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巴胺”到“美拉德”,年轻人的下一个潮流是什么
“夏天多巴胺,秋天美拉德”。
最近的时尚潮流,越来越让人捉摸不透了。
好不容易弄明白了什么是“Y2K”,学会了“老钱风”和“知识分子风”,没过多久网红博主和时尚头条又开发出“多巴胺”和“美拉德”穿搭之类的新词。
听起来明明是化学、生物名词的概念,如今席卷了各大社交平台。
这种现象不经让人发问:潮流,到底是从何而来,去往何处?
回溯四十年,时尚怎么变
无论是“老钱风”的质感,还是“多巴胺”的色彩,其实都只算是“时尚”的表象。
时尚学者Susan B.Kaiser将时尚定义为特定时间和环境下的一种流行的美学表达[1]。换句话说,时尚始终与其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时尚的背后是那个时代人们向往的某些流行文化、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念。
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也让国外的潮流迅速涌入大陆。1979年,皮尔·卡丹带着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国内第一场时装秀,刚刚脱下蓝布衫的人们,立刻被外部世界丰富多彩的时尚文化所吸引。蛤蟆镜、大垫肩、喇叭裤……成了这一时期“潮人”的通行证。
到了90年代,品牌意识逐渐形成。今天耳熟能详的各种“洋品牌”都在这一阶段陆续入驻国内,与此同时,一些富有本土特色的品牌也逐渐成形。
喇叭裤曾是上世纪潮流人士不可或缺的一件时尚单品 / 图虫创意
比如,当时的企业家既要东奔西走跑业务,又要出入一些商务场合,这就催生了一批定位简约商务、符合国人身材和审美的国产男装品牌;到品牌专卖店买衣服,也成了一件特别有面子的事情。
千禧年代,关键词则是个性和张扬。最近又火起来的Y2K风格,其实就是“Year 2000”的缩写。那时互联网刚刚开始发展,多元文化交织碰撞,科技失序、世界末日的预言不时出现,年轻人对未来既期待又不安,于是用叛逆、缤纷的服饰抒发自己“活在当下”的态度。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年轻人,统统被金属饰品、荧光色、低腰喇叭裤的审美俘获。
2003年,淘宝网成立;2012年,“双11”成交额首次突破百亿。电商平台的兴起彻底改变了时尚产业的运作方式,商家得以更快速高效地接触到更多的消费者,新兴品牌大量涌现。
电商平台的兴起,让消费者能买到各种潮流样式的服装 / 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居民的日渐富裕,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设计和产品质感的要求日益提高,行业迈向消费升级[2]。
近几年,时尚潮流加速更迭,也与社交媒体的兴起密切相关。曾经,消费者只能通过时尚杂志、时装秀单向接收信息,每季的秀款时隔6个月后才会上架。现如今,消费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即时获取信息、与品牌方对话乃至直接下单,明星的一条微博可以让一款商品瞬间售罄,几个KOL就能带火一种风格。
时尚的生产周期正在不断缩短。一周不刷社交平台,你可能就看不懂现在的时尚热词了。
“潮”起“潮”落,但追求永恒
短短几十年间,国内的时尚界已经换了几番天地。那么,究竟是什么驱使着时尚潮流的更迭?
符号学的研究者认为,时尚是一套文化符号系统,表达着特定的意义[3]。我们必须将时尚放置在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里,才能充分理解它的符号意涵。
时尚界的常青单品牛仔裤,原本是美国西部淘金工人的发明,它所蕴含的自由、平等、粗犷的潜在气质,使其从蓝领阶层的服饰逐渐演变成了风靡全球的大众服装。
年轻人热爱牛仔裤,因为它不分性别阶级,是突破身份拘束、追求自由的象征;硅谷的科技新贵也热爱牛仔裤,因为它打破了西装革履的传统等级秩序,符合他们崇尚扁平和创造力的价值观[4]。
超强的可塑性让牛仔裤适用于各种场合,年轻人可以搭配出不同的风格 / 图虫创意
追求新奇、自我更新,是这套符号系统的核心特征。
如我们所见,时尚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但总有牛仔裤这样的“常青“。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素朴道理:“时尚是一场轮回”——时尚符号的更新并不一定要从无到有,而常常表现为对过去的符号的借鉴和重塑。
事实上,最近流行的“知识分子风”,主打的西装、夹克、素色毛衣等单品,其实都不是什么新鲜发明。时尚作家特莉·纽曼在《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一书中写道,福柯热爱框架眼镜和高领毛衫,波伏娃会根据不同场合搭配美丽的衣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则常穿开衫、戴珍珠项链[5]。人们被知识分子式气质“种草”的开端或许就源于此。
设计师们从过去的时尚符号汲取灵感,又赋予它们新的意涵。这些穿搭已经不再是学者、作家等文化精英的专属,而完全可以是普通人的通勤装备。既实用、百搭,又能低调地传达出一种对智识的追求,可能是“知识分子风”再度焕发活力的重要原因。
借鉴不同的风格和款式,年轻人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服饰搭配 / 图虫创意
社会学家相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印象管理,也就是通过调节和控制社交互动中的各种信息,来影响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6],而服饰无疑是印象管理的重要工具。
虽然穿成“知识分子风”不等于成为知识分子,但是多少可以让人联想到伍迪·艾伦的电影《安妮·霍尔》。那个总是穿西装三件套、喜爱哲学和艺术的女主角,或者就是伍迪·艾伦的自我投射。
将目光放在当下,百花齐放的潮流风格,反射出我们身处在一个人人彰显个性的时代。
对这届年轻人来说,时尚成为展现个体审美、构建自我形象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功能所在。
一座古石桥,也可以变身秀场
什么样的时尚理念,才能让个性十足的当代年轻人心生认同?这可能是如今各大品牌最为关心的问题。
当物质不断丰富,人们对文化、时尚、艺术等精神世界的追求,也溢出到包括服装在内的实物上。
意识到了“时尚”不仅是外在的衣服鞋子,还有深层次的时代和文化底蕴,品牌们纷纷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灵感。而国内男装中最富“文艺细胞”的品牌,可能是这个你有些熟悉的名字——利郎。
这个品牌变得家喻户晓,还要追溯到2002年,代言人陈道明穿着一身商务时装,念出那句深入人心的广告语“简约不简单”,构成了消费者对利郎品牌的最初记忆。在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增长期,简约、商务的利郎时装迅速成长为国产男装的代表品牌。
不过,如果你对利郎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阶段,那么你的认知可能需要更新一下了。如今的利郎早已华丽转身,并推出了专门面向年轻人的LESS IS MORE 青年商务系列。
和主品牌一样,利郎 LESS IS MORE 秉承简约的精神内核,定位商务通勤场景。同时,面对年轻人消费升级的趋势,利郎 LESS IS MORE 在面料、工艺和剪裁上面花了许多心思。比如,利郎 LESS IS MORE 以剪裁完美的裤装搭配宽大硬朗的外套,让男性保有权利套装带来的自信与尊严的同时,削除了张扬的色调与装饰,重塑职场男性面貌。
简约不简单,是利郎 LESS IS MORE的第一步;与时俱进的文艺情怀,则让它与一众品牌进一步区分开来。
早在2015年,利郎就是“不朽的梵高”中国巡演的唯一服装类合作伙伴;2021春夏上海时装周,利郎 LESS IS MORE 又从古城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中获得启发,把帆船、缆绳、石塔等元素做成了秀款;2021年秋冬季,利郎 LESS IS MORE 以科技IP“三体”为背景,营造出了在文明废墟上开疆拓土的独特气质。
除了把衣服做好,利郎还试图贴近当下年轻人的所思所想。你可能想不到,一个有着三十多年历史的服装品牌,竟也有热衷和年轻人讨论有关人类文明的想法。
2021年,利郎 LESS IS MORE 就和几位青年艺术家办了一场“维度之外”新媒体数字艺术展,专门探讨数字技术对于时间、空间和人类文明的重塑。从职场到宇宙,从梵高画作到数字技术,全方位地与当代年轻人同频共鸣,这可能是利郎越来越受市场认可的秘诀。
10月26日,利郎 LESS IS MORE 在泉州安平桥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走秀。
作为中国现存最长的古代跨海梁式石桥,安平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也是宋代简约建筑的代表。这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利郎LESS IS MORE 的全新演绎下,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日常与时尚的桥梁。
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热爱,是利郎的灵感之源。单霁翔老师受邀公益参演安平桥短片,展现安平桥的历史和寓意。在此之前,利郎还向晋江市文物保护基金捐赠了首笔善款200万元。这个从福建晋江走出来的民族品牌,正在用行动助力守护家乡的历史瑰宝。
厚重的历史与先锋的创造,也经由这座桥联系在了一起。坚守简约内核的利郎 LESS IS MORE 通过在复杂的艺术性和纯粹的朴素性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以呼应新极简主义对于“少即是多”的创造性探索;告别繁复的夸张轮廓,取而代之的是回归服装本身的简洁单品,让服装为穿着者服务,而非让人为时尚受苦。
青年知行的态度,则以全新的精神风貌演绎。利郎邀请来了承古融今的创新知行者——欧阳靖、宝石老舅、艾热、黄旭、沙一汀、早安、杨和苏……说唱圈的“半壁江山”都参与到了此次走秀中,共同见证古今碰撞的异彩。
时尚易逝,风格永存;潮流不断更迭,又返璞归真。利郎 LESS IS MORE 始终与年轻人同在,一起定义属于这个时代青年商务的先锋理念。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微信编辑 | 刘叶楠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