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90后员工获雨果奖:白天做金融,晚上写小说
10月21日晚,备受瞩目的2023雨果奖在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上揭晓。中国科幻作家海漄凭借小说《时空画师》获得最佳短中篇小说奖,中国首位雨果奖得主刘慈欣为其颁奖。海漄也成为继刘慈欣、郝景芳后,第三位获得雨果奖作品奖的中国科幻作家。
“我昨天晚上从深圳赶到了成都,从收到组委会邮件开始,我就在畅想现在这一刻,但直到现在,我还有强烈的不真实感。”海漄发表获奖感言时称,“我每天计算着我的时间,计算着我的收入,但我在下班途中,在每天晚上加班回家的路上,我也会去仰望一下星空,这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关,互不干涉的平行世界,但现在在成都,这两个世界融合了,理想照进了我的现实。”
海漄1990年生于湖南湘潭,大学毕业后到深圳从事金融工作,迄今已11年,目前还是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他擅长创作历史性科幻,代表作有《血灾》《龙骸》《走蛟》《尽化塔》《江之怒》等。
和刘慈欣上班“摸鱼”写出《三体》不同,海漄的写作时间只能留到深夜。据悉,海漄是招商银行深圳分行的员工,作为一线城市的金融打工人,加班往往不可避免。
“能够留给我写科幻的时间非常少。经常晚上11点才能到家,这是一种常态。星期六、星期天也经常要加班。但是,我晚上回家以后,把别人可能用来刷手机或者看短视频的时间花到了写作上。在工作中养成的自律和目标感,也帮助了我。”海漄表示,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自己依然写得很慢,“写两万字大概需要两三个月。”他应对的法子则是“自律”,提前制定创作计划并严格执行,“比如说今天我决定要写1000字,就一定要写足1000字。”
据海漄透露,获奖的《时空画师》灵感来自于《千里江山图》作者、天才画家王希孟的人生经历。该小说从故宫博物院闭馆日惊现“幻影”开始,追溯了一幅虚构的名画创作以及“当时”的朝野权力斗争故事。
和绝大多数科幻作家一样,海漄小时候也是一个科幻迷。他的父母是双职工,假期无暇陪伴孩子,小城的娱乐不多,海漄最常去的就是新华书店。在那里,他读到了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和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古峡迷雾》等中外科幻作品。“这让我幸运地发现了另一个世界,并在其中自得其乐。”海漄曾回忆说。“但当时还不算科幻迷,只是觉得故事好看。”
上初中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海漄看到同学手中的《科幻世界》,借来一看,立即被潘海天的《饿塔》所震撼,从此开始一期不落地购买,读到了《吞食者》《朝闻道》《替天行道》《伊俄卡斯达》等作品。
上大学时,海漄迷上了纪录片和历史,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常常令他感受到一种虚无。他记得经典的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里,诸葛亮曾仰天长叹:“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在海漄看来,无论英雄还是凡人,居于历史中都是渺小的,在悲剧化的真相前更是无力的。“但这并不妨碍一代代英雄,一个个平民百姓闪烁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这便是文明存在的意义。而这也构成了我写作的动机之一。”
雨果奖在中国揭晓
雨果奖是为纪念雨果·根斯巴克,由世界科幻协会在每年的世界科幻大会期间所颁发的年度奖项。作为全世界科幻界最高奖项之一,雨果奖是全球科幻迷心目中神圣的殿堂。
在本届17类雨果奖奖项和2类非雨果奖奖项,最佳短篇小说奖由《兔子测试》获得,最佳长中篇小说奖由《溺水女孩之谜》获得,最佳长篇小说奖由《荨麻和骨头》获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