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曝“下流”,逛红灯区,但男神靠一张嘴,就把烂牌打成王炸!电影2022-08-30 04:08这部纪录片,挑战了我从业以来的最大极限...看着看着,我不禁怀疑自己眼瞎了,要不就是电脑短路了。每打开一个视频,画面都先跳出四个字:丢帧严重。奇怪的是,这部画质碎成渣的纪录片却引来不少网友围观...有人发弹幕说:不要在意画质,用心听...还真别不信,这是一部能当成广播电台来听的纪录片!但为了大家的眼睛着想,我还是尽力扒到了清晰版(知足吧朋友们,真的没有高清版!)《一百年的笑声》这部纪录片,不假正经,非常粗暴、直白。一位老先生面对镜头,竟然笑着说:我自个儿反正不肯上进,比较下流。但此“下流”非彼下流!虽然老人家常去的地方当年也叫“红灯区”,但却是个高手云集的地方!说起这个地方,除了老天津人,现在已经很少人知道了。在中国旧社会时期,天津有个地方叫“三不管”,这块地儿无人管制,鱼龙混杂...当时,这里吸引了许多民间艺人在此谋生,比如讲评书的、说相声、耍杂技的...搁今天来看,当年追相声的老先生,跟今天在网上追脱口秀的年轻人没啥两样。但现在提起相声,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春晚、郭德纲、德云社”这些字眼。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艺术,相声究竟是什么玩艺儿?今天提起相声,大家想到的可能是在春晚出现的一个节目。但在旧时代,相声、评书等艺人都被看做下九流,地位和名声甚至比唱戏的还低。“你就是蹬三轮的,拉胶皮的闺女,也不愿嫁给一个说相声的。”相声人为了生存,使出浑身解数。说到底,相声也是做内容的。这种从民间起来的艺术,一开始是在街边、地摊、天桥等地方表演,开局全拼一张嘴,所以也叫:平地里抠饼。如何吸引人?两个人一上来就干讲没意思,得有点拿人的东西。“拿白沙子撒字”就是一个功夫。这功夫可不是糊弄学,你要撒出水平人家才买账。“笔锋、粗细、走势,这都得撒出来,没这个不来钱!”有人好奇围过来了,你还不能瞅人,因为一看怕走神,人家觉得没意思就走了,所以都是偷偷数脚,看看人数吸引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正式讲相声。艺人高元钧说,我在表演的时候背后都要长着眼睛,旧社会撂地没真功夫是混不下去的。但想入这一行还不简单,拜师就是硬门槛。由于相声讲究口传心授,内容的把握、分寸的拿捏、表演的眼神、手势...师徒都要一对一地传授,否则很难掌握真正的门道。倘若是自学成才,冒冒失失出来挣钱,就会有人来砸你的场子。当然,这种东西有一定的狭隘性,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底下,这也是江湖艺人自我保护的必然手段。早期相声都是露天表演,也叫“撂地儿”,天气、周围环境变化都成了卖艺的不可控因素,“刮风减半,下雨全完。”听众大部分都是流水座儿,每天都会有新的听众。加上不用买票进场,听得高兴再给钱,所以艺人要活好,粉丝粘性够高,才有回头客。说起来,这一行也蛮内卷的,市面上一有新的段子,大家都抢,因为那是真的能当饭吃。但僧多粥少,竞争压力也很大,一到春节就裁员。内部裁员的流程也很简单粗暴,正月十六先吃顿团聚饭,吃完在桌上说一声:各位,听请吧!请字落下,江湖再见。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声艺人也进入茶馆、剧场等,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从撂地进入剧场,是艺人们很重要的一步。这代表人家承认你是个人物,有了一批固定的受众。说起相声界追星,那是一点也不含糊。一位大爷是相声演员马三立的铁杆粉丝,他说:只要我活着,他哪儿演我都来!这样的粉丝,估计今天打着灯笼都找不着了,毕竟热搜上每天都在塌房...不过,做内容的说到底离不开追热点。在日本对华侵略越来越猖獗时期,北京天津相继沦陷,人民生活更加困苦,汉奸横行,流氓帮会势力欺压艺人...相声大师刘宝瑞某天和观众交谈,得知军阀韩复渠的不学无术和昏庸骄横。转头就创造了作品《家务事》,针砭时弊,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可见相声也不全是段子啊...再后来,电台出现了,相声艺人不用再靠白沙子撒字来招揽观众,改成电台直播。有广告商看中商机投广告,这也可以说是早期的“不露脸直播带货”。艺人把广告现编到段子里,还打得贼顺滑,甲方爸爸听了都忍不住点赞。当时的相声界,有这么几位男神。像刘宝瑞、侯宝林、马三立,都是说单口相声的一把好手,一个人就能撑起一台戏。单口大王刘宝瑞,先天条件不好,阴阳嗓,不被师父看好。但他却通过后天的努力,扬长避短,变成了个人特色。要知道,单口相声是相声里最难说的,那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才能撑得起来的。他有一种本事,就是把死的说活了,把假的说成真的,被人称为“中国短篇小说的劲敌”。观众都不禁感慨:明明是假的,怎么那么有意思呢...再比如,语言大师侯宝林。幼年家境贫寒,4岁时被送到侯姓人家做养子,12岁开始学唱京剧,后来迷上相声,偷着学。为了学相声,经常隔着几十米外,坐在馄饨摊偷听,听完馄饨都凉了,才一口囫囵跑回家。他的两位老师都不是名家,但他后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还紧跟时代潮流,请英语家庭教师教他学英语。相声原先是从地里起来的,有很多土、俗的脏话,从地摊到舞台,侯宝林先生这一批艺人开始进行改良。慢慢地,侯老有了自己的口碑,观众说:听侯宝林的相声,文明。还有创造了“马大哈”这一形象的马三立先生。因为家道中落,辍学后他每天早晨去师父家里,苦练相声基本功。当他崭露头角的时候,父亲病逝,一家子的生活都压在他一人肩上。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了天津,天津的娱乐市场变得萧条。就连三不管也被流氓势力霸占,为了挣钱养家,马三立只好去外地流浪卖艺。他按照火车路线一站一站地走下去,小县城小村镇集市庙会都是演出地点,茶馆、书场、路旁、小吃店等等,也是演出场地。比较大的地方,生意好就多停留几天,生意不好就在火车站候车室凑合一夜,天亮再走...这一段流浪的经历也使他见世面,在途中跟同行碰撞、切磋,锻炼了技艺。可以说,很多大师都是在旧社会的苦水里长大的。他们的起点并不高,也可以说是把人生的一副烂牌,打出了王炸。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变得骄纵狂妄,而是把相声当成这辈子安身立命的本事,不断钻研进去。马三立先生说:首先不骗自己,再者是不骗观众,我们下没下功夫,观众听得出来,我们不是来蒙事,我们是说相声。我们不是出洋相,出怪声,超刺激,这种逗乐我们不是,那根本不可笑。看观众是哪种类型,我们使什么活,是使文、武、柳、闹活儿,这必须要临时决定。有网友说:这是使活使到骨子里了啊!现在很多都是快餐性的,跟以前的老艺人简直没法比...一百多年前,老艺人们撂地为生,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而一百年后,终于有人可以把相声当饭吃了。这一切当然离不开相声演员自己付出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在历史上有这么一群人,为了相声不遗余力地付出,才把它推到了今天的位置。相声是沾着泥土气在时代变迁中,跟着一代人辗转流浪,寻找着它存在的坐标。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年大众对相声的追捧和喜爱,不亚于今时今日年轻人喜欢的脱口秀。经过一百多年的光阴,相声与艺人们携手共进退,在落魄时,在辉煌时,在寂寞时,在热闹时...正如一位网友所言:许许多多的名字在百年中闪亮过又寂灭过,又有许许多多的后人在镜头前追忆着恍如昨日的前尘往事。从撂地,到进入小剧场,到电台,到走进银幕,相声在一百年里蜗行摸索地前进,伴随着历史事件的取向而螺旋上升。为啥许多老先生们的相声即使放到今天,依旧后劲十足呢?他们的段子之所以能反复听,那是在技术总结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生命体验。老一辈的艺人就专注在一个东西里面,不只是在演,他把他的生命也投入进去了。用他们的行话叫“死纲死口”,就是词特别准,包括怎么上台,往左走几步,什么时候作揖、咳嗽都有非常详细的注解。他们知道,观众要的不是准确,而是真实,但艺人要能把握这种准确,化术于无形,才能通过准确抵达真实。相声泰斗马三立晚年有一个段子叫“逗你玩儿”,要是放在今天,那肯定是火上热搜没商量。相声陪伴他走过了艰辛的青年、无奈的中年、豁达的晚年,在这些作品里头,是含有一定的人生哲理的,“你要用一种非常豁达的心态去面对很多事情,那是生活在‘逗你玩儿’”。“他的相声是越琢磨越可乐,里头是生活的底蕴,表层是喜剧的,底层可能就是悲剧的,这才能深刻。”他们用笑声化解生活的荒谬,把生命的无常揉进段子里说给观众听。这种笑不是生活的麻药,而是让你笑过之后,从里面咂巴点滋味出来,继续面对这操蛋的现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纪录片的开场:马三立老先生从艺80年的告别会。5千人的大体育馆,座无虚席,有些人还拿着望远镜在“山顶位置”看着,这场告别会不亚于任何一位巨星的演唱会。老先生很敬重这个舞台,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他受宠若惊:我值吗?偌大的体育馆,响起了一声坚定的回答:值!接着,台下观众掌声雷动,高呼“值!值!值!”他垂垂老矣,站在舞台上,面对台下的观众,却依旧精神矍铄。这部纪录片大多老艺术家都故去了,当年的曲艺盛况也只能通过影像领略一二。有网友感慨道:想起黄永玉说过,“年轻人啊,总是错过老人。故事一串串,像挂在树梢尖上的冬天凋零的干果,已经痛苦得提不起来...”《一百年的笑声》背后,是一百多年的人世沉浮。就像一位网友说的:几百年人走茶凉落魄窘“相”,几十载尽油枯灯忍气吞“声”。不求老外拼命学习中文,但求吾邦人民笑脸长存...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点个““,他们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大师!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