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留学,都会被国人鄙视
各种大学综合排名每年都在变,但学校之间的鄙视链却早已根深蒂固,对留学生来说,一个没被亲戚朋友diss过母校排名的留学生涯,是不完整的。
哈佛耶鲁等名校学子自视清高,瞧不起其他藤校;藤校们则乐于在非藤校面前耀武扬威,尤其看不起Top50以下的学校。
Top50们当然也会在Top100面前摆排名牌,一副高人一等的模样。就连Top100的学生,在面对非牛剑的英国名校时,也会热血沸腾,找到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在这条无形的鄙视链上,排名没有最高,只有更低。作为留学生,我们既可以找到一大堆排名低于自己学校的目标来嘲笑,也随时会碰到高排名学校的人来diss我们。
嫌弃自己学校排名低已经成为我们的政治正确。仿佛不争一个前列排名,就白来国外留学一场。
在直爽的亲戚眼里,没有什么比我们母校排名低更政治不正确的了。虽然他们对我们涉足五位数的学费毫无贡献,但这从来不妨碍他们对我们的留学生活指指点点。
哪怕我们选的专业十分抢手,如果学校排名不高,照样免不了被连番训话。“XX大学是什么鬼,连名字都没听过!算个鸡儿的常春藤吧?”
不过,当我们初入职场后,才发现家里的杠精亲戚其实还挺友善的。相比之下,用人单位和地方政府的人才引进计划,对学校排名的苛刻程度简直令人发指。
比如投简历时,你会惊讶地发现竞争对手一个个都是内卷界的王者:
前面整排哥大宾大的硕士,后面一大串牛剑博士和博后,连清北的硕士都数不胜数。你不好意思地搓了搓自己的普通Top100硕士毕业证书,悄悄把它装进了文件夹最里层。
更令人沮丧的是,自己向往已久的城市推出的人才引进政策,同样会以母校排名不够前列为由把你拒之门外,丝毫不管你的专业排名和成绩如何。
在他们眼里,母校排名才是硬通货,其他一切都是软实力。
好吧,即使不情愿,在这个唯排名论的时代我们也只能暂时习惯于此。上天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总会留一扇窗给努力的人。
虽然当前的环境看似不容乐观,依然有人选择去读一些排名比较靠后的“水校”,并在这里度过了四年。有的人不甘心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回报,把这股不甘心化作奋发向上的动力。
我的好友Anna就是这样的人,虽然她也拼尽全力,但最终没能拿到心仪的录取。她数次质疑自己,在无数个夜晚睡不着觉。这种质疑在她登上前往美国的飞机后还持续着。
但是在这所“水校”里,Anna学会了沉淀与成长。她静心努力,充分利用学校一切资源,最终在四年中成长飞速。
也有人不在意学校的综合排名,只为某个顶尖专业而来。我的另一个朋友Wilson就是为了UIUC的计算机专业才毅然选择这里,即使它的综排并不高。但他发现这个专业一点也不好学,常常和科比一样与代码作斗争到凌晨三四点。
也有些人不在乎所谓的“大城市”“名校标签”,只想找一个学费不贵的学校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课题。这样的选择常常被身边人认为太可惜,他们自己可能也觉得当初应该择校更慎重。
其实没有哪家学校敢自称排名第一。既然不存在绝对的最高排名,我们何必为这个相对的排名差异痛苦?相比单纯的排名比较,留学本应打开我们更广阔的眼界:
让我们见识到书本上所描绘的人和事;让我们记住的不仅是夜以继日的学习,还有party的狂欢、与好友一起尝试的各种新事物,以及海边夕阳时分的惬意散步;
再说,就算拿到了哈佛博士学位,也不见得能当高管或公司boss吧?即使本科就毕业于清北,普普通通工作的人,也大有人在。
留学给了他们自主选择的能力,让他们在看似普通的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
海外生活的意义在于,它启发了我们去过不一样的人生,一种不被排名定义的生活。在这里,我们的努力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卷死对手。
成功的道路远不止一种,不只有去高排名学校才算成功。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