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个醒,想找工作的同学以及想招博士硕士的老师,可关注上面公众号“科研人才网”,获取/发布高薪科研岗位信息!
9月14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发布讣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张佳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9月13日19点41分在北京逝世,时年33岁。
据学校官网公开资料显示,张佳佳,男,汉族,1990年1月出生于山东德州,博士,副教授,2021年入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相关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他于2019年9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曾获李四光优秀研究生奖;2019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年1月入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年拔尖人才并留校任教;2023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另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网站介绍,张佳佳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相关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尤其在深水油气田储层非均质机理及精细化表征与建模技术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发表在《GSA Bulletin》《Tectonics》《AAPG Bulletin》《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以及校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2008.09~2012.06: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工学学士2012.09~2015.06: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工学硕士 2015.09~2019.0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工学博士 2017.11~2018.11: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博士联合培养2020.01~2021.1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系,博士后2021.01~2023.12:《陆坡重力逆冲与泥底劈耦合作用下的海底扇沉积构型模式》,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42002112,在研,主持2022.01~2023.12:《坳陷湖盆陡坡带湖底扇沉积构型模式及成因机理研究》,拔尖人才科研启动基金,2462022YJRC005,在研,主持2020.1~2021.12: 《东非鲁伍马盆地重力流-底流交互作用下的海底扇沉积构型及储层质量研究》,校优秀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2462020XKBH008,结题,主持2020.06~2021.12:《坳陷湖盆重力流沟道-湖底扇沉积定量构型模式与成因机理研究》,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二等),2020M670580,结题,主持Zhang, J., Wu, S., Hu, G., Yue, D., Xu, Z., Chen, C., Zhang, K., Wang, J., Wen, S. Role of Shale Deformation in the Structural Development of a Deepwater Gravitational System in the Niger Delta. Tectonics, 2021, 40, e2020TC006491, 1–33.Zhang, J., Gulick, S.P.S.,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depositional history of the Baranof Fan: insights for Cordilleran Ice Sheet outflow to the Gulf of Alaska. GSA Bulletin, 2020, 132(1/2), 353–372.Zhang, J., Wu, S., Hu, G., Fan, T., Lin, Y., Fan, H., Jiang, L., Ling, P., Application of four-dimensional monitoring to understand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controls on fluid flow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submarine channel system. AAPG Bulletin, 2018, 102(10), 2017–2044.Zhang, J., Wu, S., Hu, G., Fan, T., Yu, B., Lin, P., Jiang, S., Sea-level control on the submarine fan architecture in a deepwater sequence of the Niger Delta Basin.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18, 94, 179–197.Zhang, J., Wu, S., Wang, X., Lin, Y., Fan, H., Jiang, L., Wan, Q., Yin, H., Lu Y., Reservoir quality variations within a sinuous deepwater channel system in the Niger Delta Basin, offshore West Afric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15, 63, 166–188.中国科协近期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工作时长为8.6小时,最长工作时间每天16小时。高学历者每日工作时间更长,睡眠缺乏情况严重,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时间最长,为9.29小时。同时博士和硕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周花在运动上的时间都不足5小时,显著少于其他学历群体。
该调查课题负责人、中科院心理所陈祉妍教授说,从数据看,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可能通过挤压有利于健康的运动时间,换取更多的工作时间,长此以往,可能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由《知识分子》联合自然科研等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得出了类似结论。该调查称,12.84%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每周工作时间不多于40小时,刚刚符合《劳动法》的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而多达58.39%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调查显示,将近一半人表示自己过度疲劳,不太健康;只有一成人群表示自己非常健康。青年学者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不管是劳累还是忧虑,都是青年科研人员健康的主要凶手之一。树立健康的工作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康的生活和运动习惯。规律作息、按时吃饭,好好睡觉对我们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养成运动的好习惯,工作持续一段时间后做一下拉伸,每天坚持一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的运动,既可以提升身体素质,还能缓解工作压力,何乐而不为。
编辑/审核:Andy
你还只是本科?快点考个研吧!
关注下方“考研揭秘”——
关注"考研揭秘",揭秘考研内情
更多信息,请关注本号,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学位论文 | 科研计划书 | 投稿经验 | NVivo | C刊核心 | 顶刊CNS | 科研奖项 | 论文排版 | 科研绘图 | 文书写作 | 考博申博 | 读博建议 | 高校求职 | 顶尖科学家| 知名院士 | 学界新秀 | 大学排名 | 学术排名 | 影响因子 | ESI排名 | 科学家创富 | 学术争端 | 学术不端 | 科研奇葩 | 学界丑闻 | 硕博清退 | 考研趋势 | 国外机会 | 硕博交友 | 趣味发现 |
说明:本平台多数文章为原创或首发编译,或获授权转发。部分优选文章无法联系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商务合作、开通专栏、发布成果、应聘求职、提出建议等可以后台回复“约”获取本站编辑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