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全球资管论坛收官日,业内探索养老、大模型与财富管理新方向
10月12-13日,第一财经、中国银行联合主办“2023上海全球资产管理论坛”,主题为“深化开放 服务实体新动能”,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顺利闭幕。
论坛第二日,来自国内各大资管机构的专业人士共话中国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新挑战与新路径,聚焦多个热点话题:变局中的财富管理挑战与机遇、助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公募REITs提速构建新发展格局、股权投资如何投资未来、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发展、大模型的财富管理探索、更有效的慈善资产管理与更创新的公益金融等。
财富管理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投资理财意识不断觉醒,财富管理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资管新规正式落地第二年,“去刚兑”大势所趋,行业自身转型也迫在眉睫。
今年以来,股债波动导致市场赚钱效应不佳,同时,利率不断下行影响投资者财富增长的速度。面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和市场走势,站在当前时点的财富管理机构,正经历着转型“阵痛”。京华世家家族办公室董事长聂俊峰称,各种“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的冲击,叠加资管新规要求“打破刚兑、拥抱净值”的硬要求,绝大多数资产管理机构和财富管理投资人还未来得及适应转变。
来自信托、理财、证券等领域的与会嘉宾普遍认为,经历转型“阵痛”的当下,要积极适应新局势,提升转变速度。中银理财董事长刘东海在圆桌讨论中指出,遇到当前动能转换、经济转型、爬坡过坎的阶段,资管市场要回答好高质量转型这张答卷。“作为财富管理机构,要练好紧盯政策、把握趋势的内功,提前布局,发挥投研能力、大类资产配置的统筹能力,管控好净值化转型带来的风险。”他强调。
尽管面临着动荡市场局势,出席嘉宾认为要理性看待当前的净值波动。兴银理财总裁汪圣明称,市场有波动、下跌、缩水是正常的,目前我们所处的市场可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较以往更为成熟的市场,大家应对资产及财富管理的回报有相对合理的预期。
与我国财富管理行业挑战并行的,是庞大市场背后潜藏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机会。《中国资产管理市场报告2022—2023》称,2022年全球主要资产全数下跌,“股债双杀”造成了全球资管市场大规模回落,从2021年的112万亿美元,下降至98万亿美元,降幅达到13%。相比之下,中国资管市场总规模仍然保持稳定,实现增长0.1万亿元,达到133.8万亿元,又一次创下历史新高。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资管市场的规模有望突破240万亿元。
不可否认,我国财富管理市场仍拥有巨大潜力,但与此同时,大资管时代的来临,对资管机构服务客户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嘉实财富总经理陶荣辉在发言中称,大资管时代下,提升客户的获得感应成为财富管理公司和客户的交互核心。机构应立足服务客户的定位,形成商品和服务的闭环,做好规划、做好资产负债的匹配,管理好现金流。
海通证券总经理李军
资管产业链各个环节应通力协作,共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是与会嘉宾形成的共识。“作为高度市场化运作的资管行业,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上各个上下游、各个环节的通力合作与共同努力。百万亿级的资管规模,也孕育着足够大的市场空间,让产业链上每个参与者都获益。”海通证券总经理李军在主旨演讲中表示。
谈及下一步将开展的行业机构性合作,与会嘉宾立足自身机构提出期待。“无论是银行理财子,还是私募行业、信托、基金公司,未来的合作是多方面,是丰富的财富管理生态。”永安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志明称。陶荣辉称,希望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未来能够出台跨境以及离岸的财富管理需求。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兵表示,希望资管机构加强协作,相互赋能,共同为客户提供全球或者一体化的综合解决方案。
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和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落地,养老金融成为各家金融机构布局“抢滩”的必争之地。如何抓住这一庞大市场,打造与之相适应的养老金融能力,助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成为业内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
如何将理财产品与养老金的保值增值诉求相结合,青银理财代董事长兼总裁王茜称,首先,在方法论上,养老产品的配置应以战略配置为主、战术配置为辅;其次,养老产品的管理和考核角度,要从长期收益和绝对收益两个角度来落实;最后,要对标养老理财主打的大类资产配置进行团队架构分工。
针对合理配置大类资产,长江养老公司总经理助理、首席投资官邱宏斌认为,机构需要拥有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风险识别能力;二是绝对收益的获取能力;三是多资产配置下,风险预算的调整能力。这三种能力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上贯穿始终。不过,他也提及,当前大类资产配置出现了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可转债配置比例越来越高、非标资产投资不断减少以及衍生品关注度高。
在今年大类资产市场表现低迷的背景下,权益产品占比较高的养老目标基金波动也较为明显。中银基金副执行总裁陈卫星认为,要客观看待养老金产品短期的波动,回望各类养老产品金的设立初衷,是追求养老资金的长期稳健价值,短期的波动属于正常表现。以中国借鉴的众多国家为例,目标日期和目标风险是非常通用的策略。
机构纷纷布局抢滩养老金市场,加速推出养老金产品。不过,个人养老金账户落地后,与居民的实际渠道并未完全打通。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3038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其中只有900多万人完成了资金储存,实际缴费人数仅为参加人数的31.37%;储存总额182亿元,人均储存仅2022元。
解决目前不通不畅的局面,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平海建议,要将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发展导向相结合,抓住三个关键词:统、通、同。具体而言,统是统一产品业务的标准;通是提高业务运营的流畅性;同是为客户创造良好的服务体验。
今年以来,股权投资人并不轻松。整体而言,上半年国内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呈现下滑趋势,募资端、投资端、退出端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目前来看,整个股权投资市场正经历调整,股权投资退出周期变长客观上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难点。”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委员会委员张雷说。他认为,股权投资市场的调整源于政策周期。一方面,政策从宽松到趋紧,从上市、退出等方方面面影响到股权投资;另一方面,针对生物医药、新能源、半导体等产业的政策红利正在退坡,影响到行业内公司发展速度及上市进程。
清科集团管理合伙人符星华将“难点”视为“特点”。他认为应将当前市场特征放在10年乃至于20年的周期中去看。他也提及,去年以来,整个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市场66%的基金规模不足1个亿,50亿的资金屈指可数,两级分化严重;二是LP出资人的变化,从去年开始70%属于国有管理人。两个重大变化使得业内人士普遍觉得“难点”重重。
在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看来,过去很多投资机构投的是短期回报,追求政策性红利带来的短期收益,现在所有人都在被迫或主动投资未来,这首先要有一个投资未来的认知框架,转变的过程并不容易。他认为,在各大私募基金传统市场退出渠道收紧的当下,作为刚成立三年的北交所对与受阻的机构而言或许存在好机会。此外,站在当前时点,王啸还推荐两大机会领域:一是基于大模型的机器人领域面向应用场景的创业方向,二是计算模型能力、算法、数据等在生物技术领域带来的突破方向。
符星华从整个世界局势出发,认为三个投资方向较为明确。一是航天赛道,未来3-4年,每年将以行业级100%以上的速度增长。二是储能赛道,也将在5年内以行业级100%以上速度增长的。三是机器人赛道,尤其是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这两大细分方向。
公募REITs自诞生以来便受到资产管理行业的高度关注,其产品强制分红的资本利得及股息收益,加上一定的抗跌属性,为资管机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
公募REITs市场在监管机构的推进下不断尝试突破新领域,如将消费类基础设施纳入可发行REITs的资产类别,要如何看待这一新趋势?凯德投资(中国)人民币基金和商用中国基金负责人伍佩菡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纳入消费类基础设施,对专业的资产管理人要求变高,这是挑战;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完善为这类新REITs提供坚实基础,有利于引导资金盘活产业,提升低效资产的价值,这是机遇。
招商银行总行资产托管部副总经理彭伟强对消费类REITs的发展前景表示看好。他指出,发展消费类REITs是大势所趋,既符合我国盘活资产的大政方针,也基于我国体量潜力无限的消费类市场。另外,消费类REITs相较于其他类型REITs而言,资产类型更为丰富,想象空间广阔。保险资金也是较早介入公募REITs领域的金融机构,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投融资中心首席专家罗桂连指出,随着整个市场进入低利率时代,原来的投资品可选择范围被压缩,REITs的优势被凸显。
被资管行业各方看好的当下,REITs产品也“如火如荼”地发展。数据显示,在首批公募基础设施REITs成功发行两年后,截至10月13日,已发行或已过审的公募基础设施REITs已经有29只,总市值即将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底层资产类型包括:产业园区9只、高速公路8只、保障房4只、仓储物流3只、清洁能源3只、生态环保设施2只。
针对进一步加强产品吸引力,银河证券FICC业务总部总经理郭济敏建议,把REITs纳入其他权益类工具进行会计核算,以提供多种核算方式供投资者选择,如交易型金融资产、其他权益型资产。这有利于鼓励长期投资者、机构投资者选择这类产品。
2023年初,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应用席卷全球,带动国内互联网行业纷纷卷入“百模”大战,行至当下,这股风也刮进了金融、财富、资管行业。
数字化转型中,财富管理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中银金科副总裁石璞玉称,未来在整个企业人力框架中,数字员工会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他看来,做重复性劳动的员工以及从事基础工种的从业者或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他建议,大家要更聚焦做价值判断、规则制定、人际交往相关的工作,突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在聚宽投资合伙人王恒鹏看来,财富管理行业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大模型的影响。他举例,纵观百亿量化私募,没有任何一家有交易员,都已经被简单的程序化替代了。在接下来的进程中,从事重复性工作的码农、程序代码编写会继续被替代。不过,在华院计算机科学家唐伟看来,人工智能最终会赋能财富管理行业,同时,有关人和人情感交流的工作是不会被AI取代的。
大模型热潮席卷资本市场,如何与之共生共荣成为业内思考的焦点。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科技中心副总经理刘剑认为,未来大模型将催生财富管理行业三个环节的变化。一是精准营销,大模型可以更精准地理解用户需求。二是客服服务,大模型通过迭代学习,让整个服务流程更加顺畅友好。三是投研能力,大模型能利用处理数据、数据挖掘的核心能力成为投研人员的助理。
石璞玉称,大模型为财富管理行业带来的改变是颠覆性和革命性的。对内赋能,如数字员工、企业知识库、代码生成、文档编写等大模型擅长的领域,能为企业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对外赋能,如营销、风控、投顾等诸多环节,能提升客户体验,从而提升行业竞争力。
中关村科金财富、保险事业部总经理夏溧认为,在应用和推广上,更倾向于让大模型先服务企业的内部员工,而非C端用户。在初期的产品顺利运作、应用落地沉淀出一定效果,并符合相关安全合规要求之后,再向C端提供服务。
将大模型落地财富管理应用的基础是保证信息精度与安全合规,石璞玉建议,从政策和标准领域来看,相配套的行业法律法规以及标准框架需要制定出台,加以约束重要风险点,同时,在技术上予以攻坚攻克技术黑箱,把黑匣子打开,这是可以做到的。唐伟认为,在外要有一个与法律法规及审计都有关的监控系统,在内要从技术层面来消除顾虑,以保证系统的透明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