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180周年 | 《最后的上海王》《冠军赛马日》记述的城市历史
《经济学人·商论》2021-07 A night at the Cathay
城市历史
华懋一夜
沙逊和嘉道理这两个背井离乡的王朝帮助塑造了两个不同寻常的城市【《最后的上海王》、《冠军赛马日》书评】
一八三二年,40岁的大卫·沙逊在国际化都市孟买建立了新家园,他不是一贫如洗的逃亡者,而是一个决心夺回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的继承人。沙逊家的人从来都不喜欢被称作亚洲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他们看来,罗斯柴尔德家族都是些攀龙附凤之徒。
大卫赶上了好时机。他寻求保护的大英帝国当时正处于鼎盛时期。他买下码头和仓库,还进口新型轧棉机,以使自己的原棉适合英国工厂里的动力织机。最重要的是,他还经营毒品。东印度公司对鸦片的垄断已被废除。大卫支持英国为迫使中国继续进口印度鸦片而在1839年发动的无理战争。其结果包括英国将香港据为殖民地,以及令清政府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 ...
订阅解锁完整书评及历史影像
《经济学人·商论》2022-04-06
Keep it in the family
在孟买那个破落的渔港或上海外滩以外,很少有人听闻过沙逊家族。然而,这个家族曾是传奇的商业帝国,可说是第一个真正有环球足迹的跨国企业。19世纪中期,他们是亚洲最有权势的商业王朝。对于那些梦想着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将代代延续的大亨来说,沙逊家族的衰落不啻是一记警钟。
故事始于大卫·沙逊(David Sassoon)。他的家族是巴格达一个犹太社区的中坚力量,这个社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巴比伦囚虏时期。和家族的前辈一样,大卫在巴格达省的马穆鲁克统治者手下担任司库长。他后来从残暴的君主达乌德帕夏(Dawad Pasha)那里逃了出来,确切原因不得而知。不过他的孙子爱德华·沙逊(Edward Sassoon)回忆说,“可以肯定,情势对他非常危急。”大卫于1832年来到孟买。
爱德华是英格兰爱德华时代的下议院议员,从这个身份就可以窥见这个家族非凡的发家之路。孟买成为了起飞的跳板。当时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而这座城市正是英国商业与帝国结合的缩影——和印度大部分地区一样,孟买由东印度公司经营。以当时的种族主义标准看,孟买社会可谓宽容。无论什么出身,任何锐意进取的人都受到欢迎。印度首位实业家贾姆·塞吉·塔塔(Jam setji Tata)的家族很快就和沙逊家族热络起来。
《环球商人》(The Global Merchants)的作者虽姓沙逊,但并非沙逊家族的直系后裔。不过他在巴格达出生,通晓当地的这种方言。他在书中刻画了大卫对子女的关爱与严厉。…在英国的生活消磨了家族的创业精神。他们没能继续在战乱中发达,反而屡遭打击。1930年代,在华懋饭店老板、风趣的花花公子维克多(Victor)的带领下,沙逊家族在上海经历了最后的风光。(乔纳森·考夫曼(Jonathan Kaufman)在《最后的上海王》[The Last Kings of Shanghai]中详述了这段故事。)... ...【想要继续阅读付费文章?】欢迎订阅《经济学人·商论》继续读完本文双语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