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没有人刻意生活
只有去过成都,才知道自己以前过的日子有多无趣。
不需要费力看点评做攻略,随便走进一家都好吃——因为能在成都开下来的馆子,不需要其他人证明自己的实力。
人民公园里,摆龙门阵的聚精会神,放空的气定神闲,熙攘的游客和本地人和谐地交织在一起。
街边的苍蝇馆子旁可以是精致的咖啡店,端着手冲咖啡坐在街边的塑料凳上吆喝老板点菜一气呵成。
在成都的,怡然自得;不在成都的,实名羡慕。一档日本综艺节目在成都采访的过程里就遇到了不少语出惊人的老年人。有人每天拍脑袋200下,称之为自己的健康秘诀,也有个多少带点朋克的奶奶说:“我就不想长寿,我就想早点儿到头。”
网友热评:成都人的生活状态领先我一百年。
成都的松弛:
一切都在自然发生
成都是一座讲究包容的城市。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新奇事物,成都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排斥,而是近乎本能式地想:诶,我要去耍一下看看。
在成都呆了十多年,创办了独立音乐厂牌New Noise的比利时人Jef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几年前一个户外活动,邀请的是马赛克乐队。结果台下的叔叔阿姨看摇滚乐队都觉得很热闹,很好玩,全在跳舞。”
越是自然,越能放下心里的包袱,也就越能领略成都生活的松弛。正如川籍设计师刘家琨所说:“四川是盆地加火锅,贯穿的精神是包容。这种精神自古以来就在成都人心中”。
做什么都要图个安逸,已经是成都人生活中的常态
在城市建设的层面上,松弛不止是成都当下生活的基调,也是发展的方向。作为全国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试图将社区生活、便民服务、商业办公等元素与文化艺术场所、自然景观相结合,为城市生活赋予更多可能性,而生活在这里的人欣然拥抱这些新鲜事儿。
这种自然发生,双向奔赴的过程,造就了成都和成都人独一无二的松弛气质——自在充实。来到成都,很容易被这种场域包裹,让人自然而然就卸下压力,与周遭和自己和解。
位于成都市中心的“松弛感代表”
城市的气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市的商业,在成都太古里的中心漫广场:一个外形酷似太空飞船的艺术装置被置于千年古刹大慈寺前。装置下方悬挂着几组秋千随风摆动。“松弛”是这座公共艺术装置的名字,不晦涩,坐在秋千上感受风和阳光之时,自然明了。
如果你也在成都,不如也找机会过去荡会儿
秋千是有魔力的,据说秋千能够带给人愉悦舒展的感觉,是因为轻柔的摇晃像是胎儿在母亲子宫中的感觉,胎儿在羊水中,随着母亲的起卧走动等体位变化感受摇晃的刺激,促进大脑发育,因而随着秋千轻轻摇晃的人,都是舒展而愉悦的。
此刻便能感悟公共艺术装置与人之间的奇妙化学反应,“公共艺术”所想要表达的场景,应该就是这样。人们自然、松弛地融入其中,让艺术有了更生动完整的表达。
在社交媒体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对成都太古里的评价:“一本立体的国际杂志”“一个三维的社交媒体”“是美好生活的质感”“是我们的孩子长大的地方”……”似乎大家早没有把它仅仅看作是购物中心。
成都人的松弛生活里,也包括一项:动不动就去逛逛成都太古里
本地人和游客都不仅仅把成都太古里看作购物中心,而像是一个感受城市灵韵的公共场所或者一处旅行打卡地,所以没有人会在成都太古里空手而归。不是指消费,而是当我们漫步在成都太古里,会发现这里没有购物中心标配的长滚梯、高屋顶,也没有一条引导顾客的主要动线,光凭着随心所欲的citywalk,也能收获独一份自在的游览体验,松弛感萦绕在成都太古里的每一隅。
根据我们对成都太古里设计初的规划了解,它原本也没有将购物中心视为自己的根本属性,而是希望通过开放式、低密度的布局,让每一条街巷与城市连通、融合、共生,将城市空间在公共性、先锋性和包容性上延伸,最终把漫步其中的体验与成都的城市精神进行联系。由此,成都太古里总结出自己的本质:快耍慢活。
在成都太古里漫步,总是一件惬意的事儿
作为成都人,成都太古里总经理伍玉珊女士分享道:“成都人渴望城市快节奏的开放和发展,也不愿妥协和改变传统的慢生活方式,从这点上说,成都太古里是因地制宜为成都量身打造的项目。”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与生俱来的松弛感和对新事物的包容,我们得以看到一座位于城市中心的公共艺术装置与大众生活的完美契合,也能看到过去几年来,成都太古里不断通过具有先锋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为城市生活注入灵感的例证。
2021年,成都太古里做过一场充满赛博感的“声临其镜SOUNDSCAPE”沉浸式艺术展演。不仅有极富感染力的声场,也通过灯光倒影在水面上的“日光”打造了一种视觉层面的震撼,再结合灯光秀,几乎是在物理层面上制作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现场,观感就像居伊·德波所说:“真实世界沦为影像,影像却升格成看似真实的存在。”
《声临其镜》现场
到今年4月,我们也在成都太古里看到过名为“撇捺之间”的限时建筑。让人记忆深刻的不只是具有书法美感的一撇一捺结构以及每一件回应成都城市生活特质的艺术创意,还有建筑展期结束后的“新生”——撇捺大梁的碳化楠竹被拆装为了成都特色竹凳,散落放置在成都太古里的街巷中。这种设计带给人一种特别的震撼,也许是对快节奏生活的反思,也许是对环保的思考,而不论你的想法是什么,这桩建筑最终都成为了“看不见的建筑”,以城市记忆的形式,流动在成都的街巷之间。
《撇捺之间》限时建筑
自然的布局设计、包容的公共空间、独特的先锋艺术,当这些乍一看非传统商业的元素交织出现在成都太古里,人们在购物之余可以轻松感知到一花一草、空间和艺术对人的精神滋养,都让这里成为了一个提供独一无二体验的城市目的地,也化身为所有人“另一个热爱成都的理由”。
站在当下
找寻下一个城市生活的蛛丝马迹
早在松弛感还没有被提炼出来的2021年,成都太古里就曾带来“请就座”公共艺术装置,意在给予大众一个随时可以歇脚休憩的一隅,如今再看,这何尝不是对松弛生活的预言?
或许是巧合,或许也是必然。近年来,随着成都市成为全国年轻人尤其钟爱的城市,2010年与2020年两次人口普查期间人口增长近600万,人们发现成都没有一味地追求“内卷”和“快速”,反而是在发展的过程里寻找平衡。
《请就座》公共艺术装置
这也是为什么成都开始吸引全球各地的目光。近期,成都接连举办了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第5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等国际级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也连续跻身新一线城市榜单前列。在这样的城市气质和文化的影响下,成都太古里同样以常去常新的空间体验、时尚的生活美学和前沿的艺术,为城市生活注入新的灵感和可能性。
直至今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早已经从最初简简单单的“住进楼房,走进城市”转变为更加丰富和精细化的美好生活向往。当这种必然的趋势下,成都以其自身的包容与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城市生活样本,而以成都太古里为代表的城市空间也在承载着无数可能性,以试验场的姿态寻找着下一个大众生活图景的蛛丝马迹。
世界上最昂贵的默片电影《大都会》叙述过一个观点:一座城市不能单单被一类人,一种生活方式定义,而是要将每一个个体串联起来。时下,中国很多城市都在进行类似的“串联”……虽然每一个改造项目的形式各异,形态不同,但在根本上,它们都在影响并塑造着美好生活的可能,试图带来一种平衡、和谐、松弛的后城市生活方式。
至于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或许无法以肉眼断定城市生活的走向如何。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一座公共空间带给众人的包容之中,找到当代生活并不常见的松弛与归属感。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王昊天
作者丨王铁砣
图片来源丨成都太古里、unsplash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