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东南亚的她,拒绝消失

东南亚的她,拒绝消失

文化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肖瑶


八月下旬黎紫书来中国,在广州太古汇商场的一家咖啡馆里,我一眼瞅见了她。时值盛暑,她穿一件轻薄的白衬衫,齐脖短发,内搭一件黑色长裙,整个人削瘦,置身堪称拥挤的嘈杂中。身边偶尔有读者驻足,悄悄观察,但不敢上前“相认”。


太显眼,又太不显眼——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在大陆文坛名气斐然,获得过红楼梦长篇小说奖、世界华文小说奖首奖,享誉全球文坛的马来西亚作家。


坐在黎紫书对面与她洽谈的,是一位刚买下她的新作《流俗地》版权的青年导演,他打算把这部在豆瓣被1.5万余读者打出9.2分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可能会有影后”。


《流俗地》豆瓣评分高达9.2分


整个八月,黎紫书特地带着新书巡游中国。在抵达广州之前,已经先后淌过了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像一位游客、食客,也是一位读者,与其他读者畅谈交流,签名、大笑。她不是带着荣光而来,而是带着故事而来。


在一小时后的新书分享会上,黎紫书自己也难以置信:“光是说出我的名字就能获得掌声,掌声来得这么容易吗?”


对大陆读者而言,“70后”作家黎紫书也许不算熟脸。但作为马来西亚最受关注的作家之一,在就文学圈内而言,她早已名扬海内外华语文坛。


自1995年以短篇小说《把她写进小说里》获马来西亚花踪文学奖出道后,黎紫书连续多届获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获奖最多的作家;2012年,黎紫书的长篇处女作《告别的年代》入围了当年的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除黎紫书以外,其余5位获奖作家都来自中国大陆。


王德威评价黎紫书是“近十年来马华文学最被看好的作者之一”;黎紫书最喜欢的作家之一王安忆则这么评价:“小说与历史宏伟叙事有关,可到了‘流俗地’却降为人世间。”


读者交流活动现场,黎紫书、毛尖(左)与项静(右)/@黎紫书


十年后,黎紫书的第二部长篇《流俗地》先后在马来西亚与中国大陆出版,这是一部以盲女为主角的故事。住在马来小城的盲女银霞,敏锐,聪慧,虽然眼睛看不见,心却能洞察人世间恩怨情仇。“我要让一个不被表相或色相迷惑的人去描述这个五方杂处。”黎紫书说。


书中描绘的市井风俗、人文水土,让许多中国南方读者感到亲切。一些渗入整个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基因里的东西,透过文字,向所有中文读者扩散。


不过,在马来西亚,文学及文学创作者长年位居边缘。《流俗地》两次出版不到三千本,直到现在都没卖完。


有一年,黎紫书在马来西亚书店举办分享会,只来了一名读者,她就对着那唯一的一个听众“深情款款地”讲了两个小时。


来到中国大陆,黎紫书蓦然闯入另一个新世界。“市场”,是她感受最强烈的第一个关键字。市场是赤裸而热闹的喜爱表达,无数读者以各式各样的方式来向她索求签名与合照,站在人群中同她交流人生;出版社的盛情邀请纷至沓来,短短半个八月,她就从北到南淌过了北京、成都、上海等城市。


出版社提出要为黎紫书请一位助理,她惊恐万分:“你们一定要请,请他偷偷跟着我就行了,别让我看见。”她害怕被破坏个人的独立。


“我才不要什么助理!”她冲我眨眨眼,赧然一笑。


过往三十余年,黎紫书寂寂寞寞地写,锋芒毕露地拿奖。她就像一个拥有自由与耐性的旅人,身上没有“女性主义”等标签,也不曾通过热门话题营销自己,但她对自我及对世界的坦诚,一定会触动你内心深处某些关于生命本原的共同回响。



三十五岁,辞职写作

17年前,黎紫书在当时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报纸《星州日报》报做记者。由于热爱中文写作,她干劲十足,写得又快又好,饱受好评与期许。


然而,干了12年记者后,她开始感到怅惘和茫然,“(做记者)消耗太大了,觉得自己的工作只是不断重复 ”。


她想起年少的自己,那个上女校,学中文,在校刊校报上不断投稿,给自己取了N多个笔名的女孩,她的原名叫林宝玲。


“黎紫书”这个名字就是高中时一次偶然想到的,没什么别的含义,只不过觉得这三个字签起名来好看。后来,黎紫书用它得了一个分量较大的文学奖,便想,“今后可不能随便改动了”。


黎紫书在书店和读者、嘉宾交流/@黎紫书


不断写作,拿奖,当记者,看起来互不冲突,但实则非然。35岁那年的一天,黎紫书忽然觉得,自己看不到未来更开阔的可能性。她真正想要的是当一个作家,一个彻底的、纯粹的全职作家。


头天晚上这么想着,第二天一早就辞职了。


辞职信递上去,为避免亲友的责问和劝解,黎紫书关掉手机,换掉号码,跑到朋友住的山上躲了起来,一躲就是大半年。


黎紫书从小如此:好强,“孤僻”,凡事说到做到,做了任何决定,八头牛都拉不回。


她提到自己的大妹。黎紫书家里有姊妹四人,她是老二。老三大妹小时候总是做黎紫书的跟屁虫,追随她,听从她。但青春期的某一天,因为一件关于恋情意见分歧的小事,大妹忽然同黎紫书翻脸,再也不跟她讲话了,竟这样僵持了三十年。


直到《流俗地》写成落笔后的第二天,黎紫书忽然接到母亲电话:大妹病重了。


黎紫书赶到医院,大妹握着黎紫书的手,终于透露为何多年来与她隔阂甚深:“她说我太强了,从小做什么都很强,什么都比她们好。”


黎紫书在一席/@黎紫书


黎紫书的强势,让她隔绝了一部分同年代女性或许会沉溺的情爱困苦,但也恰恰是这份对内心世界的绝对忠诚,让她越发确信自己钟情文字的世界。


然而,在马来西亚,“作家”不可能成为一个人的全职梦想。“在一个中文不受官方承认的国家,一个中文写作者必然是寂寞的。”


黎紫书生活的那个小城市怡保,处于吉隆坡与槟城之间,虽然华人数量过半,总人数却不足三百万,“不足以形成一个市场,(写作者)不可能存名利之心”,黎紫书说。而在整个马来西亚,即便华裔公民已近七百万,“但这其中很多人不受中文教育,即便读得懂中文,也不一定喜欢文学”。


因此,马来西亚华人写作群体,与马来西亚文学一样,历来隐于一个相对边缘的位置。包括记者在内,黎紫书做过小学教师、洗碗工人、鞋店销售等工作,皆因不相信写作可以作为全职。


事实上,华人移民马来半岛的历史早在十八世纪或更早就已开始,而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脱离英国殖民地身份以来,时至今日,马来西亚是除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以外,唯一保有从小学到大学完整中文教育体系的地区。在此地,华人群体对文化、经济、政治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电影《一时一时的》剧照


早年,黎紫书曾发表过一些关于马华及马共历史的短篇,并屡获各大文学奖,但后来她坦言道,这些题材都是为迎合文学奖评审而写,家国、族群从不是她真正关注的课题,“不再参加文学奖后,写的才是她自己真正想写的作品”。


文学对地缘起到的是延展而非禁锢的作用,心灵共振的东西扩散出去,可以从马来西亚出发,抵达世界。


回想起早年那些“不太满意”的作品,黎紫书奢侈地忿然道:“早年的作品都不太满意,想把它们都毁灭掉”。


“几乎是所有马来西亚华人,只有离开故土才有可能有所成就”。



流俗地的人

第一次读到黎紫书笔下描绘的马来西亚,广西读者阿靖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潮湿、绵密,边缘而不自哀,渺小但生命力旺盛。


某种同属于南方的记忆攫住了阿靖,广西与马来西亚都在文学上长久属于边缘,都充满着雨林般潮湿的记忆,阿靖对黎紫书笔下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亲切感。


在黎紫书自己眼里,第二部长篇小说《流俗地》是她写给家乡怡保的一封“情书”。


在谈论“家乡”这个名词之前,我们可以先将目光投掷到另一个更具体的概念上:马来华人。


马来西亚怡保极乐堂/图虫·创意


马来西亚与笼统的“东南亚”想象不一样,在“南洋”这一由不同族群与岛屿组成的地理空间里,偷渡、殖民等历史遗迹渗透进零碎的土地,偷渡客、菲佣、新移民……皆成为文艺创作的天然素材。


世人对这片土地的印象,也长期集中于阴鸷的蕉风椰雨、密林虫豸当中,文学艺术似乎也被塑造得阴郁、暴烈和黑暗。


马来西亚的华人,更有着另一层难以被外界感知的特殊性。很多马华祖辈是从中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和广东两地)迁过来的侨民,在黎紫书的上一代,马华还保留着相当深厚的南方人文传统和民情风俗,而她的家乡怡保,更是多年来深受香港娱乐事业如港剧、流行曲的影响,精神和情感上都与中国岭南地区比较亲近。


黎紫书从小没有停止过对“马来西亚华人”这一身份的观察与思索。小时候的她不明白,自己父母明明都是马来人,为何在电视上看“汤姆斯杯”羽毛球赛的时候,他们会很希望中国队赢?


“(我的)上一代常常会把自己当成中国人,有很重的祖国情结。包括马华作家,在很长一段时间有会书写很浓重的中国元素。”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黎紫书坚信,“华人”指代所有“离开中国的华人”,是那些失去国籍但保留民族的概念。


黎紫书在广州方所


后来开始写作,她知道不少马来作家留在了中国台湾,在那边找到了认可和归属感,于是再也不想回到故土。“(他们)在精神上总觉得自己是流亡者,在文化上有一种撕裂感。”


黎紫书不要这样,她要做一个完整、独立的马来西亚作家,不愿沉重地着眼于那些关于归属、漂泊和乡愁的话题。


自己是个土生土长的马华人,大半生的生活经历全在那半岛上,书写马华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无关乎什么坚守、使命和情操,只不过是经历怎样的生活,就写怎样的文字。


因此,读者总是能感受到,地域特色、文化基因,这些是作为一种背景板铺在黎紫书的故事底下,是作为土壤而非植被存在的。她在这上面铸造一个新世界,让人物呢喃低语或狂欢劲舞。


黎紫书在广州方所


黎紫书曾说,“没有一个华人在现实里面认认真真、纯粹地说华语(普通话),总会掺杂很多别的语言”,比如英文、粤语,“找到自己的词汇”,成为包括她在内的一批华语作家的某种内在使命感。


在十年前的一次采访里,黎紫书用相对显得更用力、更理想主义的言辞说:“中文对我们很重要,那是华人在马来西亚最后的堡垒。”



没有“主义”,只有“女性”

《流俗地》里,黎紫书描写一位独自带三娃的单身妈妈,在某一天忽然听闻失踪多年的丈夫的消息:“身体像装满液体的气球骤然裂开,里头的浆汁汨汨倾出,濡湿了被她压在身体下的许多衣物,一直渗入床垫里。”


她描写主角盲女想求学读书而不得后的苦闷:“忽然心头一紧,象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攥住了咽喉;胸臆间一口翳气吞吐不得,便难过得吃不下去,只有任那冰棒不住淌泪,一串一串滚落到手里。”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些细腻而具体的女性心理描写,结合主人公作为女性本体的个人意识书写,黎紫书,怎么不算一位女性主义作家呢?


但她对这一标签持以质疑甚至是抵触。“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将来要成为一个怎样的‘女人’,我只想过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黎紫书告诉我:“我会很坚定地说:我不是女性主义者。”


黎紫书/@黎紫书


实际上,当她开始提笔写女性的时候,“女性主义”之类的概念尚未成熟,一个女作家不可自抑地描绘出一个个糅合她生命所历的女性形象,这是一种本能,一种文学的及身份的本能。


黎紫书今年五十二岁,她没有当过母亲,但她做了半辈子的女儿、姐姐与妹妹。


她出生成长于一个几乎全女性的家庭:家里父亲常年缺席,家里四个姐妹,母亲的姐妹众多,各种阿姨来来往往。黎紫书中学念女校,也没有特别亲密的朋友,总是独来独往,性格像男孩。


开始写作后,“感觉自己与男性作家没有差别,可以很自由地写作,包括用男性视角写小说,或者在小说里写男性(或女性)的情欲,我一点都不觉得尴尬。”


自然,母辈的人生成为她的写作养料,也塑造着她对女性身份的意识和认知。


黎紫书的母亲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家里有十多个兄弟姐妹,没怎么读过书,成年后外出打工,在工地上认识了黎紫书的父亲,一个从吉隆坡过来的建材供应商,“城市里的花花公子”,他当时其实已在吉隆坡有了家,但那个年代,三妻四妾在马来西亚还合法,于是,黎紫书的母亲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了他。


后来,黎紫书的父亲把她母亲安置在怡保。由于只会说广西话和粤语,不会当地国语(马来语),黎紫书母亲多少感到自卑,“于是躲在家里,生了四个女儿,一辈子被捆绑在这座城市”。


电影《海墘新路》剧照


黎紫书小时候,家里总有父亲的催债者上门,用马来语叫门。母亲听不懂,不知如何应对,只好抱着四个女儿躲起来,叫她们不作声,假装家里没有人。


对这样一个女性而言,生活随时随地提出难题。在黎紫书记忆里,母亲为了补贴家用常帮别人看孩子,一拨又一拨小孩不断往家里领,她于是不得不起早贪黑照料他们。


看见油灯下母亲枯槁憔悴的脸,黎紫书感到惊恐又悲痛,“决心以后不要成为母亲,不要带孩子”。后来她迷恋上写作,“这是一项需要高度精神集中的工作”,因此更顺理成章地将孩子排除了自己的人生选项,也因此主动终结了一段婚姻。现在,她的生活只有写作,书,和猫。


“从小到大,我一直把母亲当做我生命中的一个反面教材,并定下人生目标,要成为一个跟母亲相反的人。”黎紫书早早下了决心:千万不能像母亲那样迷恋一个男人,要知道在爱情变坏的时候及时放手,遇到了问题我要勇敢,也要让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过,正如她在书中刻画的人情世故,也如她对“女性主义”标签的警觉,生活往往多面复杂而非大喜大悲。譬如,她仍与前夫保持着和洽的朋友关系,前夫常常帮黎紫书照料母亲,就像《流俗地》里出走多年的大辉,一个离家多年不闻不问的人,“他不仅仅是‘渣男’这么扁平的”。


黎紫书《告别的年代》/@黎紫书


或许,正如王德威评价黎紫书的那样,“以一个女性马华作者的立场来处理她的故事与历史”。


马华小说创作多年来以男作家挂帅,从这方面,黎紫书的坚持创作显得难能可贵,但王德威也表示,“我不认为黎是普通定义的女性主义者。虽然她对父系权威的挞伐,对两性不平等关系的讽刺,对女性成长经验的同情用力极深,但她对男性世界毋宁同样充满好奇,甚至同情。毕竟在那个世界里, 她的父兄辈所经历的虚荣与羞辱、 奋斗与溃败早已成为华族共通的创伤记忆。”



为了感情的诚实

在黎紫书老家,还没有网约车年代的时候,打车需要call约车中心,黎紫书常常听到接线台那边一副清脆的女声,却从未见过那声音的主人。于是开始对她有了想象,于是有了《流俗地》里的女主角银霞。


“写小说最好玩的地方是,你有机会去过不属于你的人生,但有一个前提:你必须真的要进入到你自己书写的、你创作出来的世界。”黎紫书写作践行生活的忠实主义者,这一点或许与不少作家相似,《流俗地》里没有现实中的原型,但人物深处的精神原型,几乎都来自现实。


比如扮演银霞救赎者的老师周由光,“由光”即“有光”,他是这位苦命盲女人生的一束光。


黎紫书人生中有一位至关重要的老师,姓李,是她在念中学女校时的华文课老师。黎紫书用“平庸”和“安稳”来形容李老师,就是那种“安安稳稳当一辈子老师就很满足的人”。但恰恰是这样一个老师,是黎紫书人生中第一个发现她有写作欲望的人。


他会督促黎紫书交作文,会给她无论什么题材和体裁的作文打高分,三十五分满分,他给三十三。但老师从不对黎紫书提出写作方面的要求,也不会在班上提出表扬。他只是沉默地鼓励,期待和欣赏。


多年后,黎紫书正式走上了写作这条路,她辗转找到早已退休的老师的住处,从此后,两人保持书信和拜访往来,长达数十年。有一年父亲节,老师全家一直等到黎紫书晚上到家后才开饭,邀请她一起过节。


不过,与儿时一样,老师依然不会当面讨论黎紫书的写作和内容,两人聊的无非还是一些琐碎的旧事,写作这件事似乎没有在他们二人之间存在过一样。


直到2021年一次,黎紫书在疫情缓和后上门探望老师。再过去,老师都会在第一时间从门上窗口探出头来,热烈地欢迎黎紫书,但那次,探出头的只有师母。师母冲屋子里的老师说:“宝玲来了。”


旋即,一个衰老的声音却从里面悠悠传来:“宝玲是谁?”老师忘掉了黎紫书。


“从那天起,我就彻底失去老师了。”一年后,老师去世,相比起浓烈的悲伤,黎紫书感受到的是一股更甚的平静。


这股平静被她化用到了《流俗地》里细辉对银霞的感情,那样一种难以言说的,羼杂着遗憾的释怀,不是任何鲜明的情感形容词可以概括的。


黎紫书/@黎紫书


李老师教给黎紫书的不仅是自由,还有诚实。对自己的心灵诚实,对自己的感情和欲望诚实。唯有当她真正体会到这些东西,唯有确保每一份感情生动且可信赖,写作才可能继续下去。


《流俗地》里,为了描写银霞第一次展露出象棋天赋那一段,黎紫书放下笔,专门花两个礼拜去钻研象棋;后来描写银霞遭受性侵,黎紫书在家模拟男人的动作和欲望,要如何站起来,如何俯下身去,“一个女性幻想遭受性侵的感受是很痛苦、很残忍的”,因此,她常常被自己的写作拽住,半天走不出来。


每天十一点半,早上八点之前起床,白天写四个小时,一千多字,(不超过1300字),然后停笔,设法让自己从小说里出来,散步、练瑜伽、逗猫。


她依然像个初涉写作者一样,谈及小说给自己带来的惊喜和震动,那就是“有机会去过一种不属于自己的人生”。只不过,一切的前提是:“你必须真的要进入到你自己书写的、你创作出来的世界。”


对自己诚实,对生活、生命与心灵诚实,是一切的开端,亦可作为目的。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





编辑 | 向由

排版 | 菲菲



点击图片 即刻订阅


更多资讯


年轻态演讲节目

 《后日谈》 

生活不ending,人生后日谈。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magJiang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东南亚研究】印尼宏观经济概览东南亚进入挤泡沫时刻推动东南亚的清洁能源转型印度游客正成东南亚多国争夺新对象,消费能力到底如何?老爸坎坷的一生从中东到东南亚,中国高铁出海18年往事国产新能源,卷到东南亚创新生活美之信旅游--​11月28日出发!日本&东南亚20天豪华邮轮之旅!在东南亚,资本没有寒冬独家丨黄峥疑似闪现新加坡,Temu卷入东南亚上演「四国杀 」东南亚资本没有寒冬16世纪东南亚日本佣兵:在泰国建立殖民地,参与王室纷争被全灭《孤注一掷》揭开惊人内幕,真正的东南亚诈骗更超出想象落入东南亚骗局的富二代们开海了!海鲜5折起!中国最适合生活的海滨城市,海媲美东南亚,好吃不输湛江,却一直被忽略!恐怖!百万网红被闺蜜骗到东南亚,一落地就人间蒸发...最新回应:照片是假,绑架是真!东南亚的汽车圈,一场中日对决的好戏正在上演。“消失”的婴儿牵出代孕贩婴暗网:涉多名儿童与东南亚代孕妈妈《孤注一掷》缅北骗子跑路必戴大金劳!真正的东南亚大佬,买表只认…大嘴猴金主竟是她?东南亚顶流被豪门抛弃?小白花又出幺蛾子?落魄贵妇被富太太圈嫌弃?​大白牙忌讳前女友?美国对东南亚“新招”:广撒网,重点捕捞宝尊电商收购英国百年雨靴品牌 Hunter 在大中华和东南亚市场51%的知识产权[打卡] 被骗到东南亚诈骗今年最后一次播种。解码东南亚时尚和奢侈品版图!「华丽智库」独家发布长达75页的“东南亚报告”(2023更新版)新加坡美术馆新展,以老虎的迁移讲述东南亚的编年史安全系数超越日本,这座东南亚城市不嘎腰子晨游,邂逅超马帅哥火星乐园第三部《灰界》第四十五章 联络客户"东南亚已超越美欧,成中国最大出口市场"可怕!真实版中国程序员因在东南亚拒写赌博程序,被囚禁、虐待拔14颗牙,身体损伤达88%电子签试行,隐匿的“海上乌托邦”藏不住了!东南亚海水天花板,世界级潜水胜地,十一海岛游又多新选择!北美崔哥 | 东南亚高峰会:关于核污染水的争议......严重浪费!加拿大卫生部白扔纳税人1.5个亿?还拒绝解释原因,拒绝提供细节...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