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纪录影像展映及交流活动预告 | 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2023
本文转自:口述史中心
由中国传媒大学发起并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将于2023年11月6日—12日如期举行,主题为“回望•赓续——口述历史的时代担当”。
为集中展示口述历史在视听传播,特别是纪录片创作领域的优质成果,自2016年开始,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正式增设“年度纪录影像展映”版块。该版块近年来已邀请到多部优秀影像作品进行展映及映后主创交流。
今年,组委会继续以口述历史的多元呈现与应用为出发点,设置了口述历史与青少年影像教育,口述历史与个体成长,口述历史与人口老龄化三个单元的主题交流,特别邀请了大江大海少年影像学院短片集锦以及《废物故事》《栖地》两部长片,于6-8日连续三晚进行展映及交流活动。
第九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年度纪录影像展映
日期
时间
内容
11月06日
18:30-21:00
记录与传承——青少年口述历史纪录片展映及主题交流
11月07日
18:30-21:00
纪录片《废物故事》
11月08日
18:30-21:00
纪录片《栖地》
•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24号楼
• 请大家提前报名,具体方式为:
移步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展馆群落专属微信订阅号“朝馆夕室”(zhaoguanxishi),报名推送将于每部影片放映前两日发出。
2023.11.06
记录与传承——青少年口述历史纪录片展映及主题交流活动
周浩
著名纪录片导演 ,
作品百余次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入选、获奖。
李伦
腾讯视频副总编辑,《十三邀》总监制
吴琦
纪录片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纪录电影专业,现为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导演。
唐建光
大江大海少年影像学院创始人。曾发起“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及“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
顾雪
导演、策展人。内蒙古青年电影周及世界游牧影展联合发起人。2022年创立家庭影像FamilyLens,致力于发现和拓展家庭影像边界,探索个人影像书写记录。
买天让
《国家地理》中文版出版人
2023.11.07
废物故事
时长:97分钟
大海绵是一个生活在中国西部小城的少年,他早早脱离了体制教育,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他在街头四处游荡,漫无目的地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兴致来时即兴而唱,生活自由而孤寂。大海绵热爱说唱音乐,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他用音乐回应对生活的感悟,但现实并不能让他有所作为,他在网络上喜欢了一个女孩,女孩嫌弃他肥胖,追求总是遭拒。游荡的生活终于脱轨,夜间无目的的游荡,使他惹上了官司,法院的压力和生活的困局使他再也无法忍受,为了给自己的人生赢得机会,他尝试做出改变......
郑仪飞
本片导演。纪录片工作者,曾参与多部纪录电影及纪录短片的拍摄、后期工作。首部纪录长片《废物故事》获得2019年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创投项目“最具潜力发展计划”、2021年东京国际纪录片大会COA单元入选项目。入围2022年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单元,并获得“惊人首作”推介和“观众选择奖”两项荣誉。
郭晓明
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首席记者。抗战军人口述史项目、台湾两蒋时期口述历史项目负责人。曾参与多部纪录片创作,独立拍摄制作纪录片《雪域圣迹》;纪录片《我的抗战》首席采访记者;《共赴国难——太原会战》策划、撰稿;国家出版基金重点项目、口述历史纪录片《亲历抗战》制片人、总导演。
2023.11.08
栖地
时长:86分钟
本片从两位上海老人的故事中,侧面描绘了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的社会大事件,从中窥探上两代的青春遗迹。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关注作为一个起点,导演围绕着空巢老人寻找生活寄托的故事,对两位主人公深入挖掘,让触碰心灵的普世情感—— 爱成为本片传递的主旨。
叶丝丝
本片导演。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系,现于香港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
张新伟
凹凸镜DOC 联合创始人,纪录片导演。创作“老男人三部曲”《老张》《唐老师》《嘿,老潘》入围国内外多个影展,曾是FIRST青年电影展初选评委,广州国际纪录节优秀选片人。
鸣谢
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
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是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在持续进行口述历史访谈和资料收集的同时,为推动这一领域学术交流与国际传播活动而搭建的一个国际性平台。由口述历史国际研习营、年度纪录影像展映、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展示、口述历史之夜和“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等众多版块组成。
自2015年起,口述历史周已连续举办八届,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瑞典、澳大利亚、意大利、南非、伊朗、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蒙古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数千位口述历史同仁的参与,线上线下逾百万人次的互动,已成为中国口述历史界的重要年度活动。
更多相关信息将于近期发布,敬请持续关注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崔永元口述史中心”(renminjiyi)。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所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