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逃跑计划”:被名校录取的他们,为何又要离开?
作者:菁北京
来源:菁kids北京(ID:Jing-kids)
留学申请季落下帷幕后的暑假,有人拿到了满意的offer,旅游、实习、聚会;也有的人折戟梦校,在「得过且过」和「明年再战」的现实与理想之间摇摆不决。
当然也有人“两个都要”,准备一边入学读书,一边重新申请。
菁kids和三个经历过“海外大一转专业”的国际生聊了聊。他们有的遇到了梦校改政策,不接受重申,有的拿到了offer却还在担心自己是否选错了路,有的则去了不喜欢的专业。
选择“再来一次”意味着怎样的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这样的决定到底对不对?——他们在别人艳羡的学校中,纠结思考,随时准备离开。
01
为什么要“折腾”?
“大一转专业”那一年,朱朱认为是学习生涯最辛苦的一段时间,比高三要累得多。
她是在南京外国语学校读的高中,这是一所公立学校,但如果有学生想申请国外的大学,学校是允许他们从高二开始不到校上课的,只需参加考试即可。
“在我们这里,大家普遍认为南京没有好的国际部和国际学校,多数人也认为成绩好的孩子会去选择体制内高中。”
她希望进入牛剑那样的顶尖学府,本硕博一路向上读,走学术研究之路。自然科学是她的申请方向,于是她在家自学了两年国际课程,有时也会找机构老师补习生物课。“我不是很喜欢自己建造模型,更喜欢通过观察去探索,总结世界的规律,所以我选择了生化而不是物理。”
2021年申请季开始时,她已经拿到了英国化学奥赛UKCHO、加拿大化学竞赛CCC、加拿大化学奥赛CCO的金奖和英国物理奥赛BPHO的银奖。隔年考试季中,也拿到了5A*的好成绩。
热闹的考试季
图:受访人供图
为了冲击牛剑,朱朱还额外为笔试和面试做了很多准备。但真到面试时,她还是非常紧张,甚至被老师问得说不出话来。
不出意料地,她收到了梦校的拒信。
她不想去读“还不错”的香港大学,想和夏令营时认识的朋友一样gap一年重新申请,证明自己的能力,但这一想法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第一年申请都这么不顺利,第二年可能会更不顺利,你这样是在浪费时间!”
朱朱和父母在这个话题上有过许多次争执,她分析自己的条件和优势,父母则分析这样做的风险和最坏结果,双方各执己见,每次都是“无效沟通”,吵来吵去,最后尴尬收场。
最后,朱朱退了一步:她先去读大学,在学校里重新申请。父母不是很支持这个做法,但也没反对她去签中介,“也算是同意了吧,就随我折腾了。”
有一些瞬间,朱朱也想过“要不就在港大安心读书”,但入学后的学习和生活让她有了强烈的落差感。
她参加过牛剑的夏令营,了解过他们的授课方式,那些埋头苦学的日子里,她在想象中描摹过无数次未来的生活——在风景如画的校园里,和固定的同学上着小班课,课上课下能直接和教授一对一交流,可以进实验室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我想要那样过大学四年”的念头占了上风,朱朱不再犹豫,越发认真地准备着重申,从早忙到晚地学,比高三时更努力。
朱朱拍摄的港大
图:受访人供图
相比朱朱选择重申的理想因素,陆正梁的考虑则更具现实色彩——没有念念不忘的梦校,没有非此不可的学术方向,也不是不喜欢就读的大学,而是“满配的成绩没有派上用场,总觉得不太甘心”。
从小就读于浙江的公立学校,16岁时陆正梁突然想出国留学。不知道哪所国际化学校能进,就由爸爸带着去上海把体制外的学校都考了一遍,在高二下学期,一个人去了上海的寄宿国际学校读书,大半个月才回一次家。
课程体系突然改变,学校氛围、学习方式也与之前大不相同,为了集中精力,他把手机游戏都卸载了,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
这样的专注也带来了回报,他拿到了好几个竞赛的金奖和银奖,标化成绩拿到了5A*,PTE英语成绩也考出来了,但是申请的牛津、UCL、帝国理工大学,收到的都是拒信,只拿到了曼彻斯特大学电子电气专业的offer,而当时曼大对成绩的要求只有3A。
陆正梁分析过失败的原因,有的Top学校和王牌专业申请人太多,落选也不奇怪,而有的并没那么难。“大概是运气的问题,像UCL(伦敦大学学院)那年就拒绝了我们成绩4A*的同学,反倒给1A*、2A的发了offer,就比较玄学。”
不是因为不够努力、成绩瘸腿而没申上好学校,陆正梁有些不甘心,也不想认这个结果。转轨后的两年半时间,他努力学习的目标就是申请到“好学校”,也放弃了一些东西,比如打游戏的爱好,甚至专业倾向。
在“文科还是理科”的选择上,因为体制内打下了扎实的理工科基础,凭借这个优势应该能取得更好的成绩,陆正梁就选择了理工科。
但期许落空了,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想再试一次,和家人开会讨论了许久,最后做出了重申的决定。
日常学习时的景象
图:受访人供图
上海姑娘洁宝与上面两个主人公有着些许“缘分”:她的梦校是朱朱现在就读的港大,而她曾经和陆正梁同是就读于曼彻斯特大学的校友。
洁宝就读于上海的一所国际学校,高中的梦校是香港大学,自己和父母都很喜欢它,但第一年申请时就被拒绝了,“我觉得是因为IB大考的预估分比较低”,洁宝如此分析道,她的预估分是40,后来实考出分是41。
因为未来没有留英的打算,也觉得本科学历背景比硕士更重要,与其申请好学校的研究生,不如拿着已有成绩再试一次港大。洁宝很快就下定决心边上大学边申请,父母也没反对——已经有保底的学校,有书读就行。
重申这半年,洁宝并没有太操心,和第一年一样基本都是交给中介代办,自己平时上上课,有时间就去寻觅美食。
平日享受美食是洁宝一大爱好
图:受访人提供
申请很顺利,洁宝拿到了港大和南洋理工大学的offer。
但此时,她又犹豫了。
她花了很长时间来思考到底退不退学、到底去哪所学校:最好的朋友和她一样在曼大,两人经常一起玩,重申的事她都不敢和朋友说,怕朋友接受不了。来英国的机票、学费、住宿,已经花了不少钱了,这样大费周章、回到原点真的值得吗?
至于offer选择,洁宝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个“offer二选一”的笔记,尽管南洋理工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梦校光环还是让她倾向于另一边。“不过,我每一刻都在纠结,我不留英国、不去新加坡是对的吗?去香港是正确的选择吗?我现在只能让自己很忙,才能不沉浸在胡思乱想之中。”
不过最终,她还是选择退学。
做决定之后,朱朱在社交平台上更新了状态
图:受访人提供
没有人左右她的行动,但也没人能帮她做决定,她必须自己选择,以及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租房要从两室一厅的网红公寓换成鸽子笼大小的房间,考试不再那么“轻松”就能拿高分。好在港大能转专业,可以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
“做出选择了就要去适应它,为了将来考虑,不开心我也能忍。”
02
少有人走的,孤独的路
“在重申这条路上,我几乎是孤军奋战的。“上文提到的“校友”陆正梁如此概括道。
因为大学课程比想象中难得多,刚来英国人生地不熟时,要同时面对适应环境、跟上课业进度、写PS、准备面试笔试等许多事,身边也没有可以交流进度的朋友,“很多事都靠你自己。那边晚上通常都很安静,你难免会有种孤独感,得学会忍受孤独、学会独处。”
在英国租住的公寓
图:受访者提供
刚到英国时,因为很孤单,陆正梁每天窝在租的公寓里做饭,一年下来从零基础厨房小白成了厨艺大师,也是一种意外收获了。
人家都说“出国就像新东方:你以为是精进英语,其实是精进厨艺“
陆正梁在英国期间自己做的饭
图:受访者提供
在香港时,一个人准备重申的朱朱也面临过情绪问题。入学后的3个月,朱朱都在忙着学业和申请的事,从早到晚地学,几乎没有心思想别的事,只有周末会跟着一个爬山团去爬山,把香港的山几乎爬了个遍。
心情低落、状态不好的时候,她会步行十几分钟去海边,沿着海边走几圈,看看海景,听听路人的即兴演奏,有种难以剥离的孤独感。同学只有上课时会在同一个教室;室友是大三的,香港本地人,几乎不待在宿舍。而时常可以互相鼓励,交流重申进度的“战友”,也远在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城市。
在香港的海边散步
图:受访者提供
2022年12月7号,面试完剑桥之后,朱朱投入了期末考试之中。考试结束后彻底闲下来了,只能等着面试结果,她开始有一种空虚和无力感,“意识到自己什么事都做不了,同时忙着两件事,学没学好,港大的成绩不理想,申请也是个未知数,眼前的路要怎么走,好像不知道了。”
面试完之后朱朱发在朋友圈里的歌
图:受访者提供
她很喜欢音乐,香港又满地是大咖歌手。期末考一结束,她一连去听了三场陈奕迅的演唱会。但这之后不久,她的情绪却突然爆发,崩溃到不得不每周与心理医生约谈。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不短的时间,直到遇到另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手开演唱会,注意力转移到了抢票上,才终于把自己从“我好像什么事都做不好,未来能干什么”的负面情绪中拉扯出来。
03
选择与代价
1月10号,与朱朱一起重申的朋友收到了牛津的offer,但她还没等到结果,没有拒信也没有offer。
她却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至少有人替我完成了愿望,证明了我们没有走错路。”
她说自己的选择经常被人质疑、指责,网上有人说他们是在“作死”——明明已经去了不错的学校,为什么要“装出”一副不满意的样子,好像在炫耀自己多厉害一样。她没有和这些人争辩过,但心里一直很难受:“我为自己做的选择负责了,也很累很辛苦,这些人凭什么来指责我?”
两周后,朱朱终于等到了剑桥的录取通知书,付出的辛苦有了回报,纷纷扰扰的事也都尘埃落定,她才敢打开用了很久的小红书发了第一条笔记,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一些建议。
朱朱在社交平台分享的重申经历 RED @星雨夜阑
在此之前,朱朱不愿公开讲自己在走这条路,“没收到offer之前哪好意思发这发那,会感觉自己很没用”。高三结束的暑假,别的同学在各处旅游、准备出国时,朱朱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像以前一样和朋友约着出去玩了,几乎断绝社交,封闭了自己。
这一年,她心理负担一直很重,情绪不稳定,精神状态也不好,有时还要依靠心理医生和药物的介入。用现在流行的话概括,是从明显的E人变成了I人。
庆幸的是这一年没有白费,朱朱拿到了不错的结果。有同样困惑的学弟学妹来向她请教,她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对方分析利弊支支招,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帮到他们。
申请时看重学校的陆正梁,也顺利拿到了帝国理工大学的offer,尽管要从电子电气专业换到地球物理专业,因为会有野外实地考察,他戏称自己是在IC(帝国理工)“挖矿”。
实地考察课 图:受访者提供
尽管这不是他喜欢的专业,未来就业也100%不会从事相关方向,但他并没有什么不满,因为目标很明确,就是申到好学校。“专业我不太在乎,任何理工科我都可以学。”
至于未来的就业前景,他表示“大概率会继续硕士深造,有可能再转专业”,但也不排除其他可能性。
回想第一次申请,陆正梁比较后悔的是,没有认真思考自己的需求和意愿,而是很随意地让申导老师帮自己选。“我在关键节点,把方向盘交给了别人。”到英国后,他才发现自己更喜欢热闹的地方,比起家人长住的伦敦,曼城则显得过于冷清了,而且两地距离也有点远,来往并不方便。
这也是他在小红书上分享个人经历和给他人提建议时最强调的一点,“想清楚你要的是什么。”
他把自己重申一路上遇到过的困惑和思考,总结成了多条视频,对学弟学妹们最关心的“学校不理想,要不要重申”的问题,他的建议是——如果成绩很好,但运气不好没申到好学校,可以再来一次;但本身就没考好的,因为第二次申请相比应届生本就不占优势,会比较悬。
该不该重申,成功概率大不大,因人而异,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最重要的是,如果做出了选择,就为自己的选择坚持到底,才会少些后悔与遗憾。
本文授权转载自菁kids北京(ID:Jing-kids),北京国际教育和社区资讯首选中文平台,带你了解京城国际学校,探讨择校、留学、中产家庭生活方式。
-End-
更多留学教育资讯点击关注FindingSchool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