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知识分子与皇帝:你给我厚待,我帮你洗地
无论如何,宋代确实形成了善待文臣士大夫,由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这使得宋代士大夫生发出很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集体意识,也就是余英时所说的士大夫政治主体意识。
宋代知识分子与皇帝:你给我厚待,我帮你洗地
文/郑渝川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比较少见的善待、优待士大夫,不轻易加以诛杀的王朝。但这也引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誓约不杀大臣一事的真假。
赵匡胤誓约不杀大臣一说,目前可供考证的最早出处是曹勋《北狩闻见录》(高宗年间,羁留北方的徽宗口述)。尽管高宗诛杀岳飞,但仍可算为遵循了不杀文臣士大夫的做法。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也曾诛杀多位低级将官和文官,也没有诛杀过称作大臣的任何一人。
北宋初年曾多次发生监军逼死主将之事,如名将杨业就被监军王侁羞辱而被迫战死陈家谷,勇将郭进不堪将军田钦祚凌辱而被逼自杀,这些监军于事后并未被天子重责,这在其他王朝也是不可想象的。
某种意义上,猜忌武将,设法削减其权威,限制其与军队的统属关系,避免再现唐朝中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武将权力尾大不掉的局面,是宋朝的立国政策根本。为此,宋朝亲近、庇佑、善待文官士大夫,就是可以理解的。
但赵匡胤誓约一事,出处很少,不为正史以及士大夫记述,这就显得颇为可疑。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赵匡胤誓约完全可以公开,有利于赵氏王朝统治,并无保密必要,尤其是对史官没有保密的问题。
但在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顾宏义看来,宋朝以前的王朝都以武立国,中唐以来就傲视朝廷的武人们如果遭到天子明里暗里的打压,如再得知皇帝立有如此优待士大夫的誓约,恐会起到很大的负面作用;士大夫即便得知,也可能因此变得难以控制。所以,赵匡胤誓约有真实存在的可能。
无论如何,宋代确实形成了善待文臣士大夫,由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这使得宋代士大夫生发出很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集体意识,也就是余英时所说的士大夫政治主体意识。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来谋得帝位,毫无疑问是军事集团拥戴的结果,但他深知可以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的道理,所以重用读书人,在文臣集团帮助下完善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制度。这其中的核心就在于重文轻武,从根本上解决中唐以来武人强权、割据的威胁。
为了推行文治,赵匡胤下诏增建孔庙等祭祀先圣先贤先儒的祠宇,完善地方文化设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文臣士大夫对于武人出身的赵氏兄弟的态度。在陆续征服南唐、后蜀等割据政权后,赵匡胤还一改西晋等前朝羞辱降臣的惯例,对降臣予以重用,使之出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要职。
当然,更关键的是一步是切实通过科举来整顿吏治、完善治理,以及笼络士人。顾宏义在其所著的《宋太祖》一书指出,宋太祖下诏禁止考官、考生之间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完善多人评卷制度,严打科举中的徇私舞弊,为寒门子弟参加科举提供食宿,这不仅利于选拔寒门人才,而是由此极大地取信于士大夫阶层。
《宋太祖》书中还指出,宋初延续了后周世宗就启动的宽刑之举,简化了刑法刑罚制度,量刑尺度也大幅减缓,还极大地松弛了对民间贸易的管理。并且,宋太祖在位期间还建立了对大案要案的多级核查制度,尽力减少冤案的发生。
重视文治、宽厚之政,对于扭转赵氏王朝立朝不正的口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四年多时间,就五次统兵亲征,鞍马劳顿,十分疲惫,再加上事必躬亲的执政风格,所以很快病倒。最终,柴荣患急病驾崩,留下七岁幼子,这为赵匡胤策划实施兵变创造了条件。
当然,柴荣之所以多次亲力亲为率兵出征,既有主动把握契丹、南北割据势力纷纷陷入内乱等内部问题,势力削弱,后周征伐大有可为的机遇期的因素;也有无奈之因,也就是说,皇帝不自己统御部队出征,在五代十国时期很可能因此造成武将权臣的形成,危及皇权。
柴荣猝死留下的政治局面,是一个由并无军事根基的文臣集团,约束新锐禁军将帅,文武兼容的班子。《宋太祖》书中指出,与赵匡胤同样担负禁军职责的韩通,性情倨傲,只对皇帝效忠,而没有像赵匡胤那样在军中到处发展中下级军官以为亲信,也没有像赵氏兄弟那样跟军中显贵达成利益联盟。再加上钳制武将的三位后周宰相缺乏应对突变的能力,所以一场儿戏般的兵变就导致了赵宋换周的更迭。
书中谈到,宋代士人的记述,还有史书中颇多对陈桥兵变之前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威望的美化言论。而士人、史家更是配合地编造了柴荣驾崩后,契丹、北汉联合南侵,听闻赵宋代周就草草退兵的记述,书作者指出,契丹、北汉联军居然在中原王朝改朝换代的内乱发生后,就不战而遁,实在不合逻辑——编造这个“北侵”出处,是为了削弱陈桥兵变的阴谋运作意味,让兵变中被推举为天子的赵匡胤被进一步塑造为所谓的天命所归。
至于宋代士人、史家记录的所谓赵光义在兵变中请求兄长颁下兵变将士进京后不得劫掠的命令,则更显人为雕琢的痕迹。这个命令当时确实颁布了,但应当在赵氏兄弟策划时就已经敲定,不会在兵变中被草草提出,编造赵光义提议此事的目的,很显然是为了抬高。
宋代士人、史家还记述了很多证明赵宋代周“天命所归”的记录,有些过于拙劣,令人捧腹,比如史书有云,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南唐时,曾有龙从水中扑向赵匡胤——这件事要是真的,赵匡胤就当真剧终在淮南了。
推荐阅读
台湾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这里见不得冷场
十点公社
一个时代的记录
自由评论
只为苍生说人话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