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国宇航局长放狠话:SLS将消失……
NASA高层最近笑不出来了,因为正在被黑洞级项目搞得焦头烂额。尽管偶有喜报上头(如灵神星探测器成功发射),但无法用来冲喜。
韦伯发射前,悬在NASA头上就有三个黑洞级项目:猎户座飞船、太空发射系统SLS、詹姆斯·韦伯望远镜JWST。都是严重超期、超支的无底洞。现如今,名义上只剩下两个,但剩下的都是超级黑洞,更难对付,难以消化。SLS终于首飞,各种疑问接踵而来
猎户座飞船项目:从2006年启动,一直到2022年财年,跨越17年总计耗资263亿(262.98亿美元),超出项目预算48亿美元。平均每年花掉至少15亿美元。仅仅试飞6次,只有1次月球轨道无载人试飞。
太空发射系统(SLS)项目:从2011年启动,一直到2022年财年,跨越12年,总计耗资238亿(计入通胀指数为275亿美元)。平均每年花掉25.55亿美元。只执行过1次无载人发射。
据NASA最新估算,建造一枚SLS火箭需要22亿美元,这不包括地面配套系统、组装集成、有效载荷等附加组件花费。每次发射费用高达41亿美元。要知道,即使是一二十年前的美国航天飞机时代,每次航天飞机发射的最终成本也不过16.4亿美元(包括开发成本)。
随着SLS升级版本Artemis后续任务跟进,挑战越来越大,预计到2025年首次载人任务之际,总预算将超过350亿美元。很显然,这是一个超级烧钱的黑洞。
出于内外因素和压力所致,NASA高层不得不承认一个圈内共识:再这样下去,财力无法负担重返月球计划,尤其SLS项目不可持续。
于是,NASA给出一个解套方案:大幅削减成本计划,就是将生产火箭环节直接转包给波音、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共同组建的新公司——深空运输(Deep Space Transport),作为SLS火箭主要承包商。NASA高层甚至乐观表态,这种外包可以将SLS成本降低多达50%。
你信吗?我信吗?反正GAO局长不信。
我们知道,GAO是美国政府问责局(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的简称,隶属于美国国会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对各联邦政府机构的财务、行政和程序进行审计和调查。
一旦被GAO盯上,NASA高层难有好日子了。GAO局长保罗·马丁(Paul Martin)不留情面地直接回怼:SLS成本降低50%的目标不但不会发生,相反实际建造成本很可能还会只增不减。
根据GAO分析显示,每枚SLS Block 1B火箭的生产成本至少为25亿美元(高于NASA最新公布的22亿美元)。
为了更具说服力,GAO为此专门出具一份针对「SLS项目成本需要透明度」的分析报告,递交给美国国会。这是继今年4月递交《SLS项目高风险分析报告》之后,再次奏上NASA一本。
该报告一一列举SLS项目缺乏削减成本的种种表现。
比如,SLS仍在使用当年航天飞机时代采用的RS-25发动机,不但技术没有更新换代,而且成本价格也没有降低。这四台RS-25发动机成本报价为5.827亿美元,即每台发动机1.46亿美元。这意味着SLS单台发动机成本报价竟然跟SpaceX使用重鹰火箭承运NASA欧罗巴快船任务的发射价(1.78亿美元)大致相同。
即使NASA及其承包商深空运输公司画出蓝图,希望通过3D打印提高发动机制造效率进而降低成本。但在GAO凌厉的眼光审视下,这只是美好的意愿(或称漂亮的谎言)。根据GAO多角度分析得出结论:未来制造RS-25发动机的成本只会增加。
GAO局长一语道破:因为他们没有降低成本的动机。这背后更根本的原因在于,NASA高层并没有将现行的成本加成合同切换成固定价格合同。
所谓成本加成合同(cost-plus contract)就是发包商与承包商签订这样一份合同:发包商既要支付承包商的所有成本,还要支付承包商的利润。按照惯例,NASA和国防部向来都会跟承包商签订这类合同,因为政府部门更看重对项目保有控制权,而不是更在乎项目预算是多是少。当然这对于大型承包商来说,更是乐此不彼,因为没啥比追求丰厚利润更叫人兴奋的。这种操作从二战开始成为美国通行做法,政府完全控制武器的开发,还能避免让民众误认为军火承包商是在发战争财。
不过惯性也会遭遇转折。这个转折点发生在近二十年前的2004年,当时NASA在没有公开招标下,就把一笔高达2.27亿美元的合同给了基斯特勒航天公司。连个竞标机会都不给的SpaceX眼瞅着错失良机,马斯克怒不可遏,宁可永不合作也要状告NASA。结果SpaceX胜诉,法院判定:要求NASA就国际空间站商业补给计划重新开放投标,SpaceX因而拿下一部分订单。
这场胜诉对SpaceX,对整个美国航天计划都至关重要,这加速了NASA和五角大楼对以往惯用的成本加成合同进行替代。
就像马斯克在参议院委员会做证时,一针见血指出:成本加成制度的问题在于阻碍了创新。对于坐享成本加成合同的承包商来说,他们几乎没有动力承担风险、发挥创造力、快速推进工期或者削减成本。「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只想着如何利用成本加成大捞油水,如果继续沿用这套制度,那就永远去不了火星。如果项目拖得越久,赚得越多,谁还想要提早完工?只要项目不断延期,就能一直吮吸政府的奶水。」
SpaceX倡导的替代方案,是让私营公司为政府项目或者太空计划竞标,这些公司用自己的资金承担风险,只有完成某些关键验收环节时才能拿到相应报酬。这种基于结果导向的固定价格合同,会让私营公司拥有更多主动权和创新力,比如火箭如何设计和制造,公司自己说了算,这样可以激发更多创新技术,减低更多成本,节省更多工期。按照马斯克的原话:「这才是奖励成果,而不是鼓励浪费。」
19年前马斯克开始撬动的旧制度,尽管到今天也没有全部替换,但已经在触动甚至鞭策美国实权派。就像我们所看到的,2023年GAO局长保罗·马丁不断敲打和鞭策NASA。
2020年前NASA局长查尔斯·博尔登(Charlie Bolden)发出警报:「SLS将消失……因为在某个时候,商业实体会迎头赶上,取而代之。」尽管他没有具体指名道姓,但谁都清楚,能取代SLS的,唯有SpaceX星舰。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NASA决策看似矛盾」:为啥NASA多年来一直死保SLS+猎户座飞船模式不放。即便是星舰成为最有力竞争者,还是设计一条怪异的登月路径:SLS+猎户座飞船+星舰登月器。
要知道,既然星舰被指定为首选载人登月器,到时候当然具备往返地月间运输能力,却为啥不让登月宇航员直接搭乘星舰一步登月,非得不嫌麻烦搞换乘模式?说白了,一旦选择星舰一步登月模式,就意味着彻底抛弃SLS+猎户座飞船,等同于斩断既得利益链,无异于挥刀自宫。
当然,NASA决策层也不都是吃干饭的。NASA之所以选中星舰作为载人登月器,还有一个暗线没有挑明,这就是登月版星舰一旦获得可靠性技术验证,就意味着NASA可以彻底享用「登月一体化」,因为从发射升空到进入月球轨道、再到着陆月表,星舰系统完全有能力提供一条龙承运服务,也意味着NASA同时拥有两条登月路径:一条由星舰系统打通;另一条是SLS+猎户座飞船+登月星舰构建,这不仅有效分摊风险,而且执掌主动权。
不过这是最乐观的预期,现实状况正在加速逼近另一种可能:被传统航天巨头把持的SLS一再难产,或者半路夭折,这时候就到了星舰力挽狂澜,成为阿尔忒弥斯整个任务顶梁柱的荣耀时刻——因为重大机遇都是为实干家和实力派准备的。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袁鸿翼,王俊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