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血流成河,尸横如山!
作者 | 燕公子
记者问一名巴勒斯坦小男孩:
长大后想做什么?
孩子脸色挂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与淡然,说:
巴勒斯坦的孩子长不大,我们走在街头上也会被杀。
在以色列的持续轰炸和全面围困下,加沙已成炼狱。
没有水,人们不得不依赖不清洁的水,水痘、疥疮和腹泻病呈增多趋势。
没有电,医院中需要呼吸机的急重症病人,以及保温箱的婴儿,命悬一线。
废墟中随处散落着尸体,而新的死亡随时可能发生。
一位父亲从一堆儿童尸块中,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孩子。
由于尸身太碎,他只能用塑料袋和破布,将孩子裹起带走。
袋子小了,孩子的一个胳膊就悬在外面。
加沙的医院里,一对兄妹被人问道,害不害怕?
勇敢的小男孩说,我不害怕,爸爸妈妈死了,我要保护妹妹。
但很快,他们的尸首也出现在废墟中。
绝望的人们纷纷在孩子的腿上写下名字,以便孩子遇害后识别身份。
懂事的孩子,自己也会在手掌中写下名字,以免后事无人收捡。
废墟里的孩子们说,他们是“长不大”的。
他们被迫过着非人的生活,却被苛责成为野兽。
这世界有两种人——
第一种,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把伞。
第二种,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抢夺别人的伞。
我们常常会天然性喜欢第一种人。
但残酷的是,第二种人常常会比第一种人过得好。
更残酷的是,在以黑暗森林为法则的现实世界,强大会使第二种人获得更多的拥趸和支持。
无论是真心的慕强,还是假意的恭顺。
所以,在关于巴以冲突的讨论中,这样的问题不断被提出来:
“你女儿嫁人,你是愿意给哈马斯,还是嫁给以色列人?”
“你愿意向哈马斯求救,还是向以色列求救?”
“你愿意去以色列旅行还是去加沙旅行?”
事不关己的第三视角,冷漠的心假“客观”之名。
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
但仔细一想,这些问题其实都在暗示一个对错标准:
谁强谁有理。
按照这个标准,世间所有事情都不再需要评判。
受到压迫的穷人不要求告,求也是无用,因为穷就是原罪。
受到欺辱的受害者不要申诉,诉也是无用,因为弱也是原罪。
谁让你穷?谁让你弱?
别人求救时不会选择向你求救,嫁女儿时也不会考虑你。
你自身难保,无法给别人带来任何价值,所以连挨打都是你错。
多么残酷的标准,多么原始的衡量,多么简单的取舍。
历史是个圆,昨天的风又吹到了今天。
只是,风过之后,有人一直记得,有人便忘了。
他们说,hms是个恐怖组织。
很多年前,红军也曾被喊作匪徒。
他们调侃,巴勒斯坦又菜又爱打,活该。
很多年前,我们也很菜,我们也曾视死如归。
他们说,虽然以色列把加沙围了很多年,但却提供了水电等物资,保障他们的生活。
很多年前,日本长驱直入我中华,喊的口号便是中日亲善。
他们说,以色列更先进,更文明,更值得选择和信赖。
很多年前,我们也曾落魄、狼狈,甚至到现在,也没有被完全选择和信赖。
“你女儿嫁人,你是愿意给美国、日本、西方列强,还是嫁给中国人?”
“你愿意向美国求救,还是向中国求救?”
“你愿意去欧洲旅行还是去中国旅行?”
这些问题,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当然都不是问题。
但时间倒回几十年,国际社会若是发出这种声音,又让中国情何以堪?
总有人拿以色列的“文明”,对比巴勒斯坦的“野蛮”。
但,什么是文明?
是穷与富的直观较量?
是强对弱的残酷撕咬?
是集结坦克与火炮,将人类居住之地炸得血肉盈天?
是泯灭了人类自然生发的情感悲悯,不择手段对另一个民族实现种族灭绝?
别自欺欺人了,巴以之战,没有丝毫文明可言。
人才谈对错,兽只讲强弱,巴以就是这个世界兽性的一面。
刘慈欣说,要给岁月以文明,而非给文明以岁月。
我们争夺时间,争夺土地,争夺文化,都想把自己的“文明”延续。
却不曾去想自己所代表的,是不是真正的文明。
人越缺少什么就会越爱重什么。
我们一直自夸文明、逐慕文明,正是因为我们从未真正文明。
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兽性的,只看多少而已。
兽性会与兽性相知,人性会与人性共鸣。
穿越几十年,回到中华民族战火纷飞的年代,先辈的鲜血滴滴都是无声教诲:
自由与和平,从不在臣服中实现。
只有自己,能救自己于水火之间。
- End -
位卑未敢忘忧国!
@关注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为防失联,请添加作者微信:
Y2023-2053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