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爸爸不累”,父母卖惨,可惜这届孩子并不买账教育2023-09-14 01:09▼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米粒妈,看更多教育好文文 | 米粒妈 (公众号 米粒妈频道)前几天,一个卖惨父亲在工地录的视频上了热搜。这段视频中,他戴着安全帽,汗流满了整张脸,卖惨话术非常阴阳怪气。其实父母为供孩子读书极尽操劳,这本就是个事实。很多寒门贵子也都是因为父母确实特别不容易,才更有动力去发奋读书。但是如果像这样直接把这个事儿给“阴阳”出来,好像就变味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评论区一片不买账的声音:“不热就行,好好干活。”“爸我今天在朋友家玩了,朋友家很大,空调开了一整天,朋友的妈妈还给了我5000块让我们出去玩。”不得不说,这届00后是真的猛。直接就是一个不接受卖惨的大动作。这个年代已经不流行苦难教育了,因为这种令人不适的卖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尽管想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辛苦,是一个平凡人的正常心境。但是方法用不对,必定适得其反。把这些压力用卖惨的方式转嫁到孩子身上,这种行为也很难说是爱孩子。以付出之名行绑架之实卖惨界的骨灰级选手,莫过于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了。“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儿子让狼吃了,她每天在人群中念叨这件事,而坎坷通常会陪着哭一哭,然后“满足”离去。起初,其实听众们是很同情祥林嫂的,但是一来二去,她每天说每天说,大家就不再奉陪,甚至察觉到某些卖惨的意味之后,大家开始有了嘲讽的成分。在孩子们的眼里,其实卖惨的父母也是这样一种观感。父母因为太过操劳去向孩子诉苦,孩子肯定会在一开始特别愧疚,并且暗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父母的苦心。但是总说总说,孩子们势必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在传统观念中,父母和孩子之间本来就存在一种权力关系。百善孝为先,似乎看到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付出并不是出于情分,而应该是一种本分。当这种理所应当的本分被施加在孩子身上时,父母的道德绑架就给自己赋予了某种权利:那就是控制。想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就直接说呗,非要前期卖惨铺垫一下,然后再提出要求,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胆敢说不,孩子就要背上愧疚的枷锁。之前在某乎上看到一个女孩说,每次和妈妈吵架,妈妈都会重复:“为了生你,我半条命都快没了!”“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她回到房间一言不发,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反驳。跟父母的养育之恩比起来,自己的兴趣和想法简直不值一提。所以无条件接受父母的一切要求,就变得合情合理。而孩子接受的是父母的要求,放弃的却是自我。就像那句名言说的:“一个被父母虐待的孩子,并不会停止爱父母,只会停止爱自己。”有毒的苦难教育很多父母特别热忠于苦难教育,就像视频中这个工地上的爸爸一样,他在受苦受累,却在话语中阴阳道:“儿子你好好打游戏,空调一定要开大一点,别热着。”非要通过强调自己的苦难,来反衬孩子享受的幸福。我只想说,他是懂怎么让人不舒服的。前几天网上有一段视频很火,一个妈妈放假带女儿一起出门旅行,两个人坐的是绿皮火车,还是无座票。中间女孩实在支撑不住了,坐在行李箱上吃起了泡面,四周人来人往,女孩被挤得缩着身子,忍受着旁边人的侧目,看起来很是尴尬。然后妈妈配的文案是这样的:“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无座慢车,给我好几个白眼,下次继续。”于是就有人在评论区问了:“为啥要买无座车票?又不是什么急事,出门提前规划啊。”妈妈回答得理直气壮:“我想,我吃过的苦,她也得感受一下。”“我还没让她捡破烂呢。”因为自己小时候坐的是无座绿皮车,自己小时候捡过破烂儿,就一定要让孩子也都体验一遍。关于这件事,米粒妈专门写过一篇,戳这里看:《无用的节俭,吃人造的苦,才是最毁孩子的教育》。这种所谓的苦难教育里,我真的看不到爱,只看到心里不平衡之下的道德绑架。还有的父母,热别热衷于“苦情”戏码,专门喜欢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的苦。就算没有苦可吃,也要找点罪受:明明家里有电饭煲,妈妈偏要凌晨四点起床烧柴火煮饭,然后告诉孩子她很辛苦;明明有洗衣机,却偏要在冬天用结了冰的水手洗衣服,然后给孩子看她冻肿的手;明明有自来水,爸爸却要在40度的夏天去两公里外地方挑水,然后因为中暑打电话骂孩子半个小时说他不孝……这都是活生生的真实事件,这些戏多的父母,真的让他们的孩子承受了太多。就像有一些表演型人格的人,特别喜欢在公共平台炫富啊,晒自己幸福美满的生活日常,目的其实是想让大家羡慕,迎来一些赞美和关注。这些卖惨父母的人格中,或许也有这样的一种心态,只是他们喜欢用相反的方式去博关注,目的都是被看见。这些父母的内心里,很可能依然住着一个承受过苦难的孩子。他们终其一生都在和苦难带给他们的创伤作斗争,于是他们把这些苦难投射给了孩子。他们看似是在进行苦难教育,其实是在通过投苦难的方式给自己“找妈妈”,是在用拖别人下水的方式,来弥补自己早年的确实。而忠诚的孩子真的会在无意识中配合大人的需求,通过自折翅膀终成为和父母相濡以沫的残鸟。通过压抑自己的需求,来成全父母的绑架。因为孩子们总是比我们想象的,更爱我们。真正的付出无需言语奇葩说辩手席瑞曾分享过自己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家里没钱,你妈一个人养你不容易。”是他从小到大最常听的一句话。也是因为总绷着这根弦,所以他很早就很懂事,知道不给妈妈找麻烦,要帮妈妈分担。可是有一次,他和姥姥逛超市,看到一瓶桔子罐头。看了很久,他没忍住摸了一下,姥姥看见他渴望的眼神,虽然犹豫了一下,可还是买了下来。回去的路上,席瑞很开心,可姥姥突然说了一句话:“这个罐头能抵我们一顿的饭钱了”。他说:“那是这辈子我吃过最苦的罐头,我直到今天都清楚地记得罐头的价格是7块9。”在那之后桔子罐头带给他的记忆只有苦涩,没有甜蜜。7.9元的桔子罐头,成了扎在他心里的一根刺。其实买都买了,姥姥真的大可不必这么说的。现在,他早已不是那个吃不起罐头的小男孩了,可是每到消费场所,他的第一反应仍然是害怕自己买不起。这应该就是创伤应激了。只要病得不严重,他从来不敢去医院,哪怕面对别人真心的夸赞,他的第一反应仍然是:我不配。当不配得感在孩子的心里深深扎根,这几乎会伴随他的整个人生,是不可逆的。知道感恩的寒门贵子很多很多,而那些真正发自内心去感恩、努力改命,然后反哺父母的孩子,真的不需要你在他们面前卖惨。还记得那个手执奥运圣火的武大学霸黄来女吗:《那位763分上武大,照顾瘫痪父亲还能保研的学霸小姐姐,诠释了真正的强者思维》她出生一个贫寒的家庭,4岁那年,母亲不堪生活重负,选择离开了家。从那时起,黄来女就和父亲相依为命。成长在风雨飘摇的贫苦之家,黄来女并没有感到特别凄惨。因为父亲的爱厚重如山,在漫长的童年岁月里给了她足够的安全感。那时候,父女俩的日子过得很难。父亲做临时工的县文工团解散了,他只能带着年幼的女儿四处打工。他们去海边挖过海螺,也推着三轮车卖过糕点。因为随时要更换谋生的地点,黄来女必须跟着父亲四处奔波。所以两次辍学,只上到三年级。但是那段最穷苦的日子,黄来女却从来没觉得苦过,反而是觉得特别温馨。她记得父亲在煤油灯下教自己读书、父亲给她拉二胡、为她缝衣服……因为有了来自原生家庭足够的爱,黄来女看问题的心态总是特别乐观,无论多艰难,只要有父亲在,她就有了满满的安全感。后来父亲突然病倒,黄来女在学校旁边租了个小屋照顾父亲,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准备早餐、帮父亲洗漱、打针吃药。中午下课,还要赶回去做午饭,替父亲熬药。每天如一日的给父亲按摩。当父亲醒来,父女俩相拥痛哭失声。父亲供他上学的苦,他只字未提,女儿却全都看在眼里。女儿照顾父亲的苦,她也从未抱怨,而是全都化作父亲苏醒后的热泪。这才是亲情之爱本该有的样子。它不用去表演苦难,在苦难中依然乐观,克服一切苦痛相互搀扶,携手共度,这才是良性的互动和循环。苦难教育并不会使孩子更爱我们,道德绑架并不会更加激励孩子的上进心。它只不过是自私又戏多的父母彰显苦难的一种无声的控诉。真正的爱,应该有着良性的发心。我们真心希望孩子好,并且真心希望孩子能够因为我们的帮助而变得更好。点个“赞”+“在看”,苦难并不值得歌颂,爱才值得。作者简介: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畅销书作家。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著有《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荣登当当图书畅销榜!《我是大女主》荣登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