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记》“钱德勒”离世:追溯美国阿片类药物泛滥的根源
双十一钜惠进行中!即刻扫码享受低价订阅全年!
帕特里克·拉德登·基夫(Patrick Radden Keefe)这本出色的新著讲述了这个如今声名狼藉的家族的故事。他将书名中的“疼痛帝国”的历史回溯至1920年的布鲁克林和出身犹太移民家庭的三兄弟——亚瑟(Arthur,长兄,故事中的“大家长”)、雷蒙德(Raymond)和莫蒂默(Mortimer)。亚瑟·萨克勒的商业头脑和成问题的道德判断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医疗广告根本就是他的发明,他在没有认真研究成瘾风险的情况下就向医生大力推销镇静剂利眠宁和安定,为家族赚到了第一桶金。出于对中国艺术品的迷恋,他向著名博物馆遗赠了巨额资金。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萨克勒这个名字主要都是和这样的慷慨联系在一起。
三兄弟于1952年收购了普渡制药。亚瑟于1987年去世。再过了将近十年,普渡开始售卖奥施康定。此时亚瑟和他的子嗣已不再持有这家公司的股份——这些子女希望这些事实会让他们免受“奥施萨克勒家族”(OxySacklers)恶名的拖累。但是,在用了该书前三分之一的篇幅扣人心弦(却也冗长)地记述了这位大家长的商业生涯后,基夫的看法却没那么宽容。“奥施康定事件的许多前情都可以在亚瑟·萨克勒的一生中找到。”他总结道。
·《经济学人·商论》2023年5月推出电动汽车报道《艰难新世界》系列:“汽车产业正在迅速且不可逆转地电气化。中国正在引领对老牌车厂的挑战。”
·《经济学人·商论》2022年4月推出《私人市场》系列深度文章,分析了“门口的野蛮人”最新的第三次发展浪潮。
·《经济学人·商论》2022年5月推出《量化的我》(The Quantified Self)系列深度文章指出,可穿戴设备和人工智能看起来势必要在三大方面重塑医疗保健
《经济学人·商论》长期同步推出原刊全球关键行业、人物与企业等重点话题。持续阅读,帮助你与全球百万精英同步,增长知识,提升格局,为未来的每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应对飞速转型的社会。
经济类的深度报道是《经济学人》一大亮点,结合理论与实例,分析世界经济的变化。其中“自由交流”(Free exchange)专栏是对世界经济变化以及致力于推动繁荣的经济政策的综合观察,其中也包括不少对与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方方面面的追踪关注。希望更多读者能在聆听、发言与讨论中得到启发。
《中国也将步入“失去的十年”吗?》
从马斯克到流媒体,从硅谷巨头到中国最新科技企业,《经济学人》以敏锐观察,持续报道影响未来的关键人物与企业。其中“熊彼特”专栏是《经济学人》商业版块最具代表性的专栏,不仅观察金融和商业管理领域的重要趋势,也为读懂全球宏观经济和领军行业提供他山之石,是把握全球商业重要趋势和一线商业观察的必备读物。
《特斯拉和其他车企能从福特学到什么》
“巴托比”专栏得名于赫曼·梅尔维尔1853年的同名短篇小说。《经济学人》巴托比专栏认为小说中的故事对于今天的职场与管理仍然极富启发:无论你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是时候更新你对职场的认识,给管理“做减法”了。疫情时代,巴托比专栏结合全球职场变化持续分析远程办公、去中心化、“战时”管理等新形态及其对未来职场的深度影响。
《如何最终把事情做完》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今年发出了迄今为止最严厉的警告。全球快速升温已“无法避免”,极端天气将大幅增加。肆虐中国和欧洲的暴雨洪水、地中海沿岸和美洲的山火是否将从“百年一遇”的灾情变成新常态?人类能否适应这种加速?《经济学人》持续关注气候变化问题以及它对政治、社会以及个人生活的影响。
《换一种方法衡量食物对气候的影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