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成为一个管理者
——2020年1月13日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的讲话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想来我们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我们的长辈以及部分老师都在各种场合教导我们要在年轻的时候“多吃苦”,以便以后“多享福”。
如果你听过这句话,如果你相信这句话,如果你遵循这句话,大概率你的人生是不顺遂,也不幸福的。因为这句话是错的,上半句是错的,下半句也是错的,逻辑是错的,价值观也是错的。
我们一个一个拆解一下。
先说“吃得苦中苦”
很多人觉得“苦难”本身是有意义的,王小波论述过这个问题。王小波在《人性的逆转》中说:“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实际上,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如果非说“苦难”有价值,那么有价值的也是对“苦难”的思考,而不是“苦难”本身。
“吃一堑长一智”,吃这一堑,是为了长这一智的,而不是让你一直来“吃堑”的。所以,所谓吃的苦中苦本身,就是错的。
再说“方为人上人”
人上人?什么是人上人?人上人是什么?
是这几天爆火的《坚若磐石》里面那一句的“士农工商”?还是那一句“钱外有钱,官上还有官”?
儒家文化讲究“礼”,也就是秩序。秩序当然是“好东西”,国家提供的最大的公共产品就是“秩序”,而整个东亚文化都是被儒家浸润多年的,也是相对最“守秩序”的,所以自然而然,对于由秩序延展开来的“层级”有了天然的敬畏和向往。
但是,“秩序”和“人上人”本身,并不是一个逻辑。一个是“权力”带来的产品和价值,一个只是“权力”本身。前者值得尊重,后者则……成为“掌握秩序”的人这件事本身,是有意义的,它可以让你更好的施展理想,而单纯的成为“人上人”本身并不值得追求。
最后连起来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掌握了“秩序”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成功人士”,大家都普遍认为,只有能够受千辛万苦的人,才能成为受人尊敬的人,有权势的人,富贵的人。
而大部分“受人尊敬的人,有权势的人,富贵的人”,也倾向于把取得成绩归功于自己,正如昨天的文章《贪天功为己力,吾不知其知也》里面所说:
我们总会高估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成绩,往往会忽视时代所赋予我们的恩赐和机遇,我们总会,贪天功为己力。
那如何放大自己的努力,突出自己的付出,彰显自己的一切都是应得的,把取得成绩归功于自己呢?"吃苦",似乎就成为了一个比较不错的答案。所以,经常会看到有许多“吃苦”=“成功”的案例。
事实上,一个人真正取得了成绩,当然离不开“战胜苦难”,不管这个苦难是来自于内在的约束,还是外在的匮乏。当然,如果说ta所取得的成绩都是来自于“苦难”。这就是倒果为因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很多没有“成功”的人,特别信奉这句话,而且愿意把这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奉为圭臬传给自己的孩子呢?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为什么一定要成为一个管理者
因为,对于很多人而言,其实“思考”比“吃苦”要难很多,难很多很多,难很多很多很多……
绝大多数的人,其实从本能厌恶动脑子,厌恶学习,厌恶改变,厌恶思考,厌恶改变自己。宁愿做简单的事假努力来自我安慰,都不愿意反思总结,这叫“用战术勤奋掩饰战略懒惰”。
于此同时,吃苦是没有标准的。加班五个小时算吃苦,加班一个小时算吃苦么?送外卖十二个小时算吃苦,送九个小时算吃苦么?学习刷十套题算吃苦,刷五套题算吃苦么?
吃苦没有标准,结果才有标准。吃苦是一个主观判断,而结果才是一个客观标准。
比如圆方,每天坚持锻炼一个小时,日更平均2000-2500字,身边的人说,圆方你太能“吃苦”了?
每次听到这个“夸奖”都很懵圈,吃苦么?不是呀! 不管是锻炼,还是在写作,都很开心,很享受呀,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持续的获得正反馈,增强确定性。怎么能说这是吃苦呢?
回到今天的主题,“为什么一定要成为一个管理者”。因为成为一个管理者的前提就是“改变”,而改变的前提,就是“思考”。
追求成为一个“管理者”的过程,即使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改变”,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这个系列课程“#让你层级跃升的小阶梯”系列中,就是把“思考,改变,成长”的台阶给到了你,同时也把“工具”给到了你。
作为这个系列的结尾,我们一起来整体复盘一遍:
第一层管理者,我愿称之为“自律者”(员工)
是的,其实管理首先是要管理好自己,而管理自己关键则是能否自律,能够有计划,有方法,主动的去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不要小看管理自己,能够管理好自己,让自己高效工作,让自己不断学习,让自己坚持锻炼。其实已经就足以超过80%的人了。
这个层级的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按要求完成工作。是的,按要求完成工作这个简单的要求,其实就有80%以上的人是完不成的。
第二层管理者,我愿称之为“律他者”(主管)
是的,很多人其实并不具备管理的的能力,哪怕只是按部就班的部署工作,有很多人优秀的人自己工作的时候,100分的能力却能发挥150分的绩效,但是当他带着5个80分工作的时候,原本500分的能力,往往却只能完成250分的绩效。
所以,当一个管理者能够带动团队,按照既定目标,按照固定方法,去把团队本身的能力发挥出来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合格的“主管”了。
第三层管理者,我愿称之为“创新者”(经理)
是的,这一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创新,如果说主管的工作就是按照要求,遵循方法完成任务,那么这一层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创新。因为他的领导在给他部署任务的时候,往往并不会告诉他应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不管是在产品研发的的创新,还是市场方案的创新,或是在管理模式上的创新,都是这个管理者需要去做的。
而当创新者能够定上级领导所指定的目标,把工作进行分解,创新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把方案固化下来教给“主管”,这个时候他就是一个合格的“经理”了。
第四层管理者,我愿称之为“分配者”(总经理)
是的,这一层的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分配资源。资源的包括很广,资金,物资,人力,宣传都是资源,包括上级领导的时间和信任,也是资源。
对于这个层级,本质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工作,他需要落实上层领导(董事长)的方向命令,同时他需要从下层团队(经理)中找到那些能创新、有能力把资源转化为标准和业绩的人。
对于这个层级来说,争取资源,分配资源,选人用人是最重要的工作。
第五层管理者,我愿称之为“信念者”(董事长)
是的,这一层的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提供信念。可能有的小伙伴不太理解,信念这个东西还需要提供?是的,信念不仅需要提供,而且还是很稀缺的东西。
一个组织,只要规模大起来,人数多起来,一定是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思路,各有各的方向。但是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如果一个组织各行其是,这个组织一定是没有竞争力的。
所以董事长的最大使命就是想清楚,组织要去哪里,并且把所有人的努力都凝聚在这一个共同的目标上。
于此同时,这五层管理者,每个层级又都面临着五种不同的挑战,分别是:
对于“自律者”的挑战是:
一,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成绩的可能
二,工作能力,决定工作成绩的基础
三,工作效率,决定工作成绩的好坏
四,工作计划,决定工作成绩的轻重
五,获得信任,决定工作成绩的回报
对于“律他者”的挑战是:
一,布置任务,让员工听懂你在说什么
二,日常管理,让员工知道明天干什么
三,辅导成长,让员工清楚应该学什么
四,监督检查,让员工明白应该做什么
五,团队激励,让员工主动想去做什么
对于“创新者”的挑战是:
一,发现问题,是创新改革的小切口
二,总结问题,是创新思考的大前提
三,善用工具,是创新思考的好捷径
四,善于表达,把创新的内容回报好
五,输出方案,是创新落地的好方案
对于“分配者”的挑战是:
一、领会目标,弄清楚上级领导的战略意图
二、向上管理,最大限度为本部门争取资源
三、分解任务,把意图与资源结合形成路线
四、选人用人,把分解后的路线给到创新者
五、建章立制,用制度保证项目健康的发展
对于“信念者”的挑战是:
一、找寻信念,是找寻事业的必经之路
二、完善信念,是建立事业的关键步骤
三、传播信念,是扩大事业的最佳途径
四、坚守信念,是维持事业的长期考核
五、传承信念,是延续事业的凤凰涅槃
而在这个“#让你层级跃升的小阶梯”中,针对每个问题,每个挑战,都给到了两个行之有效的“工具”,一共50个工具去帮助你解决当下的难题。
而这50个工具,都是在过去圆方十几年个人管理过程中,成长历程中学习,掌握,并且付诸实施的工具。
而之所以写这个系列的初衷,就是因为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走过许多弯路,遇到过许多问题。正所谓“自己淋过雨,就希望为别人撑把伞”,所以希望这个系列的内容,不管你是作为哪个层级的管理者都可以从中间找到适合你当下问题的“答案”。
作为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最后就集中回答一下留言和私信提及最多的四个问题吧。也作为这个系列最后的结语,分别是:
这五个管理层级的学习是按顺序的么,必须是先掌握了低一层的,才能够掌握高一层的么?
五十个管理工具会不会太多,不是说“一招鲜,吃遍天”么,学这么多真的记得中,用得上么?
未来,希望自己可以走专业技术路线,并不打算当一个管理者,还有必要学习这些内容么?
是学习了这些工具就会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么,学会这些就可以升职加薪有更好的发展么?
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