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和自我超越,写在南外华诞60年
昨天是南外六十周年,新旧校园沧海桑田,变化很大。我们这届也去了好几位,发在同学群中,历届校长,教导主任,朱善萍老师,很多熟悉的面孔。
其他人我代表不了,我只代表我自己说两句南外对我的影响。
考上南外的时候,父母对我没什么期望。他们不像其他见多识广的父母,早早为自己子女规划,留学出国毕业工作等等。他们当时的想法是最差可以去金陵饭店当服务员。
这个梗只存在我家,大概率不存在其他南外同学身上。当时报纸报道每一年南外高考本科录取率98%,99%,如果有一两个高考落榜生,立刻就被金陵饭店offer了。
那个时代外语类人才非常稀缺,人家同学家长期待的是孩子出国或者保送进一本名校,我父母对我的下限期望就是金陵饭店。
我英文实在是够差的,因为我是郊区考进的,小学没学过英文,而其他同学在城区的都已经至少一两年的基础。加上我对英文实在没有什么天赋,刚进校测试经常不及格,我记得五十九分都考过两三次。
压力很大,后来好不容易英文能考及格了,语文数学成绩也被耽搁了,初一第一次期中考试,全班四十个人出头,综合考了第二十九名。
后面两三年英文就是以差不多为标准,当时我对金庸武侠还有中国历史文化着迷,对英文一点兴趣都没有。别人都在英文图书馆读书看报,我初中三年几乎一次都没去过。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朱善萍老师来教我们高二英文。(朱老师在南京和全国教育界现在是鼎鼎大名,后来她的教育贡献被国家认可,她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当时朱老师刚从外地调到我们学校,我们是她教的第二个班。她看很多同学都很调皮,上课爱讲话,自由散漫,她上来就激将法,找了两个班上英文最好的同学飙词汇。
她说一个概念,下面两个同学飙相似的说法,结果两个同学一时瑜亮,连续飙了十几个短语,朱老师一边点评一边在黑板写。
我在下面就看呆了,原来这几个同学英文水准把我甩的连马鼻子都看不见了。激将法很管用,加上朱老师真的在教学方面太有一套了,后来她总喜欢把这两位同学拉到台上做对话互飙,给我们做榜样。
这两位一位后来去了Williams College,全美排名前三的文理学校,后来进了微软。另外一位同学现在是全美十大律所中国区合伙人。
他们英文都太有天赋,当年起步也很早,真的赶不上,我是高二才被朱善萍老师激发了好好学英文的兴趣。
在新加坡我订了一大堆英文杂志去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准,但离高水准差距很大。Reader’s Digest这种是比较容易的,比较难的是《时代》,《新闻周刊》,《财富》这些杂志,不仅有不少单词不认识,即使认识了,整个文章还是不容易理解。
我一开始总认为是自己天赋问题,后来发现虽然我语言天赋一般,更重要的语言是完整的西方一套思维方式,文化宗教,商业政治法律的载体。
我只是把语言当成语言来学,对西方文化政治的认知流于表面,当然读《时代》这样的杂志会感觉很艰难。
二十多年下来了,现在我再看这些杂志,我都能一目五行,甚至看看标题,随便拉几页,脑海中出现的无非是fake news,政治宣传,或者还有点内容。
这不是因为我语言能力提高了多少,而是见识提高了。而这种见识的提高来自于一种成长的焦虑,当年南外的同学们都太优秀了,很多家庭都很有规划。跟他们比,我就很挫啊。
既然我真刀真枪从初一开始的班级倒数,到高二末保送进浙大,那种巨大的心理暗示会鼓舞我做自我突破,凡事总有一个从不行到行的过程。
如果你觉得自己行,那你就可能越来越行,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行,早早放弃,你的人生就不会有各种可能。
所以南外独特之处,就是放养,所谓的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点,是自己决定要学什么做什么。学习的动力:竞争和自我超越都有。同学之间良性竞争,但更重要的是从小人格健全,不会为了考试把自己搞出忧郁症。
这么多年我也协办各类的校友会活动,北京上海都有,认识很多校友,虽然不是每个校友都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鲜少听说emo,或者把问题不顺归咎于他人归咎于社会的。
几乎所有人都在能量满满的前行成长,这和南外人的自信,南外人的竞争意识,健全人格,目标导向,做事讲究方式方法都有很大关系。
南外当年是周恩来总理为了培养中国缺乏的外交人才,在1963年成立了六所外国语学校。当年是为中国培养优秀的外语人才。所以大家看到各大领馆,参赞,武官,大使,外交部南外人才辈出。
我们这一代改革开放了,南外的培养目标变成了外语特长、文理兼通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现在的这个时代又不同了,南外把“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作为培养目标。
我翻一下大白话,六十年前,南外培养中国刚建国急需的外事人才。改革开放后,南外培养中国国际化接轨的人才。现在,南外要培养能帮中国在全球开疆拓土的人才。
这两年我总是听到因为出国留学热下来了,因此南外不行了,不如以前了的说法。这些说法不了解南外,不了解南外的精神,不了解南外的独特性。南外的内核精神不变,南外就永远会伫立在时代潮流前沿。南外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亦如此。
(95届南外毕业生丁辰灵祝母校华诞快乐,本文写于青海祁连,大美山河,正是印证了南外的发展方向,最重要的是中国灵魂。封面为南外老校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