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号-人物志
说起高考,你的心头保留着怎样的独家记忆?是青春的痛快淋漓,还是考后的喜忧参半?
高考成为一代代中国人青春的永恒记忆,在这个记忆里总有同龄人独领风骚,成为人人艳羡、学习的高考状元。你知道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那一年的北京文科状元是谁吗?在那个特殊年代他又是用什么样的独家学习方法笑傲考场的?今天我们就来揭密1977年文科状元郭方的学霸养成经验,和他后来的人生历程。1948年11月,郭方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跟那个特殊年代里无数家庭一样,想要过得丰衣足食很难,想要好好学习也很难。但郭方从小心里眼里就只有学习。无论生活多难,他每天雷打不动地在早晨四五点钟起床,走到路边拿着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忘情地念,不停地背;晚上为了节约家中的灯油,在路灯下看书也是郭方经常做的事。郭方这样争分夺秒地学习,是不需要父母耳提面命的,也不是老师强迫的,他只是因为喜欢学习。他看的书也很杂,古文书、古诗词、外文书,只要能搜罗到的书,郭方通通爱不释手地看,心中默默地记,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知识,把知识源源不断存入自己脑海当中。郭方的学生时期,正是中国政治运动氛围最浓厚的时期,白天他会被要求去夹道欢迎、参加游行,或是进行民兵训练,晚上还有各种名目的政治学习。那个时候学校老师不敢号召学生学习,生怕被骂成臭老九,甚至被批斗成修正主义分子。就是在这样运动大于一切的岁月里,郭方如履薄冰偷偷摸摸地学习知识,断断续续地上着学。时间一晃,他已读到高二年级。就在郭方还沉浸在自己的学习梦想中,国家却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提倡知识青年到广阔天地中去滚一身泥,学一身本领。在这样的风潮下,郭方不得不响应国号召,加入到上山下乡的庞大队伍中去。接下来的日子里,郭方辗转在北大荒垦荒伐木,又被派往内蒙古放牧种地,甚至还在山西陕西卖艺讨生,但不管生活怎么样艰辛,环境怎么样恶劣,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学习。在劳动闲暇时,回忆课本上的知识,成为郭方最快乐的事情。学过的唐诗宋词、数学公式等等都被他偷偷默写在一个只有手掌大小的本子上,因为害怕被发现,他总是在半夜默写着知识点、古诗词,白天又要偷偷藏起来,所以这个小本子被他自己戏称为“特工备忘录”。夜晚他也会躲在被窝里学英语。在内蒙古的时候,因为地处偏僻,所以能收听到《美国之音》的英语广播,郭方就会把听的东西用英文记下来。在那个年代这可算得上是偷听敌台,所以即便四周无人,他也会小心翼翼地戴上耳塞,偷偷听偷偷学偷偷记,在无数个日夜学习的过程里,他的知识点点滴滴积累起来,又渐渐烂熟于胸。最让郭方开心的时光,是在内蒙古的乡下当民办代课老师的时候。虽然在那时,人人都热心搞生产运动,但并没有人重视读书。但是,郭方却并没有因为学生不多,或是学生不爱读书,而降低自己的教学质量。他认为,教书不仅仅是给学生传道授课解惑,也是在温故而知新中不断丰盈自己学识的过程,也是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他拿出珍藏的特工备忘录,把自己记下来的知识点详加分析,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们。这当中就有深受郭方影响,爱上学习的四个内蒙古学生,后来与郭方同年参加高考,分别被数学系和英语系录取,和郭方成为了同级的校友。由于师资的贫乏,郭方一人身兼好几科的老师,语文、数学、历史、地理郭方都教过,而且还跨越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年级阶段教学。每一次讲课他都认真备课,几年的备课、讲课经历,让知识在他脑海中形成了思维导图,日益成为他的知识宫殿,成为他后来在有限时间内从容复习迎接高考的最大底气。1977年,郭方父亲病重,家中只有他一个孩子,在家人的不断要求下,他才获准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照顾父亲。就在郭方向街道申请工作安排时,街道办事处的人犯了难,像郭方这样年纪近三十的大龄青年,戴着厚厚的眼镜,一看就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不好安排工作。好在,街道办事处人员毕竟八面玲珑,善于应材推荐。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刚刚传达下来,工作人员看着一脸书生气的郭方,建议他考大学试试。年届三十的郭方听到这个建议,仿佛看到了自己人生的曙光,他很清楚高考将会是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机会。于是思索一分钟后,他在北京厂桥街道办事处郑重地填写了自己高考报名表,虔诚地交纳了报名费,完成了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次报名手续。多年后,郭方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是1977年11月15日,离1977年高考开始的12月10日,只有25天的时间。回到家中,郭方一边尽心照顾病重的父亲,一边拼命地复习功课。凭借自己在上山下乡的十年间,日复一日的记忆磨砺;凭借代课老师时期,给人上课解惑而不断融汇贯通的文化知识;再加上从广播里搜集来的一些复习资料,郭方的考前复习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虽然考前准备时间短任务重,却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他的复习却比别人更充分更全面。12月10日,胸有成竹的郭方走进考场。没有紧张害怕,基于十几年厚积薄发让他得心应手。脱离学校近十年的郭方做起考题,像与知音畅谈那样自如酣畅。数学考试他只用了30分钟就做完了试卷。谨慎的郭方却不敢提前退场,而是在多下来的时间里翻来覆去地检查答案,一遍又一遍地重新演算结果。在语文考试时,郭方做完了题目后,还别出心裁地给试题作点评加注,把考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分析得头头是道;还把古文的出处标注出来,连毛主席在哪篇文章里引用过都写了出来,尽情地“凡尔赛”了一把自己的古文造诣,让阅卷老师大开眼界、印象深刻。由于没有政治的复习资料,郭方暗觉自己的政治可能考得不怎么样,于是他主动提出加考英语。那个年代的高考,英语还不是必考科目,很多人也不重视英语学习。但学霸郭方这么多年偷听《美国之音》可不是白听的,他提出加考英语是相当有底气的。英语考试他只用了15分钟就做完了所有答题,最难的英语阅读题也没难倒一直自学英语的郭方。当年高考的最终成绩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进行排名,并且全国公布。因此,就算拿到录取通知书,郭方都不知道自己是当年北京市的文科状元。只是他保存着的当年装录取通知书的牛皮纸信封,上面写着北京大学001号。在多年后媒体采访他时,才知道001代表的是北京市的第一名,才发现自己当年的光辉战绩。问及这位老状元,当年这么艰苦的学习条件下,是怎么样修成学霸的。郭方坦言要感谢上山下乡的经历,因为只有经历过那些岁月,才知道生存的不容易,因为不容易所以才会奋发图强。他从学习中获得了精神力量,这股精神力量,支撑着他在艰苦岁月里自强不息,把学习当作繁重工作之余的享受放松,用心当好代课老师,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尊重,更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尊重,就是对知识存有敬畏之心,才会不断温故而知新,在付出中收获更多。当然,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氛围也是郭方能成为高考状元的重要因素之一。郭方初中就读于北京四中,高中上的是北师大附中。这两所学校都是北京名校,不少老师都是老燕京大学毕业的,上课生动有趣,课堂气氛活跃,没有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只有开放式的自主学习,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余,主动找课外书去看。在这样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学痴郭方更是泡在书的海洋中不肯起来。他没钱买书,就泡在书店、蹲在书摊、趴在图书馆看看看,没钱买书,那就把知识点抄抄抄。爱看书的郭方在书店书摊混了个脸熟,后来他上山下乡去了,书店的工作人员,书摊的管理人员都还惦记着这个戴着眼镜的小伙子。因为这样痴迷于书,郭方的学生时代被打上过好几回“反动学生”的标签,然而他爱书之志不渝,无暇顾及,只是简单地想要看书,想要一直徜徉在学海之中。那时生活虽然艰难,却让郭方在生活中学到知识,那时的学习虽不易却让郭方只记得学习的甘甜芬芳。不言苦难,感谢高考,是郭方的感悟,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青年的感悟。1977年那个冬天,注定是不平凡的,五百七十万憧憬着未来的考生容光焕,发重新走进高考考场,认真作答一份改变自己命运的试卷,争夺二十七万个进入大学的名额,这一年的录取比例达到29:1,是中国高考史上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就在这样看不见硝烟的人生战场上,郭方用自己的方式交上了一份无悔青春的答卷。从此开启了他沉浸式学习的模式。在选择专业时,郭方还是经过了一番慎重考量的。当年学经济和法律都有较高的保密要求,随性的郭方觉得学习还要绷根弦,就觉得浑身不自在,而郭方在过往的学习中,对经济和法律方面涉及的也不多,所以他没选热门经济和法律专业。考虑到学哲学又对政治要求很高,从来只专注学习的郭方,觉得这也不符合自己最初学习的设想。而学历史的政治要求最低,而郭方又正好爱好历史,所以最后他听从自己的内心,凭着自己的爱好,选择了北大的历史专业。在大学的四年里,他如鱼得水地将自己的学霸体质发挥到极致,像饥渴的人看到美食一样学习,学习之余泡图书、听讲座、参加辩论会,与志同道合的同学私下里一块看书偷偷交流。这样无忧无虑的四年大学生活过得飞快,沉浸在学海中的郭方是不甘止步于此的,为了学到底,为了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历史研究工作,郭方后来还在北京大学念了硕士学位。1990年,他又在首都师范大学拿到了历史学博士学位。在知识的海洋里,他觉得自己的学术研究。只是沙滩上的一粒沙砾,为了研究透这粒沙砾,同时为了看清楚沙滩的全景,郭方远涉重洋去到英国牛津大学留学一年,毕业时这位老知青已近四十岁了。郭方无惧年龄,毅然将自己的一生投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他把自己当作中国社科院的一粒沙砾。郭方为人一向低调,行事简单,他从不向人炫耀自己是1977年的高考状元。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不断学习。如今年逾古稀之年的他,为了能更好地进行学术交流,竟然还在学习英语口语。虽然被儿子嫌弃是带口音的英语,但这位曾经的老状元学习能力仍是小辈难及项背的。虽然郭方这一生都没有当官,更没有发财,走在路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现任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的他,没有出国捞金,也没有傲人业绩,但郭方坦言这一辈子能干上自己感兴趣的事业,有一份工作,有饭吃,他已是此生无憾。是呀,在那个特殊年代,只有体会过生活不易、经历过学习不易、出身家庭条件不好的人,才会深刻地明白高考是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恢复高考是给那个时代的青年人以希望,它恢复了社会公平,打破了出身论,使大家平等地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恢复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教育等传统价值观。也让青年人真切地看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普通人可以通过高考获得好工作的机会,能够让自己的人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这也是他们穷其一生努力的方向。高考是中国人至今也绕不过去的话题,如果没有高考,那么我国社会阶级的流动也不能成功实现,现如今,高考仍然是很多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重要手段。正是因为高考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高考的引领下,中国社会才不断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我们祖国的发展才能积累重要的智力支撑,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高考已经走过四十多年,超过两亿中国人参加高考。这个庞大的数字后面是一段段被改写的人生,更和每一个曾经年轻的理想有关。让我们感恩当下,奋斗现在。也像老一辈人一样深藏功与名,心归于平淡,踏踏实实工作,感受这平凡世界里最大的幸福。
赞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