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结婚的她们,和女孩同居了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谈心社
(ID:txs163)
作者:梁九京
在北京工作时,一一曾和异性合租室友们产生过各式各样的矛盾,“几乎没有愉快的”。
最令她崩溃的是,男性室友小便时不掀马桶圈。“每次我去上厕所都能看到有一圈尿渍,那个心情……”她止住接下来的话。
33岁的周聪,是一位习惯独居的大学老师。今年暑假,她给自己列了个“逃离”城市计划,正好遇到相熟的姐妹在做全女共居项目,就体验了一个月。
“理论上,我们好像很熟悉女孩儿们住在一起,比如大学宿舍、合租,但和同样不婚不育、尊重家务劳动,与自己理念相同的姐妹共享生活空间,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独居时,周聪通常随意地解决一日三餐。在共居空间,大家轮流制作菜谱,专注每一餐的营养均衡。以前她一个人看电视,遇到搞笑桥段,自己笑笑就过去了,“在这里,笑声有了回应。”
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周聪家里的门上装着电子眼,门后总放有钝器。共居时,则带给她无限的安全感。“天知道,我好爱这群女人。我甚至能想象到在七八十岁,有人还扛着电锯说,姐妹搭把手,今天咱们改造个柜子。”
挂在客厅鞋柜外的帘子,是女性共居空间的最佳注解,上面用女书字写着:天下姐妹,金兰一家。
舒适的女性共居空间。(图/unsplash)
“赛西亚”
想象一下,一栋三层高的别墅里,生活着四个女生。
她们住在不同的房间,每天一起分担家务,轮流做早晚餐(午餐请了家政阿姨),共同喂养一只捡来的小猫。偶尔,她们还会结伴出门,逛街、采购、溜冰、看电影……有人生病,其余女孩一起往医院跑。
从人员构成来看,这不是一个拥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如果论亲密度,她们又不是简单的合租室友。
用其中一个女孩的话说,她们四个人更像是“家人未满”的状态,“我们比一般的合租关系要亲密一些,有更多的情感连接和互相支持,但又不会像家人那样子有太深的羁绊。”
她们把这种生活状态叫做“共居”。因一切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女孩们觉得,这是一场“女性共居实验”。
女孩们在家中聚餐。(图/图虫创意)
90后的一一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也是“女性共居”项目的主理人之一。
一一在网上认识了饭饭和阿童,因为都很崇尚“girls help girls”的生活理念,三个女孩决定开启“可以规避掉很多麻烦”的,全新的生活方式。
与合租不同,共居需要“双向奔赴”,只有生活习惯和生活理念相似、性格也合得来的人,才能达成共居关系。而一般意义上的合租,选择的余地不大:可能会对室友一无所知,未来也不一定会有互动。
对二者的区别,一一有更细致的描述,“合租只是恰好在那个时间点,几个陌生人被迫同处一个屋檐下,除非是特别好的契机,否则(大家)很难成为朋友。”而共居,是在认可和接受一定居住规则的前提下,达成的兼具友谊的和睦关系。
一起准备晚饭。(图/unsplash)
决心搭建一个全新的居住空间,一个原因是,女孩们此前有过种种不愉快的合租经历。
一一回忆,在北京工作时,她曾和异性合租室友们产生过各式各样的矛盾,“几乎没有愉快的”。
最早,她有一位室友,对方的女友几乎每天都在,月底却只分摊一个人的水电费。还有一位室友,把一一的洗面奶当洗手液用,被发现后,“哈哈一笑就过去了,连个道歉也没有”。
更令一一崩溃的是,男性室友小便时不掀马桶圈。“每次我去上厕所都能看到有一圈尿渍,那个心情……”她止住接下来的话。
退租时,和房东、中介因押金发生争执,也在所难免。有一次退房,房东不按合同办事,想要多扣押金,一一只能选择报警。
有合租经历的女孩,大都遇到过相似的不快。
00后阿童也不例外。她是南京的一名大学生,曾经因为生活习惯差异和室友发生冲突。阿童抱怨学校在分配宿舍时,没有可供匹配和筛选的机制,而是“一股脑像搓麻将一样(把学生)混在一起”。
“和我一起居住的人是我被迫接受的,而不是自己主动筛选的。”出于无奈,阿童选择一个人在校外租房。
相似的苦恼和诉求,成为她们搭建“女性共居空间”的动力。基于最初的设想,三个人迅速行动。
首先是找房。
一一做过几个月的房产中介,熟悉租房的门道,寻找房子时,她们目标明确,知道如何租到最具性价比的房子。比如,看中了哪个小区,直接找物业沟通,能省下一笔中介费。
但看房的过程,并非想象中那般顺利。她们遇到过不少“奇葩”房东,还有人对年轻女孩的经济能力表示怀疑,不愿与她们过多交流。
直到一位“房东姐姐”出现,她们才签下一套距市中心一个小时车程的别墅,五室两厅一厨四卫,共168平米,有宽敞明亮的客厅,还带有露台。一一很满意,“环境很好,小区绿化也不错。”
(图/图虫创意)
她们给别墅取名为“赛西亚”,是希腊神话中亚马逊女战士的聚集地——毫无疑问,是一种彰显女性力量的创意。
今年6月,三人一起搬进别墅,空出了两个房间。她们在网上发帖,寻找合适的共居者,很快引起其他女孩的关注。
“根据我近几年的观察,感觉单身女性越来越多了。像我们一样目前不打算走入婚姻的女生,很适合全女性的共居空间,大家相互尊重,彼此照顾。”一一解释。
在招募共居者的帖子里,阿童写道:我们不只是寻找一起租房的室友,更是在寻找理念一致、相互尊重和支持的女性朋友,组成居住联盟……希望每位女性,都不要活成一座“孤岛”。
“没有肯的世界”
南京当地的摩卡,就是被“全女性”吸引来的。
当时,她租的房子即将到期,时常在网上搜索租房信息,看到“寻找女性共居者”的帖子后,摩卡几乎第一时间认定,“就是它了”。
她很快和一一见了面。确认彼此是合适的共居人选,没多久,摩卡搬了进来。
一一还记得摩卡刚搬来的那天。
那是她们第一次一起看电影。彼时,《芭比》正在热映,大家早早买好电影票,摩卡一到,就一起出了门,“她甚至都没来得及收拾……有小伙伴跟摩卡是第一次见面,但不影响相处,我们那天都很开心。”
观影结束后,阿童拍下了自己比“耶”的手,胳膊上是清晰可见的汗毛。她称自己是“汗毛芭比”,“芭比从来没有标准……和姐妹们住在一起,没有肯的世界,每晚都是girl’s night!”
直到现在,“赛西亚”女性共居空间共迎来过八位女孩,最多的时候,住了有六个人。
一起生活的日常,远比文字叙述精彩。
夜宵时刻。(图/图虫创意)
白天,她们各自有工作要忙。作为心理咨询师,一一经常要和咨询者交流;饭饭踏入社会不久,目前处于创业状态;摩卡曾在国外留学,最近,她正在考虑,申请一所新的学校。
晚上,她们聚集在客厅,共进晚餐,再搭配一部下饭剧。过去两个多月里,她们一起打过Switch,玩过卡牌游戏,也从网上看一些扒舞视频,跟着练习。
当然,轻松愉悦的氛围,并不是一天就形成的。
最初的日子里,她们也有过小摩擦。尽管有着明确的家务分工,但擅长做饭的只有一一和饭饭,每天的做饭任务就不得不落在她们肩头。
一顿饭从准备食材到出锅,通常要花费几个小时。时间一久,两人都觉得“有点崩溃”,“毕竟(以前)也不是长期做饭,手脚没那么麻利,采购也是个大工程。”
“哪怕我们两个轮流做,其他人分担别的家务,也没有办法cover我花在做饭上的时间和精力。”一一解释道。
最后的解决方案是,请一位家政阿姨来帮忙。
阿姨负责每日的午餐,以及晚餐备菜,顺便洗刷前一个晚上的碗,偶尔也清理一下公共区域的卫生。这样,所有人的家务就变成了轮流做简单的早晚餐、收碗、采购和制定每周的菜谱。
“早晚餐很简单,煮鸡蛋、烤面包、烤杂蔬,谁都能做好。然后我们每周还会轮流主持‘家庭会议’,总结上一周的花销,以及安排下一周的菜谱。”
轮到摩卡当“一家之主”时,连买西瓜都要精打细算,“这边一块五,那边两块,肯定选价格低的。”以前,摩卡从来不会认真计算“某样东西要花多少钱”,现在,她不得不为大家规划出最省钱的消费方式。
饮食上,她们基于营养均衡的前提制定菜谱,在这个基础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摩卡喜欢吃土豆,赶上她“当家”时,几乎每天的饭桌上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土豆菜。也有人临时起意,提前一天更换表格中的菜品。
自己在家做饭。(图/图虫创意)
一一解释,“一般前几天还好,后面就会涂涂改改很多。阿姨有时也会给我们带她自己家种的菜,这样也会替换掉之前的某个菜。”
午餐“承包”给阿姨后,女孩们算了一笔账,每周分摊到个人的支出是300元左右,包括了给阿姨的工资,日常饮食和水果,以及偶尔的出行和玩乐费用——上个月,她们一起看了电影,逛了小吃城,还去了一家冰场溜冰。
“比单人消费要低很多,租房是这样,日常开销也是这样,共居帮我们节约了生活成本。”
一起去滑冰。(图/图虫创意)
共居的另一个好处是,抵御女性独居的风险。
入住的一位女孩告诉一一,自己曾经被陌生男性尾随,“他跟着我进了电梯,又到了楼道,最后在门口逗留很长时间。”
在“赛西亚”,或许是因为“人足够多”,担惊受怕的感觉消失了,有男性维修工人上门作业,女孩们也不会感到害怕。
还有一次,两位女孩突发肠胃炎,痛得直不起腰。
阿童和一一见状,赶快打了车,把她们送到医院。排队挂号时,看到轮椅可以租借,她们一人扫了一辆,一路推着两个女孩,排队看诊、挂点滴。事后,其中一个女孩向她们致谢,“不舒服的时候被人照顾,是一种很安全的感觉。”
“当我们老了”
尽管一一说“没有太多条条框框”,但入住“赛西亚”的人,需要遵守基础的规则,例如,入住者的生理和心理性别都必须是女性,以及,不能带男性回到租住地。
有网友对这两点提出疑问,但女孩们觉得:在女性共居空间出现陌生男性,会让安全感大打折扣。
她们理解“带男友一起的想法”,不过,“那名男性对她来说是安全的,可是其他人的安全感会下降,很难放松下来。这样的空间,就不再是一个可以恢复身心能量的家了。”
另一项需要遵守的原则是,不可以养宠物。不过,很快被摩卡改变了。
摩卡很有爱心,也很喜欢小动物,每晚出门散步,她都不忘投喂流浪猫。一天喂猫时,摩卡遇到一对弃养小猫的夫妻,眼看着奄奄一息的小猫被丢在路边,摩卡起了恻隐之心。
一边是说定的规则,一边是一条小生命,权衡之下,摩卡带着猫回到别墅。她向姐妹们说明把猫带回来的原因,没想到,大家一致同意把猫留下,就连对宠物(尘螨)过敏的一一,也投了赞成票。
小奶猫。(图/unsplash)
她们给小猫取名为Gold,并为它开通了小红书账号,名字叫“Gold是只金屎橘”,用以记录小猫的成长。
自那之后,照顾小猫,也成为家务的一部分。起初,Gold需要每3个小时吃一次奶,大家排好班,轮流起床喂猫。几天后,Gold肉眼可见地活泼起来,体重从抱来时的210克涨到370多克,反倒是人,“一个个萎靡下去”。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体会到,那些承担着养育子女的责任的女性,所不被看见的隐形工作。在读《拼团人生——无关爱情的同居生活》时,一一也有相似的感悟。
她想起去年春节,和父母回老家时的场景:
“我妈一进门就开始忙活,打扫地上的鞭炮纸屑,婶婶看到妈妈在打扫,也就过去帮忙,我正准备帮忙时,发现我爸、叔叔和堂弟在旁边无所事事地闲聊,没有一点伸手帮忙的意思。”
这与《拼团人生》中的描述何其相似。
书中的两个同居女孩,将家务承包给了家政阿姨,其中一个觉得,协助或旁观阿姨工作都会感到尴尬,选择出门躲避;另一个留在家里的女孩,以为自己“不介意”看阿姨劳动的画面,没想到最后还是“忍不住帮阿姨一起打扫”。
一一不禁想,为什么女性看到别人劳作,自己闲在一旁时,会“没有那么理直气壮”,而男性却不会?她说,“女性好像更容易察觉到有人在为自己‘付出’,无法视若无睹地享受这种付出的成果。”
这也是她认为,和女性一起生活,要比和男性以婚恋形式同居体验好得多的原因,“女性更容易平等地分配家务,重视和尊重其他人的劳动成果,也更擅长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
“像我们这样不结婚不生小孩的人,以后怎么养老?”
生活中,她也不断被父母问到,不结婚你以后老了怎么办?似乎从决定不婚开始,这个问题就伴随着很多女性。一一在豆瓣看到有人转发有关“赛西亚”的帖子,说:太好了,终于不用提前自杀了。
看到这句话,一一既震惊,又难过。“尽管我知道它可能只是句调侃,但依然会觉得有些心酸。”
关于单身女性养老的问题,很多人都还在寻找一个答案,“而且现在寻找这个答案的人越来越多,但女性共居就一定能完全解决掉这个问题吗?”一一反问自己。
她认为“赛西亚”目前所做的探索和尝试,太新、太个例,想要有一个能够适用于大部分人的解决方案,就需要更多女性的亲身实践,“绝不是靠我们一起住两三个月就可以的。”
最初,女孩们建立“赛西亚”账号,分享共居的日常,是希望帮助更多女孩打开思路,给人生多一个选项。
“如果你不想独居,又不想结婚,只想找人搭伙过日子,那那个人不一定非得是男性,几个姐妹住一起可能更好。”
一起生活久了,一一觉得, 已经有了家一般的温暖感,“就像阿童,暑假过后她回学校了,有一天过来时,我给她煮了碗速冻馄饨,她竟然说了句,‘还是家里的饭好吃’。”
一一回味了很久,“一碗馄饨而已,又没有什么魔法调料。”
一起包饺子。(图/unsplash)
她把一切分享在网上,网友的互动,也为“赛西亚”提供了更多思路。
比如,有人建议,可以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来保障共居者的权益。一一盘算着,咨询自己的律师朋友,看看这种合同有没有法律效力。她还建立了网络社群,鼓励其他城市的女性寻找适合共居的盟友,搭建更多的女性空间。
就像她提过的:
“我把养老的希望,寄托一部分在这件事上。”
(文中均为化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