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2022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执行摘要)发布!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企业也逐渐成长,其中一些企业更是走出国门,融入全球市场,从最初的代工贸易拓展到高附加值环节。企业的经营理念也在发生变化,在追求财务价值的同时,提升了对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关注度。可以说,中国企业全球化经历了从1.0到2.0的跃升。
2021年10月,第一财经研究院与秦朔朋友圈、领教商学堂共同开启全球化企业调研。同时,为了度量和比较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水平,探究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路径,第一财经研究院研发了中国企业全球化评估体系,期望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企业全球化水平和发展趋势。
基于数据结果,第一财经研究院编制了年度“第一财经研究院·2022中国企业全球化十佳企业”集锦与“第一财经研究院·2022中国企业全球化百强企业”,结合数据分析与对标志性全球化企业案例的研究发布《跨越山海│2022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希望为中国企业未来的全球化发展提供借鉴,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以下为《跨越山海│2022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执行摘要。包括典型案例版的报告全文将于近期上线,敬请期待。
正文
中国企业全球化2.0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快速加深,中国企业也积极加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参与全球市场。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3.5%,创出新高,是2001年加入WTO之初的3倍多,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
然而,中国全球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以来,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曾经的经济全球化领导者,美国转向贸易保护主义,导致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2020年以来,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大流行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更成为全球产业链不稳定的诱因。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开始变化,有的正在下降。以作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为例,2020年中国制造业GDP已是美国(在全球制造业GDP排名中处于第二位)的近1.7倍,此时距离中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仅仅过去十年时间。根据第一财经研究院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数据库,2001~2020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的平均报酬增长了765%,是主要经济体平均劳动报酬增速的近7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全球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经营模式从初期的代工贸易——利用低成本优势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逐步拓展到技术创新、品牌、营销与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战略目标也从早期的单纯扩大市场,逐步过渡到建立技术优势、塑造品牌与布局全球产业链形成竞争优势等方面。
可以说,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发展战略与经营理念都已经发生变化,这是中国企业全球化从1.0到2.0的转变。面对中国企业全球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第一财经研究院研发了中国企业全球化评估体系,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企业全球化水平与发展趋势。
中国企业全球化评估体系
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企业全球化评估体系从主观评价与客观数据评估两个角度全面衡量中国企业全球化水平。其中,客观评估模型基于1307家全球化领先的中国上市公司样本企业公开数据建立,涉及企业全球化经营、全球化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3个维度,以此综合度量企业的全球化表现。模型子指标共计18项,涵盖企业经营、技术储备、研发、海外布局、品牌认知与ESG等领域。
有限的统计数据不足以度量企业全球化的波澜壮阔,因此,第一财经研究院组建中国企业全球化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将补充样本企业,并根据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在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与未来发展潜力等领域的突出表现进行主观评分,以此作为客观评估的补充与修正。
第一财经研究院综合专家主观评分与客观评估得分结果,计算企业全球化综合得分,并以此为依据,编制“第一财经研究院·2022中国企业全球化十佳企业”与“第一财经研究院·2022中国企业全球化百强企业”,具体名单见下表。
表1: 第一财经研究院·2022 中国企业全球化十佳企业
表2:第一财经研究院·2022 中国企业全球化百强企业
注:排名不分先后,按首字母拼音排序。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经验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之路并不平坦,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往往经历各种挫折,并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总体来看,企业出海有一些共性的规律。希望我们基于调研和实证分析的总结能为更多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参考。
必须承认,即使是明确了需求,打开海外市场也并不容易,保住市场更是困难。面对不断变化的海外环境,企业不仅要积极应对客户的变化,还要注重多元化发展,广泛拓展海外机会。
地域多样化可以带来企业的区位优势,使企业具备全球整合资源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在第一财经研究院评估的样本企业中,地域多样性与企业过去3年的海外收入增速呈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地域多样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企业成长。
另一方面,地域多样性还可以降低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运营风险,增强企业对宏观风险的抵御能力。实际上,部分企业选择出海发展就是为了规避“双反”(反倾销、反补贴)的高额关税。在我们的全球化调研中,就有企业因为欧盟对中国实施反倾销后被动走出国门,选择在贴近欧盟市场的埃及建立工厂,并最终获得成功。
其次,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具备全球化的管理机制,其中又以全球化的人才管理最为核心。在企业的全球化布局中,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进行适当的本土化。因此,需要建立配套机制,发挥所在国家的人才优势。特别是在企业向海外发展的初期,更需要关注外籍员工的人力资源建设。用好外籍人才,可以说是企业走出去的第一步,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调研的企业中,有管理者指出,“真正的国际化是以人为代表的,如果外国工厂的管理者都是中国人,就不是国际化的企业”。为此,该企业甚至建立了完善的双向人才补充机制,包括不断将中国人才送到海外,强化人才的国际接轨;同时积极在海外培养当地人才,为中国公司服务。由此建立起了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团队。
图1:外籍高管比例与过去三年海外收入增速
注:横轴为外籍高管占比,纵轴为过去三年平均海外收入增速。
再次,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也应该注重建立自己的品牌,提升品牌认知度,形成品牌价值优势。在我们的全球化调研中,一些企业早年曾是外贸企业的“中间商”。它们在这种贴牌加工的过程中毫无自主权,不仅话语权弱,劳动的附加值也低。一些有远见的公司随后走上了专注发展自主品牌的道路。然而,中国企业在产品和品牌的国际化方面仍然落后于其国际竞争对手。Brand Finance 2022年公布的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榜500强显示,中国上榜企业品牌价值总计为1.6万亿美元,尚不足上榜美国企业品牌价值(3.9万亿美元)的一半。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对品牌的重视并不局限于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企业,一些面向企业客户的工业企业也通过独特的方式在行业内打响自己的品牌。以一家位于浙江的企业为例,其通过举办行业年会,邀请客户、供应商与其他合作伙伴齐聚一堂,不仅在业内提升企业影响力,也集众人智慧为行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实际上,对品牌经营得当的企业往往也能收获正向的反馈。我们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样本企业中,那些海外品牌建设更好的企业,海外扩张速度也更快。
最后,中国企业应该在重视研发的基础上,强化对高质量研究与成果转化的重视。技术优势一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驱动力。从传统意义上讲,全球化企业较本土企业在获取创新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学习机会方面更有优势,更容易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进步,从而更早地抓住市场机遇并创造经济价值,进而奠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我们的全球化评估模型中,在华外资企业在技术储备、研发投入方面普遍得分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竞争优势。
但我们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专利的质量仍然不高。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2019年国内有效专利许可率为6.1%,这意味着大量专利被闲置,研究成果并没有产生实际的应用价值。科研活动转化率低的问题在企业中也同样存在,根据我们的评估,在样本企业中,研发投入更高的企业在过去三年的平均利润率反而是更低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研发投入是无效的,其中固然有前期研发投入的问题,也有科研成果转化的时间问题。企业在生产活动中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真正需要的是具有转化价值的高质量专利。如果我们将企业拥有的高质量专利的平均引用作为“有价值的”研发成果的度量标准,我们的模型显示,拥有更多“有价值”研发成果对收入增速和利润率增长都有积极的贡献。
注:横轴为过去高质量(前20%引用)专利平均被引次数,纵轴为过去三年平均海外收入增速。
在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时候,知识产权问题也是中国企业全球化面临的难题。无数“中国制造”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起家,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提升到一定规模后,由于长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导致专利相关的纠纷萦绕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迟迟不散。这需要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强化知识产权意识。
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特点
基于中国企业全球化评估模型的结果,第一财经研究院还利用Wind的上市公司分类数据,总结了样本企业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在企业权属、规模、行业层面存在的特点。希望对这类相对领先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总结与分析未来可以给中国企业、政策制定者在全球化新发展阶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分行业来看,第二产业企业全球化综合得分更高,这与工业产品的可贸易性有关,更容易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不同行业的发展路径也有差异,样本数据显示,第二产业更注重研发投入,而服务业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相对领先。
来源:第一财经研究院、Wind、智慧芽
从不同产业、权属细分的比较来看,在服务业企业全球化中,内资企业评分明显落后于外资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全球化评分差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扩大服务业开放,并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可能是未来落实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
我们的数据显示,专精特新产业样本企业的全球化发展领先于其他企业,这与这些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密切相关。从细分指标来看,专精特新企业的研发得分明显高于非专精特新企业。高研发投入提升了企业在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专精特新企业全球化发展,其全球化经营得分则较其他企业更高。全球化经营得分主要度量了企业海外收入、市场占有率、财务健康情况。
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与外资企业相比,虽然专精特新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得分更高,但它们在企业全球化经营方面的得分反而落后。未来,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力,从而产生更强的经济效益,可能是需要着力突破的环节。
中国企业全球化——新时期新征程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经济活动的冲击堪比上世纪的“大萧条”。但随着疫苗的普及,2021年各国已经开始逐步优化、解除防控措施,为控制疫情施加的边境控制、社交隔离政策对全球化的负面影响逐渐过去,人们担忧疫情带来的结构性变化对全球化的影响可能更加深远。
但疫情也使得全球出现前所未有的进一步互联互通。根据UNCTAD的数据,202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达到1.5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4%,已经超过疫情前水平。在宽松的全球金融条件与各国的财政刺激计划下,全球基建投资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贸易额为22.28万亿美元,创出新高。
2021年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企业全球化指数同比增长17.0%,涨幅创下4年新高。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企业全球化指数构建基于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基本动力——“机器出去,货物出去,价值出去”,从国际贸易、海外投资与海外收入三个角度度量2010以来年度中国企业全球化水平,并展现其趋势变化。
来源:第一财经研究院
进入2022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高企与金融条件收紧弱化了经济增长前景,对外贸与企业海外收入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海外收入、海外投资增长预计仍将维持高位。我们估计,2022年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企业全球化指数增速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讲,资源、人才、技术、市场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依然对这些彼此需要,疫情并未改变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只是改变了一部分经济全球化的逻辑。
一方面,作为多边贸易体系的受益者,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扩大,不仅强化自贸实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也持续深入。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与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形成同频共振。在更高水平开放的贸易投资规则下,中国企业也将大有可为。
根据安永发布的《2021年中国海外投资概览》,202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同比增长14.1%,较中国整体对外投资增速高出近5个百分点。如今,最早一批随“一带一路”出海的项目,已经逐渐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经贸合作、科创交流、文化共融、民心相通的引擎。
另一方面,各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并未减弱。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共同推动协定如期生效,这是东盟(ASEAN)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多边贸易协定。中国加入RCEP后,企业不仅在与缔约国贸易中享受更低的关税,协调的原产地规则还可能带来企业产业布局的优化。
进入2023年,虽然中国对包括美国、欧盟和日本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出口同比有所下降,但是这些下降已经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出口增长所抵消。2023年4月,美元计价的中国出口金额同比增长8.5%,仍处于较高水平。这样的结果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自2022年末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以来,中国经济活动明显复苏,一些地方更是积极组织企业包机“出海”开展商务活动,外贸大省广东、浙江与江苏等地都在为企业争取海外订单、招商引资创造条件。
总体来看,由于过去三年全球经济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同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给全球产业链原有的稳定性带来极大挑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的既定进程。但全球的互联互通依然是大势所趋,只是这个进程中会有弯路与风浪。在中国依然秉持扩大开放政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顺势而行,因地制宜,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相较从前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成本,但跨过前进途中遇到的那些不可预知的问题,生成新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增强中国企业的韧性,在新的经济全球化格局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第一财经研究院·2022中国企业全球化十佳企业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下简称“华为”)成立于1987年,从最初的交换机销售代理起家,逐步进行自主研发打开市场,到上世纪90年代初华为在本土市场站稳脚跟,1995年华为年销售额已经超过15亿元。面对市场竞争,1996年华为从香港市场开始,迈出进军国际电信市场的第一步,并在随后布局俄罗斯、欧美市场业务……到21世纪20年代,华为的业务已经遍布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华为出海的成功与其价值坚持不无关系。《华为成长之路》一书中提到华为全球化的准则,其中就提到:全球化不只是简单的去国外赚别人的钱,而是“要在当地建立自己的产业基地,雇用当地人才,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在当地开发产品,在当地服务客户,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与我们在其他全球化领先企业调研中收获的经验类似——互惠包容的全球化才具有可持续性。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比亚迪”)成立于1995年,最初仅是一家电池制造商,2003年通过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并更名为比亚迪汽车,由此进入汽车行业。到2022年6月,以市值来计,比亚迪超越大众集团,成为全球第三大车厂,仅次于特斯拉与丰田。
比亚迪的成功也与品牌理念有关,其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在我们的企业全球化客观评估中,比亚迪的海外专利申请量与专利海外布局市场数量领先于主要上市公司。这也与比亚迪多年坚持研发投入不无关系,根据企业年报,2021年比亚迪研发投入106.2亿元,同比增长24.2%。
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超过186万辆,再次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也正应了比亚迪的愿景“用技术创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浪潮下,比亚迪有望成为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抖音视界有限公司)
抖音视界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2年的信息科技企业,在我们发布的“第一财经研究院·2022中国企业全球化十佳企业”中是最“年轻”的,公司旗下短视频社交应用(APP)——抖音(国际版名为TikTok)自2016年上线后就在全球掀起了短视频社交浪潮,2021年9月TikTok宣布其在全球拥有10亿月活跃用户,以用户数量计是全球第五大社交APP。
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短视频行业正在成为人们重要的休闲、娱乐和社交方式。抖音的全球化不仅让中国看见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此外,作为一个社交平台,抖音的品牌价值与用户吸引力,也在为中国品牌出海的整体营销做出贡献。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1999年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简称“阿里巴巴”)在杭州成立。公司早期以电子商务为主,在此后的20年快速发展中,公司业务逐步扩展到云计算、数字媒体娱乐、物流等多个板块。实际上,在阿里巴巴创立之初,创始人马云认为电子商务是一门全球化的生意,所以公司需要一个各国都熟悉的名字,《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阿里巴巴”因此被选中。名字的由来也可以看出阿里巴巴早年就具有全球化雄心。
从某种意义讲,阿里巴巴是数字经济和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推动者,未来阿里巴巴还将通过电商平台、物流平台、云服务等持续为全球企业、消费者创造价值。
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位于青岛的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海尔”)成立于1984年。如今的海尔是一家生活解决方案服务商,但在40年前创立之初其业务范围仅涉及家电制造业务。2000年前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企业出海的浪潮下,海尔也跟随其中。但与大多数企业不同,海尔认为企业走出去不只为创汇,更重要的是打造中国自己的品牌。因此海尔从发达国家的细分市场开始,逐渐建立起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模式。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隆基”)是一家总部位于西安市的太阳能科技企业,公司成立于2000年,已有23年历史。创业之初,隆基以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的开发、制造、销售为主营业务。2008年前后,隆基在半导体业务的基础上,布局太阳能半导体行业,开拓相关材料的研发生产业务。2014年,隆基正式进军太阳能行业,成立控股子公司西安隆基清洁能源公司,并收购浙江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这标志着隆基正式进军光伏电站建设与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研发制造领域。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大疆”)2006年成立。十几年来,大疆在无人机、手持影像、机器人教育等领域不断推出新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如今,在无人飞行器控制系统及无人机解决方案领域,大疆已经是全球领先的研发商和生产商,这与大疆执着于创新和追求卓越品质的特点息息相关。
专注研发,走技术独立自主的道路,同时充分发挥中国智造的优势,奠定了大疆全球无人机市场领导者的地位。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潍柴”)创建于2002年,其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46年创办的铁厂,上世纪50年代初潍柴前身转型为柴油机制造企业,这也是潍柴此后的主营业务。
在我们的企业全球化客观评估中,潍柴在各方面得分表现是相对均衡的,这与潍柴多年来坚持全球化战略与多元化发展不无关系。其中,出口贸易是潍柴全球化发展的核心,如今潍柴已经建成全球化的营销服务网络,客户遍布五大洲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9年开始,潍柴还通过收、并购企业,积极整合全球优势产业和技术资源,加速企业的全球化布局。从收购法国企业博杜安开始,在几年的时间内,潍柴控股从一家优秀国内企业,逐步成长为全球化标杆企业。
潍柴的成功背后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如今的潍柴在全球建立了11个研发中心,服务于整个潍柴的技术运行体系,潍柴更将其称为“日不落”研究中心,因为一天24小时都有研发中心处于工作状态。技术的背后还需要人才。在我们的调研中,山东多家制造业企业均在技术创新方面提出“不拘一格降人才”,重视来自一线技术人员的创新,真正破除“唯学历论英雄”。潍柴也是如此。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2600多名员工自筹资金在北京创立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京东方”)。30年来,京东方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显示产业的领先企业,其业务也从早期的半导体显示逐渐扩展到传感器、智能化现代系统、医疗卫生服务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网络化的产业结构。
在我们的企业全球化客观评估中,京东方是客观评分最高的样本企业。这背后离不开京东方对技术的追求,着眼于国际最高的技术水准奠定了京东方产品的全球地位。我们的评估数据显示,样本企业中京东方在研发、技术储备的排名均在前5%,处于领先地位。
如今京东方的业务还涉及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为助力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贡献力量。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海康威视”)成立。从最初研发、生产视音频压缩板卡开始,如今海康威视的经营范围逐步拓展到安防、智能物联等多个领域。
在安防领域,海康威视快速崛起,已经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优势,打破外国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是名副其实的行业领先企业。这一切与海康威视重视研发投入与团队建设有关。在我们的企业全球化客观评估中,海康威视在技术储备与研发领域的得分均在样本企业中名列前茅。截至2021年末,海康威视共有员工52752人,其中近半数为研发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海康威视还以杭州为中心,建立起辐射全国多地与欧美国家的全球研发体系。可以说,长期规模化技术研发投入和坚持科学管理,对海康威视在安防技术上的突破有巨大帮助。
海康威视的全球化布局是相对较早的。在创业初期的2003年,海康威视就尝试以外销为主的国际化,一开始就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完成了商标注册工作。2007年来海康威视的国际化战略转型为自主品牌建设,逐步构建起以分公司为基础的海外营销体系。截至2021年末已经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设立了66家分支机构,其客户遍布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海康威视实现了从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产品到提供解决方案的转变,海康威视的创新永不止步。
——
出品人 | 杨宇东
总顾问 | 秦朔
总策划 | 于舰
报告撰写 | 于舰 马绍之 李嘉怡 马鑫 何啸 李晔 刘昕 于明
视觉设计 | 王皎莹 钱春华 蒋皓明
校对 | 申江波 苑利芬 邓诗瑜 赵维一 王婕妤
运营 | 邵玉蓉
数据支持 | 智慧芽
合作伙伴 | 秦朔朋友圈
报告出品 | 第一财经研究院
扫码可加入第一财经研究院读者交流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