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博士:我为什么建议女儿从小多读这类名著...
吴军在清华附中念书时,经常抽空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去看书。那时候喜欢读小说,到高中毕业时,他差不多就把当时的中外文学名著都读完了。
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后,他特别开心的一件事是:每个人能有5个借书证,可以同时借5本书。大一大二期间,吴军看了许多跟思想、哲学有关系的书,还和几个同学经常讨论黑格尔、尼采等。
后来,他想看一些书,清华没有,隔壁北大有。他就请认识的人帮忙借阅了许多书。清华的课业很紧张,但吴军一直在读,用他自己的话说“读的书与我的功课其实关系都不太大。”
在读过大量的小说和非虚构类图书后,吴军博士在给女儿做阅读建议时,特别提到:要想提到阅读能力,仅仅读小说是不够的。
吴军博士为什么这么说,背后有什么道理?下面就来具体看看~
这是吴博士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内容来自吴军博士《态度》—— 它是吴博士写给正在上大学和上高中的女儿们的家书,共四十封信。文字很好读,相信读完能给大家带来不少启发...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读小说是不够的
2
读非小说类名著的四大好处
《尼采全集》
我对最新科学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读了霍金的《时间简史》,它让我对宇宙大爆炸理论有了全面的了解。
在此基础之上,我再读相应的科学杂志,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我对宇宙大爆炸理论没有整体的了解,读了很多零碎的观点,那么我的认识不仅不完整,甚至会有严重的偏差。
3
读经典要有技巧
常青藤大学推荐书单TOP10
这些作品有些比较难读懂,有些则比较浅显,你已经可以开始阅读了,它们是:
富兰克林的《富兰克林自传》 达尔文的《贝格尔号航海志》 埃德蒙·伯克的文集 小丹纳的《桅杆前的两年》(Two Years Before the Mast) 柏拉图的《游叙弗伦》《申辩篇》《克里托篇》《斐多篇》四篇对话录 《英语散文集》 ···
4
书可以分为三类
在我看来,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供浏览的书,也就是你可以快速翻翻,大致了解一下内容的书。
为什么要浏览大量的书籍?是为了增加阅读量。
以我本人为例,如果逐句阅读,大约能长时间维持两分钟一页的速度,当然,内容深奥的专业书籍除外。这个速度应该不算慢了,但是仍不足以让我维持日常的大阅读量。
一目十行、囫囵吞枣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对于很多书,我会跳着读,变速读:一开始读得很仔细,中间有些章节跳过去;或者每章的头尾读得很仔细,中间快速浏览一下。这样,半天或一个晚上,或者坐飞机四五个小吋的时间,我就可以“翻”完一本书。
为了保证阅读质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在感兴趣的地方做很多记号,以便将来有时间回过头来仔细阅读。这样读一遍书,我就能了解书的大致内容和我感兴趣的内容。
至于从图书馆借的、别人送的,或者逛书店时吸引到我的书,绝大部分看看内容简介和目录,随手翻翻里面的内容,就能判断是否值得读了。
浏览书不等于不关注细节信息。对于做了记号、值得关注的内容,我经常会剪下来保存——剩下的就扔进回收桶了。当然,如果是从图书馆借的书,那就只能拍照了。
不过,近十年来,我从美国的图书馆借的书大多是有声书,数量比较多,但是我坚持听完的不到三分之一。如果觉得好,我就会买一本纸质的。有人可能会觉得我这样对待书太浪费,但实际上,读书哪怕只获得两三页纸的信息,也就不算浪费了。相比于信息,书反而是很便宜的东西。
第二类是需要细读或者精读的书,我会逐句读完。
这类书也包括一些我在浏览后决定再读一遍的书。读这类书的时候,我会一边读,一边划重点;有时还会对重点内容建索引,以便将来写作需要时可以找到。如果你读过我写的其他书,会发现里面很多事实引自其他作者的著作。那通常都是我在读书时建了索引的内容。
第三类是需要典藏的书。
大约有20%的书会长期放在我的书架上,这些就是需要典藏的书。
这类书又分两种,一种是参考书,我时不时会用到。比如《剑桥中国史》,全书上千万字,我并没有一字不落地读完,但是在写作时,我需要用它来验证信息的准确性。
《剑桥中国史》
又比如我过去做工程师的时候,经常要用到Numerical Recipes(《数值配方》)这本书,里面有不少常用的数值计算的公式和算法,而我又不可能记住,于是就把它放在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时不时拿出来翻看。
另一种是要品读的书,大部分是经典著作。这些书有些我甚至有两种语言不同版本的,既有羊皮封面的收藏版,也有翻得很烂的几块钱一本的廉价版。这些书我读了很多遍,每一遍读都有新的感触。
对于优质杂志,我会做同样的处理,大约有10%能留下来,因为里面有些文章写得真的很好。另外,根据我的经验,从了解信息这方面来看,看杂志比看书更有效。
按照我的阅读速度,我能读得过来八九种期刊、一份报纸和毎年20-50本书。对大部分人来讲,有这一半的阅读量应该就够了。如果你能做到一分钟阅读300字以上,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另外,很多读者朋友问我读电子书和读纸质书是不是一样的。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区别一下电子书、有声书和盗版的PDF文件。
真正的电子书是可以像纸质书那样做笔记、写心得的,它们和纸质书的区别只在于采用了不同的媒介。读电子书时,我的心态是在读书,而不是在用手机看故事,大部分使用kindle的人也是如此。
相反,盗版的PDF文件通常只能当网页来看,跟看报纸、看杂志、看故事没有什么区別。
有声书和电子书有所不同,因为听有声书时,接收信息是单向、线性的,通常不能随意跳来跳去地听。因此,对于听了之后觉得好的书,我通常还会再买一本纸质书来读。
5
阅读是要分层的
阅读为什么要分层呢?因为分层阅读是我能找到的唯一可以兼顾知识面、知识完整性和深度的办法。一个接受能力很强的人,即便毎天不上班,只读书,也做不到精读大量的书籍。
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老师戴维·雅让斯基(David Yarowsky),藏书量和读书量可能都是我的十倍,但是他95%的书都只是浏览过。按照他的观点,绝大多数的书都不值得仔细读,但是阅读量大是有好处的,除了拓宽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自己的想法保持客观中立——如果你只了解一个作者的观点,就有可能被他牵着鼻子走。
任何专业人士想做到一流,都必须对所在领域有全面的了解。也就是说,既要有很宽的知识面,又要对某些问题有深度的理解。
我从二十多岁做科研时起,每个月都要把所在领域的顶级期刊全部读一遍,虽然大部分是浏览,但至少摘要和结论是要看的,这样才能保证我在想法上的客观中立。而且,这样在需要做判断的时候,我就能马上判断出什么事情不能做,降低失败率,因为其他人已经把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都说过了。
后来我做投资也是如此,只有快速过滤掉那些不值得花工夫研究的,才有时间关注最有潜力的项目。
阅读的品位是土壤,什么样的土壤会种出什么样的植物。
最深层的阅读是树根,根不仅要扎得深,还要根系发达,只有这洋才能快速吸收养分,长成大树。比深层阅读稍微浅一点的细读,是树的枝干。
而大量的浏览是树叶和树冠。一棵漂亮的树一定要枝叶茂盛,光秃秃的没人喜欢。树叶会落了再长,就像大量浏览的书籍、文章内容一样,你可能很快就忘了,但是只要有好的阅读习惯,很快就会又变得枝叶茂盛了。
和一般的树不同的是,知识树的枝叶是交叉联系的,是网状的,因此我们也称之为知识图谱。通过阅读, 一个人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图谱。
分层可以大大拓展我们阅读的宽度,但阅读也必须顾及深度。如果所有书都是泛泛地浏览,就难以深入一个专业。那么,怎么通过深度阅读读出“深意”呢?
深度阅读和浏览的差別不仅在于阅读速度和对细节的了解,还在于两者一开始的目的就不同,然后导致方法也不同。
深度阅读的一个目的,是在把一本书读透之后,用它的内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
比如说,读教科书就是这个目的。我离开学校后的这二十多年,还读了十来本教科书。合上教科书,闭上眼睛,好的学习者能把整本书的要点按照一个线索整理出来,做不到就说明你没有把这本书吃透。为了做到这一点,遇到不懂的地方,你需要花时间搞懂,甚至要看一些参考书。而浏览的话,这些都可以跳过去。
深度阅读的另一个目的是去伪存真。今天的大众媒体喜欢做“标题党”,断章取义,甚至会稍稍歪曲一下事实。大部分时候,我们没必要搞清楚那些事实,但有些问题必须掌握真相,以保证自己是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只有深度阅读才能让我们达成这个目的。
这时,深度阅读要做到两件事:第一,审査每个观点是否有依据,信息来源是否可信;第二,对一些专业的材料,需要做专业的理解,甚至需要专业人士帮助解读,以免自己理解错误。
深度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当我们需要通过阅读获得行动依据的时候。
阅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仅仅是通过文字获得信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阅读是理解别人,写作是表达自己。
更多精彩:
相关阅读:
吴军谈美国高等教育:为什么亚裔入学成绩高,但是在大学表现突出的并不多?
我们欠学生真正的阅读课:一位中国特级教师亲历美国语文课后的思考
转载:小花生网。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