并不鲜见,地方规模所进行区域整合、强强联手也时有发生。其中就包括国浩自身。国浩律师(济南)事务所,原名为山东德义君达律师事务所,由原山东德义律师事务所和山东君义达律师事务所合并更名而来,于1998年5月设立,2014年11月更名为国浩律师(济南)事务所。
郑继法表示:“近两年,跨区域间的整合加速。从山东规模较大的律所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律所在全省范围内的布局尚未结束,它们将继续发展壮大。然而,从地市级中等城市的中型律所的角度来看,它们面临较为迫切的整合需求。原因是仅仅依靠自身品牌已经不足以与许多外来品牌进行竞争。”
2、走向全国意愿越发强烈
但就规模、品牌而言,从山东省走出的全国性规模大所仍在少数。山东省内律所经营、律师发展较难突破地域限制。从数据来看,当前包括德衡、国曜琴岛、齐鲁、文康、众成清泰在内的山东本土规模律所都已基本实现了山东省的16个地级市的全覆盖。然而,山东本土头部律所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全国范围的布局仍然面临着一些客观难题。
一方面,律所是否能够成功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往往取决于其所依托地域的影响力。相对于总部位于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的律所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面向全国布局,山东律所本身“自下而上”的方式就相对来说更为困难。
另一方面,按照司法部现行的《律师事务所名称管理办法》(2010年3月1日施行,司法部令第120号),律所名称必须包含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划地名。而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省级行政区划地名本身含有一定的不同社会评价。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区域律所品牌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时,容易受到其“出身地”地域属性“三六九等”的社会评价的影响,甚至在市场竞争中遭受由地域偏见印象带来的阻碍。
张志国表示:“目前国内有许多像文康一样的区域头部律所,都有着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扩张和布局的愿望。但如果顶着‘山东’二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特别是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可能会给人一种‘戴着草帽进京’的感觉。这使得区域律所在品牌宣传方面,与总部位于北京、上海的律所相比存在天然的劣势;在人才吸引和市场竞争等方面,必然也增加不合理的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的两会已有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律师事务所名称中统一删除行政区划地名的提案》,对此司法部也作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律师事务所名称命名规则”的明确回复。在已经实现本地全覆盖目标之后,如果未来能够去掉律所名称中的“山东”字样,山东本土规模大所很可能会加速向全国范围扩展。
行业挑战:如何破局?
4.1 青年律师:人才流失之困
1、现状:全省存在1万缺口
青年律师是律师行业的未来和希望,也是律师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据山东司法厅2022年印发的《山东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2—2025年)》: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人才保障,大力发展律师、公证员、仲裁员数量,到2025年全省每万人拥有律师数达到5。然而,按照当前山东1亿常住人口计算,到2025年山东律师人数需超过5万人(50850),而截至2022年6月底,山东执业律师人数仅为37655人,仍有1万人的缺口。
在此背景下,郑继法认为:“实现这个目标仍然相当艰难。从2020年到2022年的增长率实际上并不高,目前这个态势并没有太大变化。”这个问题的产生部分原因源自山东地区本身的吸引力不足。地处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经济中心之间,山东在人才命题上的存在感并不强,律师行业亦是如此。
(1)本地人才难留
李旭修表示:“山东的法科学生并没有全部回到山东,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北京、上海,甚至浙江、深圳等地通常是人口净流入的地区,而山东则呈现人口净流出的状态,即山东培养的律师学生并没有全部回到山东。”
从地理位置来看,山东地处“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之间,人才难免被虹吸。数据显示,山东2022届非本地户籍毕业生平均留存率仅为32.07%[11],剩下七成毕业生,几乎都流向了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
李旭修解释称:“从年轻人自身的感受来讲,对于南方如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以及杭州、甚至苏州等新兴城市,他们觉得机会更多一些,因此对于山东的法学生的吸引力更大一些。”
(2)外地人才难觅
“从我们所收到的简历情况来看,主要还是山东本地的学生,而很少看到山东省外的生源。”李旭修表示:“一方面,山东培养出去的考生可能未必愿意回来,除了更偏北一些,比如东北三省、中西部省份外,其他地方,尤其是南方地区,很少有人选择到山东投递简历。”
从齐鲁人才网的数据来看,2021年,人才向山东流入的前五大省份分别为黑龙江、河北、河南、吉林、辽宁,合计占比达61.09%,高于2020年的60.11%。从去向看,2021年,山东人才外流的前五大地区分别为北京、江苏、上海、天津、浙江,合计占比达65.39%[12]。
李旭修说:“这情况反映出一个问题,即山东对律师的吸引力较为有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人们对山东持有一些陈旧偏见,认为山东的制度和机制较为僵化,观念存在一些保守因素。”。由于山东国有经济占比较高,而山东代表性的民营企业也多为国企改革或集体企业改制而来,主要经营领域集中在资源密集型行业,如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这些企业受国企和政府政策影响较深,在管理和与政府关系方面保留了计划时代的惯性。这也导致人们普遍认为山东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权力仍然很大,市场发挥作用不充分,各类经营主体的竞争程度较低。“这种观念可能导致一些毕业生不愿意前往山东发展。改变这种观念和认知,展示山东开放、包容和创新的一面,有助于增强山东在律师领域的吸引力。”李旭修补充道。
2、怎么办:留下来,传帮带
在律所层面,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无法吸引新生力量回流可能会阻碍发展。面对山东的人才流失现状,律师业应该如何寻求突破?
(1)在“留下来”上下功夫
郑继法表示:“实际上,律师事务所的规模和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需求和业务增量。如果法律服务市场没有增长环境,仅通过行政手段实现每万人律师数为5的目标可能会面临困难。因此,大型律师事务所在吸纳和培养新人方面发挥带头作用是必要的。”
然而随着近年来的严峻经济形势和“逃离北上广”的热议,山东也出现了发展机遇。李旭修表示:“从我们律所的感受来看,近年来在青岛、济南等城市招聘律师,发现名校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多。这可能是个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些有潜力的人才。”此外,名校的山东籍毕业生也表现出愿意回到山东工作的趋势。李旭修继续指出:“对于大中型律所来说,吸纳和培养新人的能力较强,应该鼓励大所多吸纳人才,为未来的发展做人才储备。对于一些中小型律所而言,因受到前几年疫情影响和经济状况影响较大,中小律所自身的发展空间面临更大的困难,吸纳人才的能力有限。因此,人才吸引方面更多地还是要靠大所、规模化的律所去带头。因为只有具备一定规模的律所才有团队、才能建立起团队,才能有更大的吸纳、储备并逐步培养人才的能力。”
(2)在“传帮带”上下功夫
志不强者智不达,政策引领是首要之重。张志国认为:“律师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健全的法制化建设作为支撑。同时,司法行政部门、律师协会等各层面应聚焦于青年律师的支持政策,为青年律师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通过‘传帮带’来培养能胜任时代重任的律师行业后备人才。”李旭修强调:“吸收他们进入专业团队,指派资深律师全程指导,确保青年律师学有所得、学有所获。靠事务所的团队去培养新人,让一茬又一茬的年轻律师能够快速成长。”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4.2 竞争加剧:适度规模化,区域联动,协同发展
随着律师行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山东省的律师行业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变革。全国性品牌律所进入山东市场,对本土律所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这一趋势在过去的几年中逐渐显现。
张志国表示:“品牌大型律所对于本地律师行业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与地方头部律所的竞争中,包括人才吸引和业务竞争。在人才吸引方面,全国品牌效应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在业务方面,首先在一些招投标业务中,可以借助总部已有的业绩;其次,在全国性品牌律所在内部交易市场中,已有客户的业务增量使其具备更多业务拓展上的优势。”同时,他也提到本土区域大所在竞争中拥有自身的优势,如更深的本地客户连接、已有的人才积累和培养体系等。
为了应对全国性品牌律所的竞争,山东本土规模律所被动加速了规模化进程。李旭修指出:“规模是专业化的先决条件,没有适度规模化,律所无法建立完整的团队,无法实现专业分工。山东德衡在今年已经召开了多次律所管理发展工作会议,明确了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我们要求各地分所在本地吸纳更多的人才,实现适度规模化。”
郑继法表示:“对于国浩而言,我们在济南和青岛分别拥有一个办公室,都有百人以上的规模,也都是亿元级的律所。我们的目标是在集团一体化的基础上,济南和青岛继续深入打造一体化,发挥内生力量,挖掘内部市场。并与其他潜在合作伙伴建立更深的联系,根据各自的特长来发展。我们的愿景是共同打造一个内部市场。”
4.3 脚踏实地专业化,丢掉幻想,直面低利润时代到来
从各项数据上看,山东律师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全年山东律师行业总收费由2010年的13亿增长至2020年的100亿元,10年间翻了近8倍。增幅显著,与此同时,“草莽生长”环境下的律所管理粗放、团队合作少、缺乏凝聚力、专业化不足等难题,行业内业务两极分化现象逐步拉大。
1、创收涨、但人均不涨
当前律师行业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创收增长主要局限在于规模增长带来的相应增长上,而在一些硬性指标,尤其是人均创收方面,出现了问题——律所的创收增长速度跟不上律所自身的扩张速度。张志国指出:“当前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案件数量和收入之间的不对等。律所的案件数量增长迅速,但创收方面并没有与之同步增长。这一现象也在与一些行业头部律所的沟通中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大家都意识到,即使要维持与去年相同的律师收费,工作量和难度都显著增加,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2、低利润时代下的激烈竞争
尽管山东律师行业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行业内部两极分化、竞争加剧引发法律服务的“价格战”,低价中标、无序竞争又会进而导致行业创新力的消退。多位受访律师均表示,低价竞争问题是山东律师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挑战。
而挑战在前,如何破局?在采访中,多位律师都谈到了团队化、专业化、长期主义以及更多地向外交流互动。他们认为,山东律师业应该脚踏实地,专注于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同时要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直面低利润时代的到来。
北方变不成南方,山东搬不到江浙,复制南方经验、照搬江浙模式无法推动山东律师业发展,只有立足山东基础、资源、条件,进一步在业务多元化的基础上增强自身在各个方面的竞争实力,才能实现山东律师行业才能真正地可持续发展。
结语
征程未有穷期,发展永不停歇。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作为“齐鲁圣地、礼仪之邦”的山东,山东人务实肯干的精神,他们注重实效而不图虚名。他们一旦认准了目标,就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奋斗,去追求;干任何事情,务必达到一个目标,否则便认为是徒劳一场。这便是山东律所的风格。这大概就是孔子说的“讷于言而敏于行”吧。
正立足自身特色优势,以厚积薄发的姿态迎来属于自己的新时代。转型升级当下,法律市场中新兴的业务机遇正在萌发,山东地区将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挑战与机遇并存,期待山东律师业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区域市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行业发展的缩影。
当下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使得区域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加速重组。
应变之道,除集智聚力,别无他法。
为此我们在2023年智合论坛设置了“区域市场”专场分论坛。
11月,让我们相聚上海,一起探讨未来区域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去向。
更多详细议程安排,请扫码咨询
注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