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榜一大哥
来源:历史的荷尔蒙(ID:ermeng20180705)
1
唐贞观年间,已去世三百多年的王羲之红得发紫。
这跟唐太宗李世民的偏爱无不相关,李世民搜集到王羲之上千份真迹。
可谓真正的榜一大哥。
王羲之死后,《兰亭序》代代相传,据说到了七世孙智永和尚手中。
智永和尚圆寂后,将《兰亭序》传给了大弟子辩才和尚。
李世民听闻风声,派监察御史萧翼前去征集。
萧翼假装路人,与辩才和尚谈经论道,最后骗取了《兰亭序》。
获得宝贝后,李世民“夜半把烛起学兰亭”,还派褚遂良、冯承素、虞世南等书法家临摹,并将临摹本赏赐给朝廷有功的大臣。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兰亭序》,就是当时的临摹本。
那么,王羲之的字到底好在哪里?
唐朝名相房玄龄在《晋书·王羲之传》这样形容:“(右军)犹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如惊龙。”
意思是说,王羲之的隶书是古今第一,笔势飘逸如天上的浮云,矫健如同天上惊动的游龙。
李世民说,要看就看这样的书法。
这让唐朝众多书法名家欲哭无泪。
2
王羲之属于书法的集大成者,他不仅隶书很好,草书、行书、楷书样样都好,还博采众长地将各类书体精华融为一体,自成一家。
有人说,历代书法家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颜真卿用笔粗放,精巧不足;”
“柳公权笔风瘦剔,体势不丰;”
“苏轼书法不够伸展;”
“黄庭坚书法缺乏含蓄;”
“米芾的字过于炫技;”
“赵孟頫的字略显单调”。
唯独王羲之的书法,几乎挑不出缺点,堪称“完美”。可称为书法界的“YYDS”(永远的神)。
王羲之走走上神坛,这也要感谢魏晋那个时代,当时正处于楷书、草书、行书三大今体书法成型期。
王羲之是书法成熟期独有的结晶。
在祖师爷钟繇的基础上,是他完成了书法从古体到今体的蜕变,还结合了楷书的实用和草书的艺术。
总之,历史选择了王羲之。
3
王羲之生来就拥有书法家成材最好的背景。
公元303年,王羲之出生在“王与马共天下”的西晋第一大家族,琅琊王氏。
他的父亲王旷是一个地级市的市长,同时也是一名书法家。
他的伯父王导是辅佐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第一权臣。
可见,在拼爹的年代,他拥有最好的爹和叔伯。
不仅如此,他的姨母也很给力,那就是书法家卫夫人。
七岁时,王羲之跟随卫夫人卫烁学习书法。
要知道卫烁是书法家钟繇的徒弟,而钟繇是楷书的开创者——他将汉代扁圆的隶书变成方形,使得古体隶书向今体楷书演化。
出生在书法世家,本可以拼爹,但王羲之偏偏还很勤奋刻苦。
据说他儿时痴迷书法,经常在门前的池子里洗笔,渐渐池水都变成了黑色的墨汁。
王羲之对书法很有悟性。
据说十二岁时他就在父亲枕下偷看《笔论》。
这本书的作者蔡邕是东汉著名的书法家,蔡第一次提出书法是表达情怀意境的艺术——书写时,写者的喜怒哀乐都流露于书法,豪迈、内敛都可以写在魔镜般的书体之中。
“人如其字”,书法代表着一个人的风骨,反映了书写者的心境。
人们形容王羲之的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而这也是王羲之的精神写照。
4
公元323年,王羲之21岁,到了该成家的年龄。
当时太尉郗鉴想跟王氏家族结亲,派人王府选婿。
王氏的青年男子们都穿戴正经,形态拘谨,只有王羲之身着便衣,“坦腹东床”,一边啃着春饼,一边用手指在桌上自顾自地比划写字.
郗鉴听闻,笑着说,"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女婿啊!"王羲之就这么捡了一个太尉千金当老婆。
这就是成语“东床快婿”的由来。
所以说,人这一生,欲速则不达。
只要你种下一片草场,马儿自然会争先恐后地跑过来。
年轻时的王羲之,玩的就是那个味儿。
虽然如此有个性,但王羲之为官的时候,也是尽忠职守,体恤民情的。
在临川任太守期间,26岁的王羲之看到一个卖六角扇的老妇,贫穷潦倒,生活难以为继,就在她的扇面上题字,老妇的扇子立马以百文的价格被疯抢。
晚年即将离任时,王羲之得知管辖五州的将领殷浩即将北伐,可能挑起与桓温的内斗。他写信给殷浩,竭力劝阻。
公元355年,王羲之辞官归隐,仍是一个自然平和的老头。他喜欢大白鹅,谁家有鹅就跑去看。
山阴有一道士想得到王羲之的书法,又不敢贸然提要求,就养了一群美鹅。
王羲之果然闻讯而来,道士请老王为他抄写一部《黄庭经》,王羲之二话没说就抄起来,然后抱着鹅美滋滋地回家了。
如今,这幅字帖的宋拓本还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李白曾写诗,“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现代书评家王进玉曾感叹,王羲之的字是“人艺和谐统一的典范。”
5
王羲之最YYDS的作品,还要追溯到历史上有名的PARTY——兰亭雅集。
公元353年三月三日,是民间传统节日,人们来到户外洗掉一年的晦气,迎接春暖花开。
王羲之和一帮名士在浙江绍兴兰亭集会.
参会者群星闪耀,有大学教授孙绰、文学家许询、谢安(后来的宰相)等一批名士,还有王羲之最小的儿子王献之。
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这个地方“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大家在一条小溪边,将酒盏放在水中,酒盏漂到谁的面前,谁就吟诗一首,不能吟诗就喝酒一杯,这就是“曲水流觞”。
酒至微醺,众人拥簇王羲之为此次诗集作序。
此时王羲之已是一位51岁的老者,他微醉中挥毫,写就《兰亭序》。
《兰亭序》字体飘逸如游龙惊凤,无论整体还是单个字,都美不胜收,惊为天人。
就连王羲之第二天酒醒后,也被自己的作品吓了一跳。
原作有多处涂改,王羲之想再写一遍,却不能达到原版的绝美。
后世无数人都仰慕王羲之的书法,可惜《兰亭序》真迹再也没有人看到,有人说李世民已将《兰亭序》陪葬昭陵。
后来又有传言,说昭陵中的《兰亭序》已被五代十国时期的盗墓贼温韬所窃。
6
后世讨论李世民追捧王羲之,是另有原因的。
有人认为,贞观年间的唐朝政治安定,经济日益繁盛。为了避免文艺走向浮华和虚伪,李世民提出文艺必须“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浮放”。
他写了一篇文章《王羲之传论》,大力推崇王羲之,就是要以其书法为标杆,指导文艺走向,达到纠偏改良、折衷南北、倡导雅正书风的目的。
王羲之字“少逸”,意思就是不贪图安逸,须艰苦磨练。
而王羲之的字筋骨俊朗、不失秀美挚诚,被称为魏晋“骨鲠”,是盛世精神的写照。
这位古今第一书法家,一直信奉道教,晚年归隐后常和道友一起纵游山水、采集仙药,因服用药石,身体日渐恶化。
59岁那年,王羲之与世长辞。
他的《兰亭序》,成了古今书法界不可逾越的高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