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的才是真的,现在有人说出来了
《装腔启示录》开播后,有人惊讶地来跟导演李漠讲:“原来你是个男的。”
“就当是夸我了。”连线那头,李漠大笑。笑声都带着一股爽朗的北方口音。
就是这样一个导演——男性,三十多岁,山东人——在过去三年内,拍出了三部豆瓣评分8以上以都市女性为主体的电视剧。
2021年豆瓣8.1分的《我在他乡挺好的》(下称“《他乡》”)里,上班族会在挤北京早高峰地铁时,被旁边人的包子馅弄脏了头发。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2022年的《三悦有了新工作》,豆瓣8.4分,与前不久收官8.2分的《装腔启示录》(下称“《装腔》”),分别围绕年轻女孩在友情、职场和爱情等人生选择与成长困境。
《三悦有了新工作》剧照
在“都市”“女性群像”“职场”等标签已在国产剧领域泛滥的时候,李漠的剧冲出重围,被吸引来的一大批观众直呼“真实”。
所谓“真实”,说是“悬浮”的反面也好,让人“狠狠代入”也罢,剧集对当代都市年轻人的生存状态的拿捏、对都市生活光鲜外表下酸甜苦辣的捕捉、对异乡人难以言说的友情、爱情等心理弧度的刻画,都完成得恰如其分。
《他乡》里,北漂女孩在租房时遇到黑中介,差点无家可归;《装腔》里有CBD打工人的种种逞强和无奈:和甲方开会,即便空调吹得自己冷成化石也不敢擅自调控;上一秒撂下“不加班了,及时行乐”的壮语,下一秒就接起了客户催要文件的电话。
《装腔启示录》中住院还要坚持化妆、开会的王律师
李漠毫不避讳这些日常发生的苦楚和狼狈,他告诉《南风窗》,几乎每一处看似经过戏剧化处理的情节,都来源于他多年北漂生活里的亲身或目历经验。
但在直白呈现都市打工人辛酸无奈的同时,李漠又都为主人公们设置了一个获得内心成长,充满希望的结局,在现实主义的底色上添一抹浪漫主义。
李漠自己认为,他拍的这些故事,内在主旨都是相通的:“找到你自己”。
包括这次的《装腔启示录》。这部改编自豆瓣阅读第二届长篇拉力赛总冠军的同名剧集,与李漠之前的几部故事略有不同,它以都市精英们“装腔”的姿态为切入口,为北漂青年与中产生活的真实状态披上了一层黑色幽默的外衣,同时也为“装腔”这一看似负面的名词祛了魅,把独特且各异的人的形状还给了他们自己。
小说里,女主人公唐影在北京国贸一家“红圈所”(即中国最顶级律所)做低年级律师,一个月工资2-3万,租住在北京一个高档小区对面的老破小,日常带两双鞋,一双平底通勤,一双高跟办公,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待命,哪怕加班到凌晨,第二天还是要撸全妆上班。
唐影(蔡文静 饰)
从表象剖开内里,从“真实”的呈现出发,再向观众抛出讨论“到底什么是真实的自己”?这是李漠大部分故事的路径和态度。从《他乡》到《装腔》,精准细腻的女性友谊,都市男女之间生动而各自独立的感情拉扯、对弈,不仅抓住年轻人的心,更多的是抓住年轻女性的心。
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与李漠聊完后,我不仅有了答案,甚至还得到些许意外收获。
以下是李漠的自述。
在葬礼和产床上开会,都是真的
我觉得我拍的不是“职场剧”,我更愿意把它称为“都市生活”剧。在都市生活的人,工作可能是他们的重心,然后他们也会有爱情,会有健康、经济、家庭等种种问题。我就想讲在都市里生活的人的状态,讲当下年轻人的困境,他们生活里的问题,他们的心态价值观。当导演就得有个抓手,是吧?
其实大多数观众感觉真实的情节,都来自我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但又不全是我一个人的生活,在外边漂泊的人都会有相似经历的。以前北漂的时候,我做过剪辑师、广告公司策划,拍过宣传片、广告,也做过编剧和执行导演,也经历过凌晨三点被叫起来改稿,人家弄错了事胡搅蛮缠往你身上甩锅,(项目)完了不给你结钱……
李漠
所以我觉得无论在哪个行业,打工人的生活逻辑和状态是相通的。只要你还是乙方,你是被雇佣的那个人,你就是个干活儿的。律师再高大上,他也是个雇佣关系,对吧?
《装腔》里倒确实有一场戏,是直接从我个人经历里原封不动搬过去的。唐影的电脑坏了,叫许子诠去买电脑,碰见了一个特奇怪的售货员。有一次我的制片人电脑也坏了,我陪她去买新电脑。卖电脑的误以为我俩可能是一对,然后跟我们说可以把两个人的指纹都录进去。
我把那天发生的所有对白基本都写进戏里去了。所以很多人觉得那场戏“抓马”,其实最抓马的反而来自现实,越夸张的,越是直接从现实里搬过去的。
包括《装腔》第一集里,大王在灵堂里开会,有观众觉得很不真实。其实这反而是真事儿。我也遇到过,家里有老人去世了,但工作还要继续干,没办法,只好在葬礼现场开会。当然喜剧效果是我们加入的,但这个情境它不是假的。
《装腔启示录》剧照
生活就是这样,“生老病死”是难免的,尤其是像我们人到30多岁,老一辈人离去太正常了,但这个时候你也是你自己生活里的中流砥柱,你的工作离不开你,家里也离不开你,你怎么办?有老人去世了,你要回去奔丧,但你这个项目又不能放弃,可不就只能在灵堂现场开会吗?
《他乡》里有一幕,生孩子之前还在开会,其实那也是源自现实。我自己媳妇生孩子当天就在产房里打电话开会。预产期了,上午干活,见红了就赶紧叫车,去生孩子。都是现实中很常见的,不只是我自己的生活。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至于现在这部《装腔》,刚看到原著小说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的文字很犀利,并且作者抛出了一个探讨,关于在当代都市里生活的年轻人现状。
我自己小时候就老被人认为很装,到现在也很装(笑)。小时候我不太爱跟人打成一团,总是独来独往,后来去音乐学院上学,开始玩乐队,穿英式风衣,用起香水。长大后我又对哲学有点兴趣,买了一些哲学书看,思考一些抽象的问题。
在不少人眼里,我就是“装”。但其实你想想,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哪能一点不“装”?但凡你在表达,就有装的成分,因为你总要去表达一个价值观和态度,语言本身可能是很苍白,很无力的,我说出来就是有卖弄或者说教的成分。只要你跟人沟通,就总有表演成分,无论你主观上愿不愿意。
同样是“装”,一些人显得可爱,一些人显得可恶,我觉得关键在于有没有目的性。很多人装纯粹就是为了自我卖弄,我要让别人认为我很牛逼,我要攀比,我要炫耀,我要自我标榜。但“装腔”重点在于“腔调”,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审美情趣,它本质上不是那么负面的东西,他有表演的程度,但并不让人讨厌。
《装腔启示录》剧照
但如果你真正喜欢一个东西,你是不会在乎别人怎么想的,不在乎别人觉得你装不装,有没有品味。爱情是这样,别的东西也是这样。比如我最喜欢的一部歌舞片(注:其实我一直都最想拍歌舞片),是一部2009年的电影,豆瓣上叫《九(Nine)》,评分只有6.9,但这是我心里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
真正的喜欢和爱不是用来标榜的。如果人家问你最喜欢什么电影,你非要像大王(《装腔》里的角色)那样说法国新浪潮,特吕弗、阿伦·雷乃……这有什么意义?这些电影你看几遍睡几遍,你根本就不是真的喜欢,只是因为说出来能标榜别人眼里的你。这个东西就叫“装腔”了。
“女性接近生命本来的意义”
都问我为什么对女性题材感兴趣,我觉得这也可能跟个人经历有关。
我小时候离家比较早,十岁就到北京来念书,融入一个集体生活的环境。但其实十几岁男孩之间的交往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有时候它有很“动物性”的一面,谁块儿大一点,谁更蛮横一点,好像就能在这个群体里去找到一个主导位置。
男性都在争夺“Alpha”,都想去争当头狼。但我不是一个很大块儿的、很有武力值的那种人,小时候我比较瘦弱,所以男性群体里的这种动物性就让我觉得不太愉快,于是自然倾向于跟女性朋友交往。到现在我也有挺多关系不错的女性好友。
《装腔启示录》剧照
从生命意义的角度来讲,我一直觉得女性比男性要更高级,更接近生命本来的意义。孕育、保护,这些都是很好的东西,但男性可能讲争斗、占有等等会多一点,就像古时候男性需要出去打猎种地,都是很向外的、进击的东西。
长大后我又渐渐感觉,本质上男性跟女性其实不应该有那么大差异。当然我们不能否定生理上的天然差异,但更多区别可能还是在社会性和文化性方面,关于成长经历、个人认知。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从对面看,或许反而会看的更清楚。
从人的角度来说,我觉得男性和女性都是一致的,都应该有一个独立的人格、有一颗对人善良的心,这是作为一个人的基础。得先是个人,然后才是男人和女人。所以我的创作主题永远都关于“人”本身,关心人的生存状态,人的选择。
《装腔启示录》剧照
当然,在同一个语境下,都市里生活的女性和男性面临的处境当然是不一样的。
有个故事我很喜欢。说有一个男人,取了100万现金,但打不着车,他只好坐地铁回家。一路上他就紧紧抱着这一百万提心吊胆,他害怕被抢,被偷,觉得所有人都在惦记他包里的钱。
胆战心惊地终于到家了后,他松了一口气,对媳妇说:老婆你都不知道我今天多害怕,我一路上我都觉得有人惦记我。
他老婆说:“我每天都这样。”
还有《装腔》里《烧仓房》那一段。(注:女主角唐影对客户老板讨论的村上春树小说《烧仓房》,剧中巧以借喻,指代男性上位者沉迷带各种年轻女孩见世面,让她们依附于自己,玩弄后再抛弃,以此折磨女孩们的意志,获得精神快感。)当时看原著小说的时候,我就特被这个片段打动。在传统语境下,女性的力量和人格主体性一直是被低估的,有些拥有权力和地位的男性尤其容易以不平等、从依附者的角度看待身边的女性,这对我而言是极自大和可憎的。
《装腔》剧照
但我从来没有想通过剧去说教什么,可能有讽刺,但没有道德判断。我希望表达的主要是你想明白你要什么。我们(剧情)也没有在道德层面去谴责那些傍大款的行为,就跟求职一样,对吧?只要你想明白了,别盲目认为那是爱情,然后你仍然愿意,这就没有什么问题。个人的选择都应该得到尊重。
所以透过这些女性角色,我还是想探讨每一个女性对自己人生的选择。
还比如说友情。《他乡》就主要是以几个女孩之间的友情为主。在大城市生活,“有朋友”是很重要的——注意,是“有朋友”而不是“朋友”。你不能依赖朋友,但你得有朋友,朋友是互相给予的,你不能把他们当成你的拐棍。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工作、友情、爱情、亲情、金钱……这些看似所谓安全感和支撑的来源,其实都不能成为你的一辈子的拐棍,你还是首先要找到你自己。
只不过,都市生活又有一个特性:每个人生活圈里接触最多的不一定是朋友,我们每天相处最多的可能是同事、客户,但这些人并不是都能称之为朋友,甚至有时候我们会忽视了自己真正的朋友。
拍《他乡》的时候我就很想跟大家说,要多关心你拥有的友情,那些十几年的老朋友,别打电话总“怎么样”“挺好的”“下次见”“回头约”,然后半年过去了。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就像胡晶晶(《他乡》里金靖饰演的角色,在全剧开头跳楼轻生,给朋友们留下了悬念)一样,这个朋友突然走了,你都不知道为什么。
忠于你自己
相较于《他乡》,《装腔》讲爱情多一点,但本质上依然是想探讨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
一些观众不满意大结局许子诠向唐影求婚,觉得失望,好像又落俗了。但为什么求婚就意味着一定下一步是结婚生子?我觉得(我想表达的)不是这意思。
《装腔启示录》剧照
在当代文明里有一个概念叫未婚妻/未婚夫,比如说在法国就有一种民政政策叫“同居关系”。两个人谈恋爱,但暂时不想结婚,那你就可以去民政局办一个证明,证明咱俩是伴侣关系,但这并不是婚姻关系,甚至最后也不一定结婚。
一直以来好像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习惯性忽略一些步骤,省略一些中间状态,找对象就是为了生孩子,结婚就要先谈好条件,这、这(发笑),这是最重要的吗?你都找到爱的人了,钱不钱的还重要吗?现在年轻人为什么不那么想结婚生育,我觉得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带来了很多情感之外的事情。
李漠
走入婚姻后,两个人就不得不面对彼此的家庭,面对另外的身份,面对共同的未来的财产,未来的孩子……于是有了婚姻的这样的合同协议,我们要结一个婚,来约束一下彼此在道德、法律、家庭和经济上的行为。但这一切都不是情感上的东西,感情这件事没办法协议,它不是这个逻辑。
现在的人好像普遍都变得越来越“独”,大家都很胆怯,习惯自我保护,害怕受伤。年轻人不想谈恋爱,不想结婚,不想出门。因为凡付出真心,就可能很麻烦,可能受伤。但一些时候大家也会感到抑郁、焦虑,不知该如何解决。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在情感上)也很被动,由于害怕受伤,永远不会主动开口。但后来我渐渐发现,这些都在于你没有遇到那个人。当你遇到那个人的时候,你就会想要付出,想要与这个人建立联系。这可能是爱情的逻辑吧,它不是一个可以被冷静思考和理智选择的事。
我们应该珍惜它,应该尊重情感关系,尊重你自己的为人。
有时候我们活着活着把自己是谁都忘了,太多外在的东西不停地一层一层包裹自己,我是老板还是导演?我挣多少钱?开什么样的车,去哪吃饭,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很多时候反而是不太重要的事情成为了你,真正的你找不着了。我觉得我拍的戏都主要都是在探讨这个问题。
《装腔启示录》剧照
也可能和客观环境有关。在我小时候(九十年代),没听过那么多大道理,也没有很好的物质条件,想看漫画都得跑好远去书店,想听音乐要去打口碟店淘。
现在95后、00年这一代年轻人,物质条件更丰富,更早接触互联网,获得资讯越来越容易。听过的故事多了,喝的鸡汤多了,好像选择多,但哪个才是对的?或许,正因为懂太多道理,反而人们不敢去实践了,我干嘛非要以身犯险?
中国有句老话叫“哀莫大于心死”,现在年轻人如果都心死了,可不挺悲哀的?所以我也希望能通过一个戏去讨论,我们到底可以如何在这个时代里自洽?如何找到一个合理的、可以平衡事业、友情、爱情、家庭的活法?最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个世界里面找到自己,让自己不会飘动,不会患得患失。
这可能是当代年轻人独有的一个困境。所以我在结局都想着能给大家一个希望,让大家积极一些去面对生活,面对你身边的亲密关系,面对友情、爱情,多给别人一点信任,说不定会有好的结果。
《装腔启示录》剧照
下一部剧我打算拍一个家庭题材的故事,关于重组家庭和母女关系。一个单亲家庭的妈妈再婚,又要生孩子,女儿如何回到妈妈身边?如何去认定这个我最亲近的人?我觉得还是应该有一些很走心的东西。
想讨论的题材依然没有变,都关于人内心的选择。忠诚于自己的内心,而并不是外化的物质和枷锁。
当然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比如有些观众还是觉得,精英走路就应该带风,应该无所不能。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忠于你自己的价值观,让那群跟你三观相同的观众觉得,这样是ok的。
拍戏电视剧也好,电影也好,还是要为了我们真正相信的东西而创作。生活也是一样。
编辑 | 吴擎
排版 | 八斤
更多资讯
南风窗原创访谈节目
《致敬实干家》
人生如远征,致敬实干家。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magJiang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