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这时候都最不想工作,原来是确诊了悲秋综合症”
但谁能想到,比略带冷意的秋风捷足先登的,是无数网友们情绪上的千疮百孔。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话题,掀起了全网自我确诊“悲秋综合症”的热潮,评论一呼百应:
“在网络确诊悲秋综合症”
“还以为就我这样”
“以前也会觉得自己秋天会难过,没想到真的有这种病症”......
但其实现代医学并没有“悲秋综合症”这个概念,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更适合被看作一种现象或者规律,而不是一种病症。
就像这次,哪怕网友们前一秒还沉醉在手机的搞笑段子里笑得不可自拔,下一秒就自我确诊悲伤的不能自已。
这几天,每个网友都对自己的情绪格外关注,而最早意识到自己确诊“悲秋综合症”的,是已经工作了几年的社畜们。
毕竟丝毫不受天气影响情绪的人只会骂骂咧咧吐槽秋天到了之后起床似乎比之前更难了一些,只有打工人才会在某天躺在床上时,猛然被自己的莫名其妙的坏情绪吓一支楞。
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小杰说,前阵子哪怕晚上9点下班,也要跑到健身房跑上个四十分钟,从胸到小腿,一周轮流练上一遍。
但最近入了秋,晚上回家连健康餐都懒得做,只想躺着刷剧,点个外卖完事。
旁边的同事两周前还十分积极健康,会因为想锻炼身体,而买下共享单车月卡,一路蹬到公司,还能顺路吃个早餐。
如今已经熟练地把闹钟定到最后极限,绝不会因为吃饭时间浪费能躺在床上的任何一秒,主打一个活着就行。
甚至在工位看到太阳比夏天提前落山都会难过三分,感叹时光流逝:以前这个点还能看到些太阳的余晖,现在同一时间望向窗外看只能看到自己疲惫的倒影。
正在备战考研的小徐,明明是快要了冲刺期,整个人却一点干劲儿都没有,反而还觉得自己希望渺茫。
早上也不想着早起背单词了,只盼望着剩下的这两个月早点结束。
怎么说呢,”悲秋综合症“这种东西就像一块看不见的沼泽地,一旦陷进去,就会难以自拔。
“自古逢秋悲寂寥”,似乎一到秋天就悲伤是延绵的传统,当代社畜悲秋的原因也可逐一考究。
据北京青年报道报道,立秋以来,北京部分医院精神科就诊人数明显增多,较之前增加了20%左右。
易感人群往往对温度比较敏感,典型特点是他们是常年在室内工作、体质较弱或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
特别明显的是,有些在南方长大的朋友压根没听过什么"悲秋综合症",乍一听还以为又是什么网上的赛博emo开始传染,毕竟放眼望去本地好像根本没有秋天之说,一年四季除了绿就是更绿。
而北方秋天落叶飘落,春夏季满目的绿色和盎然的生机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萧瑟,几许凋零。
但没想到天气变化对朝九晚六人类的精神攻击,居然如此迅速且深入。
可怕从是逐渐从工作、学习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下了班不想跟人交往说话,刷自己最爱看的电视剧都提不起兴趣,对食物失去了世俗的欲望......
尤其是一到天色阴沉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流泪,“感觉生活无趣、工作无意义,一切都没啥意思。
最恐怖的还是周末的下午独自在房间醒来,窗外天已经黑了,空落落的家里安静的能听到自己的呼吸,“悲秋综合症“指数再创新高,整个人在精神崩溃的边缘来回拉扯。
不过客观来评判,一个每天早上八点起床,在秋风和夜色中通勤的社畜,不伤春怀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除了天气的客观原因加持之外,年轻人的压力也是悬在他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悲秋”情绪最淡的时候通常是休假期间。
十月一假期刚刚过去,很多打工人还处于戒断反应期,满脑子都是假期旅游的海景、美食和半年才能见一次的好朋友们的电子影像。
压根不敢想今年的假期已经过完,下一次假期远在两三个月后的元旦,恨不得把周末当成四天来用。
而秋天又临近年底,正是公司冲业绩的好时候,隔三岔五的PPT汇报和年度总结与复盘计划做的整个人麻上加麻。
哪怕只是周末开了个线上会议,照样会让人觉得这半个小时坏了自己两天来之不易的好心情。
大学生们也好不到哪去,接踵而至的DDL压得喘不过来气,各种实习、比赛、秋招、考试任务一个接一个发起组合攻击。
当然,最可怕的事情还是年轻人们明明立志元气满满,却发现各种负面情绪直接给他们包圆了一整年:
“悲秋综合症”之外,自己还有酷夏狂暴症、寒冬恐惧症以及早春嗜睡症。
为了拒绝被情绪绑架,越来越多社畜主动迈出自我治疗的第一步,主动提升自身幸福感。
很多人开始发现自己情绪低落的原因是出于对阳光的需求,而晒太阳,才是秋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2002年发表在《柳叶刀》的一项研究显示,光照会增加大脑内血清素的周转率,而血清素是体内产生的一种神经传递物质,它会带来愉悦感和幸福感,让人感到快乐。
于是打工人摆脱“悲秋”乌云的第一步,必须从阳光能够在自己身上停留的的时间抓起。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这届年轻人租房子底线是房间可以小,但采光一定要好,最好南北通透,每天都能在阳光的沐浴下醒来。
“哪怕周末在家里躺着,也要费劲巴哈找到一块儿能被太阳晒到的地方才能瘫得更安心。”
如今依然印象深刻的记得《燃烧》中女主租的房子,空间虽然逼仄,但她依然喜欢这个房间,最让她开心的就是每天下午都能捕捉到从对面高楼折射过来的那几秒二手阳光。
从这个层面来说,摆脱”悲秋“的情绪,本质是去寻找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的元素。
如果说独处的房间和和煦的阳光是i人的情绪补给,那社交活动就是E人的精神食粮。
有网友说,这个秋天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还有救,是因为前几天朋友约自己去玩了场剧本杀。
“好牛呀,你这把推的也太厉害了吧”
在工作日的午休时间到户外散步,养一只宠物与自己作伴,奖励自己去吃点自己喜欢吃的小吃......
哪怕是简单的做好保暖,都能让“悲秋综合症”减弱上那么三分。
而此时此刻最羡慕的就是,总有一些朋友们一年四季都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反而一到秋天一整个人被激活。
似乎他们在身体力行的告诉我们——
开心点吧,没有永恒的梅雨季,只有久违的艳阳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