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的城市生活,需要这些显眼包
文 | 穆辛
2022年12月30日,在腾讯北京总部工作的何城,刚好经过公司大楼的西南侧,离那不远的地方有一片水池,半透明的护栏将水池围了起来。
“看到鸟的尸体躺在那里,对我个人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何城在大楼附近看到的是一只已经死亡的鸟类,经确认,这是因为发生鸟撞枉死的一只雀鹰。
“雀鹰很大的,要两个手掌才能够捧起来。”
雀鹰,一种鹰属猛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如果没有飞向这些看上去可以穿越的玻璃,擅长滑翔的它,可能会飞过长江去南方越冬,过完自由的二十年。
然而,“它的眼窝已经凹进去了,非常地空洞”,何城说,“你会觉得这样一个可爱的生灵,突然死在你面前,你没办法做任何事情,就会觉得挺难受的。加上当时,是一年的最后一天。”
所以,何城还是想做点事情。
为此,腾讯新闻《解法》栏目推出了反映鸟撞问题的纪录片《夺命“鸟撞”》,作为腾讯内容团队一员的小琪和何城,向公众科普鸟撞知识,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鸟撞现象。在片中,“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给出了防止鸟撞悲剧发生的明确解法——对玻璃幕墙进行适鸟化改造。
而要推动整个大楼的防鸟撞改建,先决的条件就是,有足够的数据支撑和严谨的科学结论。
于是,在新的一年,他和同事小琪发起了2023腾讯春季鸟撞建筑调研,联动专业机构“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征集了52位鹅厂志愿者,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四地展开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调研。
招募志愿者的时候,有的志愿者一听,觉得很有意义,之前却完全不知道鸟撞是怎么回事情。
等一下,这里不能飞行
最亲近人类生活的野生动物中,鸟类必居其一。
当森林和湿地变成农田和城市,鸟类的栖息地受到挤压,不过也有一些鸟,在适应城市环境后就留了下来,成为了留鸟。
北京雨燕就喜欢把家筑在古建筑里,老北京都管它们叫“楼燕儿”。但随着古建筑的修复或拆除,楼燕们能栖居的建筑越来越少,它们不得不因此到立交桥下或各种新建筑里寻找生活。
又有一些鸟类,它们并不长期居住在城市里,而是将城市或周边作为补充能量的停歇地、繁殖地或越冬地,总的来说,可能中国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鸟类都会在城市中出现。
但城市到底不是为鸟类打造的,适应起来险关重重。鸟撞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城市建筑物上的玻璃以及夜间的灯光。
白天,高速飞行的鸟类看到建筑反光玻璃上映出的蓝天白云甚至植被,很容易觉得这里畅通可行;或者是,鸟类透过建筑玻璃能看到另一侧的植物和空间,也会认为可以通行。此外,两栋建筑间的玻璃连廊,或者转角处两侧都使用玻璃材料的直角面,都容易让它们觉得可以直接飞过去。
到晚上,当失去方向的鸟类聚集在建筑物周围,那么它们一旦被人造光线吸引,发生鸟撞的概率便大大增加。
昆山杜克大学的李彬彬教授曾连续三年发起全国鸟撞调查,她的研究结果与主流结论相似,春季和秋季的迁徙季是鸟撞的常发季节,中国每年有近两百只鸟因此而丧生。一些令人心碎的数据还显示,第一年出生还在学习飞行的幼鸟,更容易发生鸟撞。
比较大型的鸟撞事件中,一次事故就可能导致几十只鸟类死亡。去年十月,二十多头白头鹎集体撞向青岛一家店铺的外立面,类似事件并不少见。
集群飞行的鸟类,比较容易发生大规模鸟撞,也有一些鸟类,即便通常是个体活动,也会累计发生较大数额的鸟撞事件。
何城在北京总部大楼边发现的鸟撞事件,就发生在小型的水池旁边。李彬彬老师解释说,“尤其在水边的建筑,翠鸟、丘鹬这样的水鸟或涉禽撞的比较多。由于丘鹬视觉上原因,导致它向前看障碍物的能力比较差。”
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重复发生,每一起鸟撞事件的观察和记录都尤为重要。
腾讯2023春季鸟撞调研所获得的数据,收录在全国鸟撞调查中,为我国尚在起步阶段的系统性鸟撞研究提供更多样本。
受到专家支持的这次调研,已经初具规模。来自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的52名志愿者,对20栋办公楼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调查。志愿者们每天会沿着建筑检视一周,观察外墙三米之内是否有鸟类尸体或者疑似鸟撞的痕迹,并拍照上传到统一平台进行数据汇总。
何城和同事们一共发现13具鸟类尸体,其中,深圳滨海大厦是发生鸟撞事件最多的地方之一。
为什么是滨海大厦?志愿者们找到深圳红树林基金会的戎灿中老师进行勘查,发现滨海大厦西侧的外立面十分光洁,能很好地反射出不远处接近二层楼高的树丛,穿梭其中的斑文鸟、麻雀,就很有可能被光影迷惑,从而发生鸟撞。
要为防鸟撞做点事情,深圳滨海大厦就成了腾讯的起点。
城市也该有张飞行地图
深圳的地面交通繁忙,候鸟的空中交通也是。
横跨港深两地的深圳湾,承担着全球九条候鸟飞行路线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EAAF)”候鸟越冬地和中转站的重要作用,每年约有10万只候鸟来此越冬,或在深圳停歇再继续南迁。
与此同时,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玻璃幕墙建筑之后,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玻璃幕墙生产和使用国,玻璃幕墙的面积占全球80%以上。
这些事实的叠加,让鸟撞事件接连发生。
但这并不是不能避免的遗憾,何城认为,防鸟撞其实成本特别低,是一个可复制,甚至可标准化的行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建筑物的外立面上贴上5X5的点阵贴纸,明确告诉鸟类,这里是障碍物,无法通行。
深圳红树林基金会就曾做过这样的尝试,2019年对红树林生态园一栋办公楼的监测中发现,一年间共发生了11起鸟撞,其中秋季发生的次数更多一点,并且主要是第一次迁徙的幼鸟。而第二年,当贴上一层带有点阵图案的贴纸后,鸟撞数量便下降了80%。
对玻璃幕墙建筑进行贴膜改建是被反复证明简单有效的方式。
于是,腾讯滨海大厦在今年临近世界候鸟日的时候,完成了自己的焕新,在专家的帮助下在西侧贴上了一面两层楼高的波点贴纸。
李彬彬老师告诉我们,这样的改造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因为当鸟撞发生之后,一切可能就来不及了。“我们发现大部分鸟撞都会导致鸟直接死亡,很多鸟在撞到建筑颅内出血出血后,其实情况不是很好,被救活的可能性非常小。”
红树林基金会的戎老师还强调了5X5贴纸密度的重要性。“这里其实还有一个误区”,戎老师提醒大家,“很多人以为在玻璃上贴很大的老鹰或者其他猛禽的照片会把鸟吓走,但实际上这个贴纸的目的是阻隔鸟类的视线,我们可以贴一些不规则的图案,但密度一定是要达到标准。”
这套新装首先得到了网友们的认可和讨论,甚至爱称为是“企鹅对鸟的关爱”。腾讯滨海大厦是目前全国首栋大规模适鸟化改造大楼,这种关爱正在不断扩散开来。
滨海大厦所使用的玻璃贴纸标准化设计方案,已经上传共享在小程序“观鸟君”上,更多企业和个人可以根据需要下载使用,减少对鸟类飞行的危害,在玻璃幕墙上明确贴上禁飞符。
鸟撞,也是城市的伤疤
腾讯春季鸟撞建筑调研结束了之后,大家的调研之心却未能停下。平日里,如果见到大量使用玻璃幕墙的建筑,都会在发到群里,讨论鸟撞发生的可能。
志愿者yulan,在滨海大厦调研时,特意加了两位保洁员的联系方式,他们的工作地点就是大楼周围,更容易发现鸟撞。果然,两位保洁员先后报告了3起鸟撞事件。
今年8月,调研结束后,其中一位保洁员又发现了一只撞倒在大楼附近的小鸟。幸运的是,在yulan等人的指导下,保洁员成功救起小鸟,给小鸟喂水。不一会儿,小鸟恢复了体力,重返天空。
项目发起者之一小琪把大楼适鸟化改造完成的消息发在社交平台之后,收到了网友一百多条回复。其中最高赞的回复是,“善良的心很容易,但真的去行动做出改变的人很少。”
我们还能为防鸟撞做点什么?在设计大楼的时候减少玻璃的使用,是李彬彬老师的首要建议,“我觉得我们很多时候是在滥用玻璃”。
减少玻璃幕墙的使用,其实是一种共赢手段。在减少鸟撞的同时,也能减少因玻璃大面积使用带来的温度调节的耗能。减少透光率高、反射率高的玻璃,使用漫反射高、带有石刻、釉彩的玻璃,都是鸟类友好更好的选择。
对于已经使用玻璃幕墙的建筑,“也可以在外面设置一些网、遮阳罩或者帘子,”李老师建议用一些外遮阳措施来避免阳光直射过强,“然后在夜间拉上窗帘,再关上不必要的灯。”
作为最常见的方式,在玻璃上贴点阵图案也不只适用于建筑的整体改造,我们自己也可以在家做些防鸟撞的小设计。
一些腾讯员工在了解了滨海大厦改建项目后,回家和孩子一起,在玻璃窗外贴了贴纸。
李彬彬老师鼓励这种做法,“贴什么图案其实都可以的,只要符合5X5的规则,就能让鸟类意识到这是一个障碍物。贴在玻璃的外表面,效果会更好。”基于城市中大部分鸟类活动的高度,她建议十层楼以下的低层住户可以格外关注鸟撞的问题。
从一次鸟撞的偶遇到一场场调研和改建,防鸟撞已经开始从专业领域变为全民参与的项目。李老师对此深有体会,现在她参与发起的全国鸟撞调查已覆盖150多个城市,共有超过2000名志愿者。
现代城市正在逐渐剥离冷漠、冰冷的刻板印象,当追求城市生物多样性成为一种共识,当观鸟成为一种更主流的爱好,我们发现人和鸟的关系其实很近。
深圳作为拥有众多城市公园的千园之城,为鸟类创建更宜居的环境已被列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去年,深圳生态环境局率先发布了《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2020-2025年)》:
“以深圳湾为重点区域,开展城市高楼对迁徙候鸟的影响评估,探索开展鸟类友好建筑设计改造指引研究,减少鸟撞等生态事故的发生”,已经写进计划。
作为全国首家大规模防鸟撞改造互联网科技企业,腾讯对滨海大厦的改造也引起了行业内的关注,新浪CEO@来去之间 和更多从业者都在这样的讨论中,对鸟撞有了更专业的认识。我国的防鸟撞行动网络必将一次次行动中,不断完善起来。
随着深秋的到来,秋候鸟已经从十月中旬开始,渐次飞抵深圳湾。
何城告诉我们,腾讯的秋季鸟撞建筑调研和更大范围内的建筑物改造行动,都已在计划之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