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F论坛 | 青年学者论坛征稿启事
本文转自: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第六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IDF青年学者论坛征稿启事
纪录片的理论或学术成果在最近三四十年呈现了较快的变动和发展。这些发展来自于哲学的相对定型、创作的变化、媒介的扩展和进阶、高等教育的普及、人文学科的扩大、纪录片社会覆盖面的扩大等等。
在网络和短视频领域,我们看到非虚构影像产量最大;一些新概念如第一人称纪录片、纪录媒介、散文电影等在专业领域逐渐成为常识;公众对纪录片的消费和观看一直在增长并从知识和奇观领域逐渐发展到战争、灾难、生态、犯罪等领域;品牌方和机构主要通过非虚构向社会推广自己的形象和作为;纪录影像催生的技术革新如180度镜头、无人飞行器、潜水拍摄装备、水下录音系统等超越了纪录片领域普及到了军事、勘探、监控、信息识别等不同领域。
我们坚信纪录片的理论和言说都在持续扩展,我们打算跟牢新的趋势,翻新拓展经典理论,这是必须的、也是我们能做到的。它将不仅有益于纪录片理论的建设,也可能反哺广义的社会科学。
为此我们在今年的IDF西湖纪录片大会期间举办学术活动,包括研讨会、公开对话和闭门对话、讲座、采访等。部分采取邀约制,部分公开征集。我们期望各位关注、襄助。期待听到看到你的话语、论述、陈列或观点。
不拘众声喧哗,难得相互分享,得空独自踟蹰,归来有理有据。
01 | 论题一:纪录片的诗性实验与社会研究
我们欢迎只讨论纪录片的诗性实践或社会研究性质的论文,也欢迎探讨两者融合或关联的论文。
论题包括而不限于:
散文电影或非叙事性纪录片
口述史
作为历史研究对象或佐证的纪录片
纪录片研究与文学研究的交叉
纪录片影像语言的特性
02 | 论题二:纪录片教育
纪录片教育是学术型-研究型的还是制作-创作型的?它应该向未成年人敞开吗?应该向短视频制作者或老年爱好者教育普及纪录片基础知识和技能吗?目前各个院校奉行的纪录片教育能够-值得被总结吗?是否已经存在媒体纪录片、人类学纪录片、个体短视频纪录片、展厅式纪录片的不同教育?
我们期待青年学者们围绕“纪录片教育”这一论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论题包括而不限于:
国际或国内纪录片教育是否已经可以划分不同学派
传媒学院与艺术学院的纪录片教育的差异或互补是否已经存在主要面向流媒体的纪录片教育?该教育有哪些特征?
硕博士纪录片教育的开拓
史论教育与实践的矛盾和结合
人类学辅以纪录片实践作为人文基础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以纪录片为主的影视教育应如何向未成年人普及
时间:2023年11月24日-11月26日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我们诚邀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就职的青年学者(年龄为45岁以下)、纪录片教育中的青年从业者、在站博士后及在读博士生、在读硕士生踊跃投稿参会。请投稿者将参会回执(见附件)与300字论文摘要,于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5日之前 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 [email protected] 邮箱。邮件主题和附件文件名均为“作者姓名+论文题目”,以便会务组安排会议议程。
主办方将组织相关学者进行评审筛选。10月31日前将以电邮方式通知遴选结果,并在论文遴选后,即向入选者者发送正式邀请函。确定参会人员需在会议报到当天提交4000-6000字论文完整稿,正文应以中文形式撰写。
杜海滨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教师,导演。多年来从事纪录片创作,近年来开始做一些纪录片节展的策划工作。
张献民
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近年监制或出演电影《塔洛》、《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柔情史》、《东北虎》、《云霄之上》等。曾任亚太电影奖、亚洲纪录片基金等评委,致力于推广中国艺术电影。
王迟
英国林肯大学博士,师从当代纪录片理论奠基人Brian Winston教授。先后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英文著作Act Of Documenting:Documentary Filmmaking in the 21st Century合作者,在《电影艺术》、《二十一世纪》等刊物发表纪录片论文数十篇,《纪录与方法》丛书主编。
王音洁
艺术学博士,剧场导演,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研究领域集中在当代剧场和影像艺术的创作、表演理论、批评理论、女性主义等。外剧场工作室及“场外说”负责人,著有《复象与镜像-当代剧场与影像创作流动图景》。
投稿邮箱
电话
+86(0)571 87200617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