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的是,这场现实中的冲突也引发了电影上的争议。
最近,经典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豆瓣评论区就涌入了大量一星差评。
本片在B站上的评分甚至一度从9.7分刷到最低4.1分。《美丽人生》《钢琴家》《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等同题材的电影,都出现了不少一星差评。鱼叔今天并不想讨论政治,而是想说说一部18年前的电影。先是一次巴勒斯坦的恐怖袭击,接着是以色列的血腥复仇。
有意思的是,本片导演依然是拍出《辛德勒的名单》的斯皮尔伯格。作为一名犹太裔导演,他在本片中没有偏向以色列一方,而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视角讲述故事。有03版的「绿巨人」艾瑞克·巴纳,尚未成为「007」的丹尼尔·克雷格,《权游》里的「塞外之王」塞伦·希德……18年后重温,无疑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思考和感悟——一个深夜,8个身穿运动员服饰的身影出现在奥运村外。人们以为他们是晚归的运动员,顺手帮助他们翻栅栏进入了园区。而是属于一个名叫「黑色九月」的巴勒斯坦激进派组织。他们绑架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以此来要挟以色列释放被关押的该组织成员。在答应歹徒要求,并把他们送到机场后,当即展开营救行动。事件发生后,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决定展开报复。对标死去的11名人质,他们也选中了11位巴勒斯坦人,作为暗杀对象。执行刺杀任务的小队,由前保镖艾夫纳(艾瑞克·巴纳饰)带领。几乎每个人都是被临时拉来,原先是保镖、大学教授、古董商、玩具匠。让这样一帮人去干一个危险的刺杀行动,本身就足够冒险。整个复仇行动,可理解成以色列官方暗中授权的恐怖行动。这一次,摩萨德直接派遣专业特种兵,强行进行突袭,清理名单上的3个人物。
她没有政治立场,只是拿钱办事,暗杀了主角小队的一个成员。
随着暗杀名单的逐渐减少,小队一伙却没有感受到原先期待的复仇爽感。
暗杀行动开始后,巴勒斯坦一方也反过来进行同样的刺杀活动。一个头目倒下,就会有一个新的继任者,而且手段会更加残忍。
在历史上,慕尼黑事件引发的以色列复仇行动更为复杂。用了大量平行剪辑,这里就将死去的以色列运动员和暗杀目标放在一起斯皮尔伯格作为类型片大师,大可以把动作场面拍得惊险刺激。暗杀小队一路跟踪到家,结果正面杀人时,小队长艾夫纳紧张到手抖。所有人都陷入了恐惧的状态,开始相互怀疑。
除去这些战斗场面,电影中最令人咂摸的是多方视角的呈现。比如,小队原本想暗杀的一个黑色九月干部,居然是在为美国中情局工作。
对于主角一行人来说,负责暗杀任务的他们接触到的信息终究有限。但是随着任务的进行,眼前所见和心中所想都变得越来越复杂。有一回,主角艾夫纳阴差阳错地和巴解组织成员,住在了同一个安全屋。交流过程中,他几乎意识到了双方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在随后的战斗中,这位巴解成员倒在了艾夫纳队友的枪下。驱车离开时,他久久地望着倒地的对手,心中五味杂陈。远离硝烟的网友们,动辄拿出各种政治大论,表现出一种大局观上的冷静与清醒。在鱼叔看来,这样的争论恰恰缺少了一份如斯皮尔伯格式的人道主义温度。可,人性的矛盾与复杂,岂是身份就能下了绝对的定论。而随着任务深入,杀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也越来越迷茫。作为小队长,艾夫纳最终也无法忍受无止境的杀戮,更因同伴陆续被杀而变得诚惶诚恐。上司还威胁他给出线人的情报,否则就要把他告上军事法庭。即便回到了安定的生活,他也无法忘怀手上沾染的鲜血。拨通电话,正准备按下引爆器时,他们发现接电话的是目标的女儿。那一瞬,艾夫纳与另一个队友,飞速跑离自己本该在的位置。眼看着曾经发生过的,如今再度上演,不免让人重新品味这部18年前的电影其中的复杂。当历史复现,这样的袭击和复仇不断往复循环,到底有什么意义?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点个「赞」和「在看」吧。
助理编辑:哒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