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小微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为了度量和比较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水平,探究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路径,第一财经研究院研发了中国企业全球化评估体系,期望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企业全球化水平和发展趋势。
第一财经研究院还结合数据分析与对标志性全球化企业案例的研究撰写《跨越山海│2022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希望为中国企业未来的全球化发展提供借鉴,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9月20日,《跨越山海│2022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全文正式发布。报告前两章的主要内容已经在此前发布的执行摘要(点击可查看)中呈现。以下为报告第三章《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特点与共性规律》的内容。
基于中国企业全球化评估模型的结果,我们总结了中国企业全球化在企业权属、规模、地域、行业层面存在的特点,并通过对模型数据的解析,试图从实证角度归纳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特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全球化评估模型基于样本上市公司的公开数据建立,样本涵盖A股、中国香港上市中资股及海外中概股中2018~2020年海外收入占总收入超过25%(任意一年满足即可)的上市公司,共计1307家,其中A股1068家、中资股192家、中概股47家。我们认为超过四分之一的收入来自海外,代表企业全球化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稳定,属于全球化发展领先的上市公司,本章中我们统一称呼其为全球化领先上市公司,希望对这类相对领先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总结与分析可以给未来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新发展阶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章中讨论的行业、权属、地域、规模分类均基于Wind分类。关于企业权属分类,由于上市公司是股份制公司,Wind以实控人为依据进行区分,其中国有企业包括地方国有企业和中央国有企业,分别对应实际控制人为地方国资委、地方政府、地方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国资委(中央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实控均以个人为实际控制人,区别在于外资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国籍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澳门或其他国家;集体企业及其他企业的实控人分别为集体企业或大学、其他、职工持股会(工会);公众企业是无实控人或者是未公开实控人信息,没有依据满足以上任一归类的一类企业。关于产业划分,一、二、三产业的划分则参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的做法。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特点
01.
企业权属
从企业权属来看,外资企业的全球化毋庸置疑开始时间更早,表现得更充分;内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海外人力资源建设、技术储备及研发投入方面仍与外资企业存在一定差距,但也表现出适应性强、学习吸收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在未来进一步强化相关领域的建设可以为内资企业全球化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从样本企业分布来看,在全部1307家全球化领先上市公司(样本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最多,国有企业、公众企业与外资企业次之。如果考虑不同权属上市公司总数的差异,从样本企业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来观察,34.66%的外资企业属于全球化领先企业,占比最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外资企业较内资企业全球化表现更出色。
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与其他权属企业在全球化发展方面也有一定差距。在上市的国有企业中,属于全球化领先企业的比例在主要权属分类中最低,约为民营企业的一半,公众企业的60%。
基于我们2021年的评估模型,外资企业的全球化综合表现也最好,平均总分为37.46分。在全球化领先企业中,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差距并不显著,从全球化平均总分来看,民营企业(平均总分35.36分)、国有企业(平均总分33.93分)、公众企业(平均总分32.30分)的平均总分及其一级指标大体与外资企业处于同一量级。
从细分指标来看,外资企业在人力资源、全球化技术储备方面有一定优势。我们也注意到,在内资企业中,全球化表现相对较好的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类似,与其他内资企业(国有企业、公众企业)相比,在技术储备、研发投资方面有更好的表现。
在第一财经研究院企业全球化实地调研过程中,有企业经营者表示“中国企业要走向全球,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技术领先,并且确保自主创新——没有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众多企业的全球化实践证明,拥有前沿技术、高质量技术将是企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02.
企业规模
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企业在全球化发展方面具有天然的领先优势,而小微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支持措施,如能汇聚中小微企业力量的支持平台或者融资支持等。
从模型样本企业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来看,2021年评估中23.25%的大型企业在全球化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属于模型样本);在中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中,分别仅有16.89%和10.40%的企业被纳入评估模型。我们认为,这种趋势基本符合企业发展的规律。通常大型企业已经在国内市场有一定地位,拥有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有较强的动机和实力拓宽海外市场,因此大型企业相对来讲在全球化发展方面更趋成熟。
在我们的模型评估中,大型企业全球化表现普遍更好,综合得分为37.06分,一级指标全球化经营和全球化发展得分也更高;中型企业(35.02分)综合得分次之,小微型企业全球化得分(31.62分)则降至35分以下。作为经济活动中重要的组成力量,小微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需要在政策层面提供一定支持。
分权属来看,不同规模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全球化表现差异较小;国有企业及公众企业全球化表现则受规模影响较大,小微型公众、国有企业平均总分与对应权属大型企业相差近一倍。
四个主要权属分类下,大型企业全球化综合表现相似,得分均在35~40分之间;小微型企业表现则有明显分化,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公众企业得分偏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小微型企业整体表现偏弱。对于这两类企业而言,它们的技术储备和研发表现相对较弱,对其全球化表现有所拖累。
03.
地域分布
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沿海省份拥有的地理条件更好,经济更为发达,使得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具有一定优势。
在2021年评估样本企业中,广东省的企业最多,占样本的19.56%;其次是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及上海市,均为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上的便利性为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北京作为众多大企业总部的所在地,经济活动相对发达,拥有的领先全球化企业数位列第六。
我们主要考察了三个企业全球化领先企业聚集的省份(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及上海、北京这两个经济发达的直辖市企业全球化的表现,样本企业中上述主要省市企业占比已经超过60%。主要省市企业全球化综合表现基本相似,其中北京平均得分最高,为37.40分,其余主要省市样本企业的全球化得分在35~37分之间。
分权属来观察,主要省市全球化综合得分有所分化。上海和北京作为直辖市,经济活动发达,有较强的吸引外商投资的能力,两地外资企业得分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
从企业规模来看,多数主要省份企业全球化得分与企业规模有显著的相关性。江苏的情况较为特殊,其大、中、小微型企业全球化得分非常接近(均在36.5分左右),小微型企业的表现甚至还略优于大、中型企业。实际上,江苏省的民营企业较当地的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全球化得分更高。我们认为,这与江苏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有一定关系。
04.
行业分布
分行业来看,第二产业企业全球化综合得分更高,这与工业产品的可贸易性有关,更容易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不同行业的发展路径也有差异,样本数据显示,第二产业更注重研发投入,而服务业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样本企业中86.52%属于第二产业,13.02%来自第三产业,仅有0.47%来自第一产业。从样本企业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来看,第二产业中有35.53%的企业属于全球化领先企业,这与工业产品的可贸易属性有关,商品贸易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从这一角度来看,第三产业的全球化仍在发展之中,仅有8.00%的上市公司纳入样本。
从全球化领先企业的评估得分来看,第二产业平均得分同样领先,但与第一、第三产业得分的差距并不显著。从主要细分指标来看,服务业企业在研发方面的表现落后于第二产业;服务业更加注重品牌建设,与第二产业相比,其海外关注度得分更高。这可能与企业客户的属性有关,服务业企业更多地面向消费者,其在全球化发展中更加需要重视品牌建设。
从不同产业规模、权属细分比较,第一产业全球化相对落后,大型企业平均得分甚至不及二、三产业中型企业;在服务业全球化方面,内资企业评分明显落后于外资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全球化评分差距。
从规模看三大产业的全球化综合表现,2021年第一产业仅有大型企业纳入评估样本,但是全球化评分相对较低(30.84分),甚至不及二、三产业的中型企业平均得分。
服务业整体表现不如第二产业,但是二、三产业的大型企业全球化表现是非常接近的(相差1分)。主要权属企业分类中,外资服务业企业的综合得分为44.91分,远高于其他权属企业得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内资服务业企业在全球化方面与外资企业相比仍然有明显差距。
总体来看,与全部样本一致,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样本企业规模与全球化得分均成正比,其中服务业全球化得分受规模影响更大。
05.
新兴行业的表现
在技术研发的支持下,专精特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样本企业的全球化发展领先于其他企业,但如何将研发投入转化为企业竞争力优势,从而产生更强的经济效益,可能是未来需要着力突破的环节。
从样本企业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来看,2021年23.52%的专精特新企业属于全球化领先企业,相较于非专精特新企业比例更高。根据工信部的定义,专精特新企业有专注于细分市场、高市场占有率、掌握核心技术的特点。而在样本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的全球化综合得分为38.16分,高于非专精特新企业(34.13分),也高于外资企业的平均得分(37.46分)。
从细分指标来看,专精特新企业的研发得分(47.82分)明显高于非专精特新企业(36.37分),高研发投入提升了企业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专精特新企业全球化发展,其全球化经营得分则较其他企业高0.9分。全球化经营得分主要度量了企业海外收入、市场占有率、财务健康情况。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与外资企业相比,虽然专精特新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得分更高,但它们在企业全球化经营方面的得分并不突出,反而落后0.57分。未来,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力,从而产生更强的经济效益,可能是需要着力突破的环节。
在这一点上,战略新兴产业也有相似表现。具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了新型科技和产业,其中的主要产业企业的全球化综合表现均高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全球化得分。生物产业的全球化综合表现最好,得分为41.93分。从细分指标来看,主要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是生物产业企业在技术储备和研发上都有较突出的全球化表现。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共性规律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并不平坦,有的企业全球化是成功的,有的是失败的;即便是成功的全球化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也经历过各种挫折,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万千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历程书写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发展史,我们试图从中发现一些共性的规律并呈现出来。
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走出去的内在驱动因素是不断变化着的。从最初的单纯扩大出口,到通过并购获取海外技术、品牌与资源,逐步过渡到行业整合从而提高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然而企业全球化的目的基本上是一致且明确的,那就是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并扩大全球市场。从这个目标出发,我们基于企业财务数据,借助我们建立的企业全球化评估模型数据,试图总结全球化领先企业的发展经验,也可以从侧面作为评估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首先,企业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地域多元化发展。地域多样化可以带来企业的区位优势,使企业具有全球整合资源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在第一财经研究院评估的全球化领先上市公司中,地域多样性与企业过去三年的海外收入增速呈现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地域多样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企业增长。这里我们以过去三年在海外申请专利的国家数作为企业在其他国家开展业务的直接证据。必须要指出的是,在地域多元化扩张中,企业需要同步建立起匹配的跨地域、跨部门的复杂管理机制,才能充分利用全球化架构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灵活性的新价值链,不仅包括内部的管理、协调与执行,也应囊括外部决策服务机构。
另一方面,地域多样性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降低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运营风险,增强企业对宏观风险的抵御能力。实际上,早期部分企业出海本身就是为了规避“双反”(反倾销、反补贴)的高额关税。在我们的全球化调研中,就有企业因为欧盟对中国实施反倾销后被动走出国门,选择在贴近欧盟市场的埃及建立工厂,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
其次,企业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全球化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在全球化布局中,可以说每一次向外扩张都是一次文化从陌生、冲突到了解、融合的碰撞。实际上,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走出去的企业进行适当的公司文化本土化建设,其中人是最核心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配套机制发挥所在国家的人才优势。特别是在企业向海外发展的初期,更需要关注外籍员工人力资源建设。用好外籍人才,可以说是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从而建立起与当地社区的联系,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有企业提出“真正的国际化是以人为代表的,如果外国工厂的管理者都是中国人,那就不是国际化的企业”。为此,该企业甚至建立起完善的双向人才补充机制,包括不断将中国人才送到海外,强化人才的国际接轨;同时在海外积极培养当地人才,为中国公司服务;还包括将海外员工定期送往国内进行企业制度、文化方面的学习和交流,由此建立起一支真正国际化的团队。
这种趋势是合理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过长期培养的本地化团队也可以逐步被委以重任,外籍员工走上管理岗位,甚至影响母公司的决策,这对企业全球化而言可能更具积极意义。虽然外籍高管的比例并不必然意味着企业在文化融合方面的优劣,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高层对文化包容的认同,这符合全球化的发展方向。根据我们的模型数据,外籍高管占比更高的公司过去三年海外收入的增速往往更快。
再次,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也应该注重建立自己的品牌,提升品牌认知度,形成品牌价值优势。过去,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多以贴牌代工、固定资产投资或公司并购为主,多数企业在产品和品牌的国际化方面仍然落后于国际竞争对手。Brand Finance 2022年公布的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榜500强显示,中国上榜企业品牌价值总计为1.6万亿美元,尚不到上榜美国企业品牌价值(3.9万亿美元)的一半。
品牌本身就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企业通过创造品牌的差异性,给产品带来独特的溢价和增值,是具有超越商业价值的跨文化影响力。而企业创造品牌影响力的过程可能需要与客户长期相互影响、相互磨合,且与企业自身文化、价值不可分割。这并不容易,但只有建立了品牌影响力的企业,才能完成从低附加值代工向高附加值环节的升级转变。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对品牌的重视并不局限于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企业,一些面向企业客户的工业企业也通过独特的方式在行业内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以一家位于浙江的企业为例,其通过每年举办行业年会的形式,邀请客户、供应商与其他合作伙伴齐聚一堂,不仅在业内提升企业影响力,也集众人智慧为行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实际上,对品牌经营得当的企业往往也能收获正向的反馈。在我们所观察的全球化领先企业样本中,那些海外关注增长更快的企业,海外收入增速也更快。
最后,企业在重视研发的基础上,应强化对高质量研究与成果转化的重视。技术优势一直是企业竞争力和市场驱动力的核心。从传统意义上讲,全球化企业较本土化企业在获取创新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学习机会方面更有优势,更容易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进步,从而更早抓住市场机遇并创造经济价值,进而奠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我们的全球化评估模型中,在华外资企业在技术储备、研发投入方面的得分普遍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竞争优势。
必须看到的一点是,过去10年中国企业的研发强度(研发支出/销售额)快速提高。根据2021年欧盟公布的全球企业2500强数据,2020年中国企业研发强度为3.6%,已经接近欧盟与日本,这一数字较10年前增长了200%。这一点在专利申请上也有所体现,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国际专利申请数来看,2020年中国专利申请量已是世界第一。但我们也应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专利的质量仍然不高。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有效专利许可率为6.1%,这意味着大量专利被闲置,研究成果并没有产生实际的应用价值。科研活动转化率低的问题在企业中也同样存在,根据我们的评估,在全球化领先企业中,研发投入更高的企业,过去三年平均利润率反而是更低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研发投入是无效的,其中固然有前期研发投入的问题,也有科研成果转化的时间问题。企业在生产活动中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真正需要的是具有转化价值的高质量专利。如果我们将企业拥有的高质量专利的平均引用作为“有价值的”研发成果的度量标准,那么在全球化领先企业中,更多地拥有“有价值的”研发成果无论对收入增速还是利润率增长的贡献都是正向的。
专栏1:多样性与包容性:平等就业,董事会成员的性别多元化
专栏2:企业全球化与供应链ESG风险管理
——
出品人 | 杨宇东
总顾问 | 秦朔
总策划 | 于舰
报告撰写 | 于舰 马绍之 李嘉怡 马鑫 何啸 李晔 刘昕 戚德志 于明
视觉设计 | 王皎莹 钱春华 蒋皓明
校对 | 申江波 苑利芬 邓诗瑜 赵维一 王婕妤
运营 | 邵玉蓉
数据支持 | 智慧芽
合作伙伴 | 秦朔朋友圈
报告出品 | 第一财经研究院
扫码可加入第一财经研究院读者交流群
收录于合集 #专题 | 跨越山海
17
上一篇下一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