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的步步逼近,让空气中都弥漫着一丝紧张的气息。
尤其是对大一新生来说,面对陌生的大学生活,内心纵然有万千期待,也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焦虑——
“我真的准备好入学了吗,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舍友是否好相处?”
“该买的东西都买齐了吗,生活费会不会不够用?”
小妹一位好朋友上大学时,因为生活费不算宽裕,常常为“这东西到底该不该买”“这门网课需不需要报”烦恼。
而接二连三映入眼帘的“大学生必买清单”、应接不暇的“学生党必备神器”,也总是令她心里犯嘀咕:
“蛮贵的呢,买了会变大冤种吗?”
上周末,我们的《所有人答所有人》栏目跟大家聊了聊——
“你认为在大学中,买什么是最值的?什么样的消费才是高质量的?”
以下是我们的读者朋友在大学里,印象最深的那笔“消费记录”。
2019年上大学。
我是广东佛山人,来到江西景德镇上大学,始终不适应这里的辣菜。只好自己去超市,买了200多块钱的食材。
没想到这200多块的东西,让我煮来吃了一个星期!
然后我发现,这样子既能吃得健康,还能减轻经济负担、帮我攒下钱。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爱上了煮菜,培养了兴趣之余,自己成为了一个吃货——不仅会吃,还懂得做吃的,吃得健康又开心。
不知不觉,这个习惯就持续到了现在。现在我每个月的生活费用,都可以控制在1000元以内。我想,适合自己条件的、健康的消费观,就叫高质量消费吧。我从小就喜欢旅游,在厦门上学时,生活费虽然不是很多,但除了正常开销外,其余的我尽量省下来——能自己泡咖啡就不去店里买,雪糕能买五块的就不买十几块的,衣服只买过季打折款。攒下来的钱,会在节假日被我用去旅游。上大学以来,已经去了好几个城市,所有费用都是自己攒的,没有另外找父母要过。在广东中山混入了当地生活,每天骑着共享电驴到处乱窜……“倒霉”的2020年高考生,高考延期,缩短的暑假。可是到了大学后,我的生活并没有被“偷走”。我的文化课的知识,随时能被我的同学们碾压;可是在一些课本外的生活经历中,我还是可以保存着一份小小的自信。大学时,花1699买了理财的课程,分了12个月还清。当时上大三,知道理财重要了,但是没有钱,也没问家里要。只能实习打工赚点钱,还报名费。到后来,其实也没收获什么,自己没有自制力,控制不住理财,也没有那个心思研究,基本上是打水漂了。淘宝低廉的衣服不要买,洗两次就丢了;买实用的东西,总比买一次性的、摆在那里占位子强。不要没事就看网上的博主测评,只在你有需要的时候再看;不主动种草,也就不需要拔草。女生的化妆品,可以买贵一点的,买了一次三四年都不需要再买,因为用不完,用完铁皮了再买。网上花里胡哨的东西多了,但是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不让自己心累的东西才最重要。第一笔消费,是买了一个小随身听,听了很多盗版的磁带。其实没什么收获,因为只是消遣娱乐。还记得它是因为,当时它让我懵懂地感觉到,似乎大学生活比较自由。这是大二时上摄影课,提前给我妈说了好久,她才给我买的相机。那时候还小,跟家人闹腾了很多次,最后花了我妈大半年的工资,买了这个x700。虽然学到了很多摄影的技术、技巧,但是现在想来,上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已经让家里负重不堪。印象最深的一笔消费,则是买了一套画箱。那叫一个激动,因为我太喜欢那个画箱了,尽管后来也不小心丢了。我到现在最不后悔的,就是大学时候买的书;以及买票去各地同学的家,见识了很多城市。回想起来,最急需的消费,应该就是这些对未来成长有帮助的吧。因为在大学时期,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只能是学习。记得很清楚,开学当天,父亲送我上大学,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父亲返程的时候,我要给他买饭,他偏不要,就要了两个饼(家里并不富裕,父亲舍不得往饼里夹菜或者肉),装在一个小塑料袋里就匆匆走了。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记忆深刻。感受到父爱,也始终有对父亲的亏欠。现在我工作了,有工资了,会经常给父亲买吃的、喝的、用的,也会给父亲一些钱。我一直觉得,适合自己家境的消费,就是最合适的消费。所以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在固定开支的基础上,购买书籍,沉入阅读的海洋,才是真正的“高质量消费”吧。大学是一段最美好的青春回忆,每个人的故事都在里面。去年暑假,因为一条朋友圈,我被不法分子骗取了近一万元。大学世界五彩缤纷,大家一定擦亮眼睛,不要上当受骗。一旦发现被骗,一定要第一时间报警求助!从此我懂得,要把更多的钱用在提升自我上:买书,报兴趣班,学习高中因为繁重学业而想学、却没能学的技能。读书与健身,是最不会亏本的两个买卖,可以从根本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是多少奢侈品都难以超越的。兴趣,则更多的是弥补自己的小遗憾吧,也可以让自己找到一件真正喜爱的事情,丰富大学的业余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走多看多思考,提升眼界。这就是我的收获。大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二的时候报名了专升本的课程,一共4000元,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非常大的一笔支出。跟家里人商量时,妈妈很支持我,凑齐了4000块给我。父母的爱永远都是无条件的。让我觉得很惭愧的是,一直都是伸手拿钱,等我以后工作了有能力了,一定要回报父母。忘不了第一次考试的周末,一共4科,最后整个人累瘫。晚饭都没有吃,就从晚上8点,睡到了第二天早上。我觉得大学就应该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提升的自己技能、知识和见识,丰富自己的经历。但同时,大学也应该是很美好的,在这段时间充分享受,比如利用学生证半价优惠去旅行,参加竞赛活动,提前考取专业资格证书之类的。我就有一个国庆假期抢到了1元的门票,和舍友一起在人山人海中爬山,成功爬到4999级。下山都是抖着、相互搀扶着下山,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好笑。但是很开心,现在周末都会和朋友一起出门四处逛逛,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越是压力大时,越是要学会调节自己。刚开学的时候,有人拉我进了一个新生群。
里面基本都是新生,偶尔有一些学长学姐。
然后有一个“学长”跟我说,武汉特别潮湿,他们有经验的“老生”都会买专门的床垫,睡得会比较舒服。
然后开始了,说把钱给他,可以帮我买,到时候开学找他去取就行。
结局就是,还没开学,我就被骗走了200块钱。
不过也算上了我的“开学第一课”:警惕(假冒的)热心学长学姐。
大一因为调研咖啡馆,第一次去星巴克,30多块钱一杯的拿铁,还要犹豫半天。看着周围悠闲的高级白领,我当时暗暗下决心,以后也要他们那样的生活,随意吃自己想吃的东西,去想去的地方。儿时的梦想实现了大部分,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再不会为经济发愁,星巴克这种糖水加咖啡已经不想喝了。我想对现在上大学的弟弟妹妹们说,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任何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滋养,才是高质量消费;为自己的梦想买单,才是值得的。现在身边,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反而不高,不会追求奢侈的物质享受。这边流行的是买二手物品,少浪费、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而最贵的物品,都是不需要花钱的:比如干净的空气和水,良好的修养,自由的灵魂。因为大学在南方城市,春秋多雨少阳,特别潮湿。再加上我寝室在一楼,潮上加潮。有了烘干机,就不用怕贴身衣物阴干、会长细菌了;一次两三小时,用完直接放柜子里,也不用怕查寝。我觉得,买来的东西能常用,就算“高质量消费”。一件物品买来不用,真的既占地方又浪费钱。切记不要冲动消费,买前先看能不能用得着,需不需要买,有没有平价替代。当然护肤化妆类的慎买平替。别问我怎么知道,都是一些血泪教训。不同的人,对大学里的“高质量消费”,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选择。昵称是@小老鼠爱蜂蜜的朋友,因为寝室没有空调,买了一个小电扇,让自己收获清凉。@xxx在大二时买了一个床帐,从此在寝室中拥有了一个可以安心学习的、安静私密的小天地。@冬会在宿舍给自己买了一个简易收纳拼装柜,收获了整洁、有条理的生活,以及好心情。入了咖啡坑的@Lv7ing,则花了几个月时间集齐全套咖啡装备——@蜡笔小鑫用暑假打工赚的钱,给颈椎不好的爸爸买了一个按摩靠垫。@静~花800元,参加教师资格证培训,收获了毕业后无数个参加教师招聘的机会。800元换这么多次机会,她觉得不要太值:“大学时可以考证的话,多多益善,这是很多工作的敲门砖。”@心上今年专科毕业,大学时花钱补课,最终通过了专升本考试,进入心仪的本科。@詹詹给自己买了一个运动手环,从此爱上了运动;顺便也解锁了零食自由。@皮卡花了600块,给自己买了个英语网课。每天打卡、不亦乐乎,发现自己口语真的提升了很多:还有很多朋友,花钱考驾照、考导游证、上舞蹈课、上游泳课、学一门乐器;第一次买上千块的衣服、买大牌化妆品、给自己换了个发型……
五花八门的“消费清单”,记录着他们在大学里花出的一笔笔钱、一次次选择,与那段时光里青春懵懂、却真诚勇敢的自己。或许真正让人忘不掉的,不是花出去的钱,而是它带给你的物质上、或者精神上的改变。我们也许无法明确定义,什么样的消费才是真正“高质量”。但是对每一个人来说,不随波逐流、遵从自己内心、让自己不后悔的消费,或许就是最值得的吧。关于这个问题,你的回答是什么?欢迎到评论区留言,与我们讨论~感谢参与互动的“所有人”,来和我们一起,阐述自己的观点态度,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下周六,小妹也会在这里等你,期待看到你的分享,让那些深藏于心底的话,在所有人思想的碰撞中迸发更绚烂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