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全景战争史诗,口碑第一的《志愿军》意义远超国庆档本身
作者| Mia
27.23亿总票房:这是2023年国庆档最终交出的成绩单。
今年国庆档共有11部新片上映,类型丰富多元,而在诸多影片当中,战争史诗大片《志愿军:雄兵出击》(以下简称“《志愿军》”)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同时也是“略低于期望值”的国庆档期间,“超出预期”的亮点之一。映后连续三日票房逆跌,在猫眼、淘票票、豆瓣三大平台的口碑位列档期第一,有望在节后走出长线。
《志愿军》再次证明了,观众越来越关注口口相传的“真实口碑”,影片口碑质量成为吸引观众走进影院,深度共情的关键因素。影片既是大导演陈凯歌自我突破的成果,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电影工业化探索再上一层楼。
“志愿军精神”如何照进当下?“最可爱的人”是怎样让几代人泪洒影院的?作为三部曲开篇之作,意义深远的《志愿军》是近期最值得反复解读的样本。
对抗美援朝战争的首次全景呈现“迎难而上”:
《志愿军》凭什么打动几代人?
“爆炸声、机枪声、呐喊声此起彼伏;脸上、衣服、枪杆上都沾满了泥泞和污浊;那些年轻而坚毅的士兵,抱着炸弹扑向坦克炮口,冲向敌人的前线。这场战争的场面空前宏大,史诗般的战斗镜头超一流。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地触动了人心。为什么要多拍这类历史战争片?当看到松骨峰上一步一尸体,还高喊着松骨峰上的三连会被人们记住的时候,我泪目了;70多公里,只有十多个小时的前进时间,路上累死的战士不尽其数时,我泪目了。”一则高赞猫眼短评这样写道。
将目光投向三大平台,不难发现“人物群像生动”“情感真挚细腻”“节奏紧凑”是《志愿军》评论中的高频关键词。在极为扎实的创作背后,是陈凯歌导演及其团队“对自我极限发起的艰苦战争”,399天的“战斗”与拍摄之后,他们迎来了胜利。
《志愿军》的创作与诞生是一次高难度的挑战。纵观影史,从《南征北战》到《大决战》三部曲,战争史诗是稀缺类型,同时又深受观众喜爱,创作缺乏参考,且背负着极高的期待值。
就抗美援朝战争本身而言,相关史料浩如烟海,意味着人物和战役极度繁多,如何抓住主线脉络,以人性化视角全面呈现,与当下共鸣是历史题材创作难点所在,而战争大场面对调度能力和拍摄制作的高要求,则是另一大难点所在。而首次从军事、外交多个维度,“全景”式全面呈现三年抗美援朝战争始末,更是难上加难,情节容量和叙事难度高于局部战争,需要巨细无遗,全面精准还原历史,同时要有深深的情感感染力。
最终,创作团队选择了迎难而上。作为三部曲的首部,《志愿军》集中笔墨回答了“为什么仗非打不可”和“为什么战争能赢”两大核心命题,以虚构人物高级参谋李默尹的视角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
在陈凯歌导演看来,“一部好的战争电影,一定要从人物开始”,个体命运与时代交织,才能激起观众的最大程度情感共鸣。在影片中,会被真实的历史人物和虚构的无名英雄打动,同时也能看到许多角色的人物弧光和自我成长。黄晓明饰演的师长江潮有勇有谋兼有市井气质,朱亚文饰演的归国专家吴正本从最初的怀疑转变为坚定,张宥浩饰演的新兵杨三弟在战争残酷历练中一步步成长。
《志愿军》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将外交、正面战争两大战场两条主线精妙编制在一起。以击中许多人泪腺的“举手”名场面为例,松骨峰化身为鲜血浸透的焦土,一句“还有能打的吗!举手!”,倒下的战士们用尽全力举起了手,一个、两个、三个……场面震撼悲壮,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联合国安理会上,伍修权将军也举起了手,令人热血沸腾。蒙太奇手法淋漓尽致地说明:战争胜利是外交话语权的根本基石。
陈凯歌导演特意安排在松骨峰种下的一棵松树,则运用了文学性的隐喻手法点题,松树化身为三连战士魂魄的象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松树自古以来便代表着中国人的气节和孤直,这一镜头语言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和悲壮。
正是这些创作努力,共同拔高了影片的艺术价值。猫眼专业版显示,影片40岁以上、20 -24岁观众分别占比21.4%和24%,在“口碑效应”越发重要的当下,《志愿军》凭借着“好看”,从核心历史爱好者老一辈向年轻群体破圈,持续逆跌,拓展增量市场,体现出“志愿军精神”的代代传承。
能够拍好这一题材,离不开陈凯歌导演与《志愿军》的契合度。作为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曾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陈凯歌导演,以作品中的人文思考和人物塑造而著称,同时,他出生于抗美援朝战争时代,曾经从军,对这一题材有深刻的思考和情结,长期积淀推动了此次爆发。
《志愿军》拍摄被他称为“从影四十多年以来最艰苦拍摄时间最长的一次”,完成了一次超越自我极限的挑战。
全景史诗大片三部曲连拍,用399天打磨,出场人物多达200多人,对诸多战争场面精心设计,同时不失人文关怀,实现了宏大家国情怀与鲜活人物刻画的有机统一。
档期口碑第一,
《志愿军》意义不止国庆档
如果说文戏的设计,艺术创作层面的用心铸就了影片的“魂”,令战士忠魂、气韵风骨鲜活再现,武戏的讲究,拍摄制作层面的设计和努力则造就了影片的“形”和“骨”,“刺刀见红”的“两水洞首战”,使用巴祖卡的枪战,使用燃烧瓶的山卡子等武戏,有层次感和差异度,并带来了直击内心的巨大视觉冲击。
历经酷暑寒冬,整个剧组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正如陈凯歌导演在“人民日报文艺”采访中表示的:“我们肯定受到志愿军精神的感召。拍摄中,好像天天都与志愿军生活在一起。群演小战士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开始化妆,看着他们一队一队奔向战场,恍如隔世。拍摄的现场,时有预期之外的狂风怒号或是漫天飞雪,给战场增添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气氛,好像有一只手在推动拍摄,帮助我们去感受那个气氛。 这部戏对职业能力也是考验。两三千人的摄制组,就像一台运转有序的重型机器。”
剧组制作了25000套服装、10万多件仿真的道具,1:1还原了飞机、坦克等重型武器,搭建1:1的联合国场景,以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出席联合国会议这一外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演员张颂文在第一次进入这个场景的时候十分震撼:“基本上和现场图一模一样”,饰演唐笙的章子怡表示“感受到73年前那一个庄严的时刻”。
除了场景外,演员同样提前“军训”,形象动作均复刻历史,真实火光和爆炸声还原战场,在野外进行实拍,一切只为更震撼的视觉呈现,以及更深刻的志愿军精神挖掘。
而这一切,值得被铭记和感怀。如果将“主旋律”影片视为承载国家主流价值观的载体,不难发现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主旋律影片。
观看主旋律的过程充满仪式感,同时也意味着共同认知的形成和内在的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电影是意识形态塑造的工具之一,而具体到抗美援朝战争这段历史,正如片中伍修权将军在联合国会议代表新中国慨然发声,他的精神感召着创作者“发声”,因此,影片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民族之声”,是中国主动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不将历史讲述权拱手让人的重要体现。
前所未有多维度全景式的体量规模,以及倾注诚意的制作,宏大视角下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志愿军》如同长篇史诗,意味着主旋律影片的升级和新生,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观看更有特殊意义。
综上,作为今年少有的历史战争大制作,影片丰富了国庆档类型以及年度市场类型,以高分口碑带动行业精品化创作,同时意义远不止国庆档,而是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
影片于战争史诗大片这一“重工业类型”具有深远的类型突破意义,为后来者带来诸多启发,推进电影工业化水平进步,对产业形成积极引导作用;
许多民族通过口耳相传的史诗,得以保存历史事件和故事传说,磅礴大气的艺术美感价值之外,史诗大片的历史记录作用同样如此,作为高可信度的影像资料,影片引导并提供了对抗美援朝历史的解读,而电影作为大众媒介,也充分推动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为更多人知晓,从而在国际层面产生正面影响;
电影并非单纯的“娱乐产品”,有深度的影片能够“文以载道”,以史为鉴,榜样人物能够为大众注入精神力量。影片以其震撼人心的力量,触达各个年龄层,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带来了深远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
彭德怀元帅在片中深情表示:“你我生在这个时代,牺牲是我们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你不付,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
一条高赞评论写道“走出影院看到的万家灯火,就是电影的彩蛋”,好的影片总是和现实形成互文,和平年代回顾先辈付出,更能认知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唯有铭记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迈向未来。而这,大概便是《志愿军》全体创作者的初心。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