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双11,年轻人们开始卷谁更“穷”
79块钱能买到什么?
能买到一大瓶用半年都用不完的洗发膏,能买到十桶让你足够喝上一个月的矿泉水,能买到十几斤各式各样新鲜的绿色蔬菜。
当然,79块钱也能买到一支“话题”眉笔。不过,人们会对这样一支眉笔的性价比产生质疑,并引发巨大的舆论风波——它或许不是当代年轻人对于79块钱花销的最好选择。
又快到双11了,在这个意味着疯狂的购物日里,当代年轻人却更多开始理性消费,讨论起商家优惠展现出的诚意。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逐渐远离那个流行金钱崇拜的“小时代”。
如今的他们,精打细算,不放过任何生活的折扣;他们极简人生,开始投向简单与有序。他们之间的攀比,从比较谁过得更贵更精致,变成了比谁过得更实惠。
可以买贵的
但绝不能买贵了!
“我已经是一个不看折扣攻略就不会买东西的人了。”
刚刚工作的小余,是“反向消费”之风的坚定执行者。所谓反向消费,是一种更注重性价比与实用性的消费。比起花里胡哨的装饰性,与高昂的价格带来的高质量错觉,当代年轻人更加相信真实的消费需求,以及,他们的理性。
小余大概从两年前开始频繁光顾各大社交平台的省钱攻略,对她而言,那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有很多省钱小技巧,比如平台的金币、优惠券都可以省钱,再叠加补贴或者会员优惠,买东西会更便宜。”
跟着各种攻略一步一步来,当小余在付款界面看到具体优惠多少钱的时候,她体会到了一种巨大的快感。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小余一样,从省钱中享受愉悦感,并将其看作一场持久的竞赛。他们热爱与熟悉互联网,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擅长搜集与分享信息。他们挖掘出那些更有性价比的产品,钻研更方便的省钱之道,乐于参与“谁更便宜”的比拼,并在打败其他网友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满足感。比起“抠门”,他们更愿意将这种生活方式定义为“智慧”。
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一种充满性价比的处事之道,是一种聪明的生活方式。
拼多多和1688开始成为很多年轻人常用的购物平台;豆瓣、小红书的省钱帖子成为日常必逛之地;甚至有些人在买书这件爱好上,也转变了思维,开始喜欢用多抓鱼、孔夫子网等二手平台。因为他们发现,看旧书和新书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重要的是能从中获取多少知识,而购买旧书省下来的钱,还能再多买几本书。
不过他们大多也曾有过被“即时消费主义”蛊惑的时刻。小余说,她刚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可以独立支配手中的钱,几乎每天都要花二三十块钱买一杯奶茶,晚上睡觉前最大的爱好就是逛淘宝,买一些贵但是不实用的好看装饰品,但事实上,它们的命运,是来到宿舍之后就被压到储物箱里,很少有公开露面的机会。
那时候的消费,更多伴随着不成熟的感性,带来的是即时的、速食的快感,而这种快感之后,却因为无用,催生出了更大的空虚。
“我想现在,我只是更理解了妈妈辈是怎么买东西的。”还记得小时候妈妈常常带她去菜市场买菜,面对妈妈毫不留情的砍价,她总是觉得很尴尬,现在她反而理解了这种行为。
或许现在的年轻人逐渐明白了,一件东西的价格,应该匹配它的用处,而不是它的模样。他们更坚信自己的需求,不会再被视觉轻易地迷惑,然后将自己宝贵的钱包掏空。
这种理念的滋生,遏制了消费的多余增长。有时候在等待折扣出现的时间里,人对商品的渴望逐渐消失,直到降为零。“当你享受过划算,你就不甘心接受普通的价格了,最后,它会毁灭你的消费欲望。”小余说,因为没看到划算的零食攻略,她已经至少两个月没买过零食了,这导致她的体重减少了三斤。“嗯,也许,反向消费,还有减肥功效吧。”
那些便宜又好使的体验
年轻人都要了
除了精打细算,注重消费的性价比,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消费获得的体验感,也更加重视。他们用极其敏锐的嗅觉,发现了以往年轻人很难触达的消费方式,积极地向“将省钱刻在骨子里”的中老年一辈学习。
有人报名夕阳旅游团,和大爷大妈们游山玩水,享受独有的便利与优惠;有人找到自家附近的社区助老食堂,即使是在大城市,也能吃上便宜实惠的早午餐;有人甚至还专门去报名老年人爱去的广场舞培训班,提前几十岁过上了悠闲自得的退休生活……
在小红书上看到人们推荐去吃社区食堂,并积极在实践中响应的阿瞳,就是跟风人群中的一位。平日在北京国贸打工的她,坦诚自己之前完全陷入了高价消费的漩涡,高端的工作环境,渐渐模糊了她对于花销的概念,蚕食着她对于性价比的认知,而她意识到,她本来就不属于那里。
住在离国贸两站地铁的劲松社区的她,听朋友推荐劲松有一个社区食堂,价格实惠,深受打工人和中老年一辈的喜爱。阿瞳从一个月之前开始在那里解决自己的早午餐,花10块钱买满满一份热腾腾的鲜肉小笼包,再花3块钱来一碗八宝粥,十几块钱就能让自己吃到撑,阿瞳久违地找到了“正常”的感觉。
社区食堂的装设虽然很普通,但让阿瞳这样的打工人吃得很踏实,她不用在装饰精美但食物一言难尽的餐厅里,佯装自己吃得很舒服。她久违地体会到“花钱花得值”是一种什么感觉。
跟着妈妈一起参加老年旅行团的Alice,也有着相似的感悟。由于工作性质比较特殊,Alice和同龄人的假期总是撞不到一起,所以很难找到同龄朋友一起出门。前段时间,她跟着母亲一起参加了老年人旅行团,15天的时间,几乎把新疆著名景点全逛了个遍,总共花了一万四,Alice觉得十分划算。
叔叔阿姨们旅行经验非常丰富,什么东西都准备很全,比如药啊,一次性手套,小刀,什么都有。”
甚至他们还会带菜去,中间路途到了沙漠公路,有几顿饭吃得比较艰苦,Alice在新疆买了馕饼,就着阿姨们赠予的酱瓜和梅干菜,吃得很开心。作为85后的Alice,笑称自己少走了几十年弯路,直接开始体验退休生活。
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新选择。他们开始摒弃徒有其表的产品体验,不想再为构造出的“附加价值”花钱,他们想要的是真切又充实的人生体验,而不是表面花哨的假性高潮。
花更少的钱,享受更多的快乐,甚至还能从中得到浮躁之外的宁静与安逸,这也许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向中老年人消费习惯看齐的重要原因。
阿瞳说,她会一直在社区食堂解决自己的早餐,直到把那些菜吃腻了,再去挖掘新的实惠餐厅;而Alice表示之后还会踊跃参加类似的老年旅行团,省事划算又充满欢声笑语,她没有理由不去。
长久的
才是最好的
在年轻人们疯狂卷谁更穷,谁能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好的服务与体验的同时,长期主义的消费理念也在悄悄滋生。买能长期使用的物品,即使贵,也比那些买来就不用的便宜货好,他们认为这也是一种省钱的超级方法。
在云南某企业上班的mumu,这两年就经历了消费观念向“长期主义”的巨大转变。上大学甚至刚工作那会儿,她花钱属于典型的大手大脚,想要什么就会马上去买,不会考虑东西是否适合自己,价格能否承担得起。她几乎不会错过任何当季的奢侈品新款,即使它们不好看,不适合自己,她也会去买。
当时就是觉得花钱去买这个举动,就会让我很快乐,像是被消费主义洗脑了。”
很多时候,mumu心里很清楚,一些花大钱买来的东西并不实用,也不适合自己,但即时消费的欲望,与莫名的虚荣心,还是让她频频下单,收不了手。
转变是这两年突然发生的,mumu经历了一段人生的低谷期,被裁员,亲人去世,和男友分手,很多事情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出现,她整个人都陷入了不安与失落。她突然意识到,很多外物并不能给自己任何的安慰,只有提升自我,做到内在真正的强大,才能抵抗一切未知。
从那之后,mumu减少了购买华而不实的装饰性用品,也很少再买新颖但不适合自己的名牌服饰,而是将钱投资在那些各方面都挑不出错,可以长期使用的满分商品上。3000块钱买来的扫地机器人,在家里已经兢兢业业上班了两年,它是mumu想到这几年买得最值的东西之一。
像mumu一样,现在很多年轻人,开始践行长期主义消费。与其花很少的钱,随便买一些用不长久或者会被潮流淘汰的东西,她们更愿意精心挑选一些能使用很久,陪伴自己很久的保值物品。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节省开支、理性消费的有效方法。她们对未来规划考虑得更加长远,不再只贪图此时此刻的享乐,而是把目光投向更久之后的生活,甚至是退休后的日子。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最好的告别》,讲的是人在衰老之后,如何面对身体的病痛。我会想,如果我退休之后,我的花销怎么办?我需要提前预支多少钱?我现在就想把那些钱存够。”
现在的mumu,和很多奉行长期主义的年轻人一样,不会因为“自己拥有什么,别人没有什么”而感到快乐,她们更专注自我的长期规划,并因此感到人生变得井井有条,充满幸福感。
mumu说,现在聊起“幸福”,她脑海里最先浮现的画面,是在一个下午。阳光特别好,她一个人独自在家里坐着,透过窗户,望向外面的蓝天,好像那一刻,她和大自然产生了连接。
欢迎投票
撰文 安然
插画 Ys
编辑 Sissi Hua
排版 良乐
校对 Jiayi Cui
先生推荐
为了解决精神内耗,年轻人开始“断亲”
做AA制情侣一年后,我们差点分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