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CEO:不惧怕英伟达或高通 PC CPU芯片
来源:内容由半导体行业观察(ID:icbank)编译自雅虎半导体,谢谢。
近日,英特尔公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的业绩,第三季度总营收142亿美元,同比下降8%,环比上升9%;毛利率为45.8%(非GAAP);每股盈利(非GAAP)0.41美元,同比上升11%,均高于业绩指引上限。第三季度,所有主要业务线的收入均超出预期,其中英特尔代工服务(IFS)营收3.11亿美元,同比上升299%。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英特尔第三季度的业绩表现出色,连续第三个季度超出预期,营收超过业绩指引上限,每股收益受益于强劲的运营杠杆和费用控制。更为重要的是,第三季度,英特尔在制程工艺和产品、英特尔代工服务和让AI无处不在的战略等层面取得了关键运营里程碑。简而言之,本季度的业绩表现表明英特尔在 IDM 2.0 转型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并且,Pat Gelsinger对分析师表示,他并不担心任何一家公司会夺走英特尔在 PC CPU(中央处理器)市场份额的威胁。
当被问及 Nvidia 正在开发基于 Arm 的 CPU 来与英特尔自己的 PC 产品竞争的报道时,基辛格表示:“Arm 和 Windows 客户端替代品……一般来说,它们在 PC 业务中已经被降级为相当微不足道的角色。” 高通最近还宣布了自己的英特尔挑战者。
“我们认真对待所有竞争……但认为历史是我们的指南。总体而言,我们认为这些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基辛格说。“我们的势头强劲。我们为 Meteor Lake 的发布制定了强有力的路线图。”l英特尔酷睿 Ultra处理器(代号“Meteor Lake”)于第三季度开始向客户出货,并将于12月14日正式发布。
Meteor Lake 是英特尔的下一代芯片,标志着与其过去设计的重大区别。新芯片由称为小芯片的单个部件组成,这些部件构成 CPU、GPU(图形处理单元)和传统芯片的其他组件,这些部件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
这个想法是制造一种更高效、更强大的芯片,让英特尔的企业客户可以轻松定制。Meteor Lake 还包括 NPU(神经处理单元),为 AI 操作提供动力。
周一,路透社报道称,Nvidia 正在开发自己的基于 Arm 的 CPU,旨在用于基于 Windows 的 PC,以与英特尔和 AMD 的现有产品竞争。Nvidia 已经为数据中心开发了基于 Grace Arm 的 CPU,因此这并不是该公司第一次涉足这一领域。
与此同时,高通公司在本周于夏威夷举行的一次活动中推出了适用于 Windows PC 的最新 CPU,称为 Snapdragon X Elite。据该公司称,X Elite 将能够支持基于人工智能的任务,并具有足够的性能 来与英特尔的 PC 芯片和苹果的定制芯片抗衡。高通过去曾生产过自己的 PC 芯片,但在尝试运行某些 Windows 应用程序时遇到了兼容性问题。
英伟达的报告和高通的消息发布之际,全球个人电脑市场正处于好转之中,在疫情期间销量大幅飙升后,销量经历了两年的急剧下滑。消费者在大流行开始时购买了数百万台电脑,以便在家工作并在封锁期间保持忙碌。
根据研究公司 Gartner 的数据,过去八个季度个人电脑出货量大幅下降。但这个行业的希望就在眼前。
Gartner 董事兼分析师 Mikako Kitakawa 在 10 月初的一份新闻稿中表示:“对 PC 供应商来说,好消息是,最糟糕的情况可能会在 2023 年底过去。” “在 Windows 11 升级的推动下,商用 PC 市场已为下一个更换周期做好了准备。随着疫情期间购买的个人电脑进入更新周期的早期阶段,消费者个人电脑需求也应该开始复苏。”
这应该会给英特尔明年带来很大的推动。但是,根据高通芯片的表现以及英伟达芯片届时是否可用,这也可能对其竞争对手有利。
不管怎样,英特尔仍然是个人电脑市场的遥遥领先者,截至 2023 年 1 月,市场份额为 70%,而且基辛格似乎并不担心它很快就会失去这个位置。截至目前,英特尔已出货一百万片第四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按计划推进在年底前出货超过两百万片。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原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3567期内容,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半导体行业观察
『半导体第一垂直媒体』
实时 专业 原创 深度
识别二维码,回复下方关键词,阅读更多
晶圆|集成电路|设备|汽车芯片|存储|台积电|AI|封装
回复 投稿,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