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完美的风暴眼?
刚刚得知众议院通过临时法案,将政府停摆又推迟了45天!表面上看这45天也许没什么,开始却正好是美联储加息的最后关头。。。笔者认为,如果政府停摆,确实会让市场更加悲观。
其实,美国政府的停摆,对于现在的美国人来说,本来是司空见惯的事。尽管听起来很令人担忧,但是大多数公共政策专家会预测政府停摆时间不会很长。从1995年末/1996年初和2013年10月这两次最让人印象深刻的 “彻底” 政府停摆都伴随着短暂的标普500指数下跌4%,并没有明显的经济影响。所以,可以这么认为,近期的市场动荡主要原因并非是担心政府停摆。不过,顺便提一句,停摆对选举的影响很重要。在这两次停摆之后,支持财政紧缩的一方都在下一次选举中获胜,选民坚定支持减少债务和赤字的政治家。
风险市场究竟在担心什么?
我们从美国国债市场上可以看出:
利率曲线的中段(2年、5年和7年期)的市场显然处在供大于求的困境中,这个警告信号在提醒投资者们注意,美国正在接近其财政极限;
由于长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上升,纽约联储的10年期限溢价指数(该指数估算了国债收益率和短期利率预期路径的利差)在周一变为正值(在过去七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负值),目前为10个基点。在过去的一周内,上涨了43个基点,一个月内上涨了63个基点,三个月内上涨了104个基点。市场正在定价美联储政策利率的“更长更高” 。然而,从宏观情况来看(暂且不提财政前景的不可持续所引起政府的信用风险),10个基点对于失去了辉煌时期的三大买家(美联储、银行和其他央行)的美国国债来说,是过于仁慈的风险溢价;
在美国国债市场稳定之前,股市可能仍然面临压力。
如何可以稳定美国国债市场呢?近期,美联储如果转变口风。。。
本周市场对经济数据的反应说明美联储上周超鹰派炸弹的余音犹存。议息会议之后的各位官员的发言毫无疑问地说明,美联储结束升息周期的必要条件是经济增长放缓,而不是目前的逆通胀(也就是说,仅仅是逆通胀,对于美联储来说不足以在短期内宣布抗通胀战役胜利)。
从本周的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美联储首选的通货膨胀测量标准)来看,发布的数据低于预期。消费支出在月度上升0.4%,同比上升3.5%。核心通货膨胀,即排除食品和能源等波动因素的部分,月度增长为0.1%,低于预期的0.2%,年度增长为3.9%,符合预期。月度增长是自2020年11月以来的最小涨幅,这对于美联储来说是一个通胀正在回落的好迹象,但可惜的是,这并不能说明经济增长放缓。
对于美联储来说,现在没有比劳动力市场报告更敏感的数据。假如本周末的政府停摆,意味着8月份的职位空缺 (JOLTS)或9月份的就业报告无法及时公布。而目前这两个数据是可以让美联储降低鹰派程度的契机。如果政府停摆能顺利推迟,那么市场原本认为会被美联储的不耐心和不争气的国会推进一个完美风暴的担心就暂时放一放了。
不过,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 -- 银行危机的再次爆发,铁定会结束加息周期。但是这种一地鸡毛的情况绝对利空风险市场。美联储在历史上向来是 “不见棺材不落泪” ,显然银行的风险是“棺材”之一。
银行的资产表情况是令人担忧的——请读者回想,银行在2020年和2021年购买了将近1万亿美元的机构抵押债券,总持有量为2.6万亿美元,而这些债券的目前交易价格分别为75和79(今年3月硅谷银行危机时的价格更高)。银行还持有4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再过几周就是银行财报,我们且看这些银行如何向投资人解释其资产表。
2005年春季时,汽车公司的信用降级,这导致企业信用利差扩大,并迅速传播到各类资产,预示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而目前美国长期国债的大量抛售,不得不让人联想当年而替现在的银行板块捏一把汗。
本周由长期国债大量发行造成的利率曲线 “熊陡” 不是一次性事件,除非经济增长疲软使美联储可以降低鹰派程度(下周劳动力数据的结果举足轻重),或者原油价格急剧反转,减轻了对美元上涨的压力,要不然 “熊陡”没有理由不继续。如果美联储继续超鹰,10年期,甚至30年期国债的抛售可能停不下来,收益率可能会超过5%,而标普跌破4200,接近于4000点的可能性就不小。
从季节性来看,市场很快即将进入利好季节,而市场也进入了超卖区域。如果美联储真的最后改变超鹰口风,那么本周末国会争分夺秒的加班也算是让市场错过了暴风眼,不过,即使如此,还是得看暴风有多强劲。
更多笔者原创,请点击 http://esthery.substack.com/
声明:本公众号竭力确保所提供的信息准确无误,但不保证此类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本公众号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相关产品,不论是何种性质,都不应视为在建议、诱导或鼓励公众买卖任何股份、股票期权、相似金融产品或其他任何金融工具。不论用户如何使用本公众号提供的信息和相关产品,或是根据这些信息做出了有关买卖股份、股票期权和其他相似金融产品的何种决定,用户必须独自承担责任。本公众号提供的任何信息均不构成针对个人的投资建议,也不构成任何法律、会计、税务或其他专业建议。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文字版权属于作者,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谢谢合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