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豆瓣 9.4,再版 11 次,人生必读的一本书!

豆瓣 9.4,再版 11 次,人生必读的一本书!

公众号新闻
点击下方👇“阿猫读书”关注公众号
和27万读者一起读书、写作、思考、觉醒...
让成长不再孤独!


今天来分享一本非常硬核的书,《社会心理学》。

这本书太厚了,707 页你敢信,拿在手里看一会,手都酸了,是我读过最厚的一本书。

它也不是普通的书,而是一本大学教材,目前已经再版 11 次,豆瓣评分 9.4 分。

这本书读起来是有难度,属于非常硬核的书,第一次读完真的是一次知识洗礼的感觉。

好,废话不多说,下面就来解读一下这本书。

今天要分享的主题是,社会的感知与判断。

这个主题,听上去有点抽象,但看完学到的东西还是很多的, 它让我想清楚了很多过去困惑的问题。

比如,日常生活中,哪些漏洞百出的谣言,会被那么多人相信?

比如,对某些明星本能的不喜欢,无论他做什么事,都会被取决为动机不纯。

这些都属于“动机性推理”,也就是今天要讲的主题。

日常生活的感受和判断,是如何形成?是如何被影响?都会被哪些因素影响?

人为什么会固执?仅凭感觉做出的判断靠谱吗?如何应对过度自信?

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和知识点

日常生活中的判断,并非都是理性全面的,大部分仅凭直觉,当时的心情,甚至是被情境刺激的结果。

好,我们先从第一个问题开始讲。

许知远说,要带着偏见看世界,如果没有偏见,又何谈自己的看法。

偏见就是个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我们因为受到文化、环境、知识和经历的影响,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局限的。

局限的镜头,只能看到局部的真相,所以偏见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认知方式。

如果没有偏见,我们都没办法去感知这个世界,所以我们只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去观察这个世界。

今天来讲一讲,我们是如何被影响感知和解释的,多了解一点,对我们避免被偏见影响还是很重要的。


1/生活中的感受是如何形成的?

这个要先从启动开始讲,启动就是唤醒某些特定联系。

我们会因为看到某个画面,听到某个词,就产生一系列的联想,这个联想就是启动你的感知。

比如,你想起某个朋友,想起名字以后,马上就连带想起他的性格特点,一起发生过的事。

生活中也有启动效应,比如,你看恐怖片的时候,听到什么声音都会联想到恐怖事件。

这个启动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实际的应用。

比如,有理论叫做“峰终定律”,意思是说,一件事的体验,峰值和结束的感受有很大关系。

比如,去宜家逛一天,人感觉累死了,在过程中脑子里想,以后再也不来了。

结果快离开宜家的时候,吃到一个 2 块钱的冰激凌,瞬间感觉人舒服很多,这个就是你逛宜家留下的最后一个感受。

而这个感受,就符合峰终定律,结束时的好感受,会压过过程的痛苦感受。

去迪士尼也是一样,过程走的累死了,最后坐在地上看一场灯光表演,人不仅休息够了,还能看的过瘾。

这个感觉,也会让你忘记过程的痛苦,想着,下次我还要来。

这些案例,都是在说明,环境会影响人的感受,甚至可以通过环境来操纵人的感知,也就是触发和启动你的某些感受。

这个也可以理解成,注意力残留,人做一件事,会受到上一件事的影响

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知识点,就是具身认知。

人此刻的感受,会影响他的行为,比如,你很开心,看到别人就会流露出笑脸,别人看到你的微笑也会对你微笑。

还有,人在拿着热饮的时候,会对别人更热情一点,也会表现得更加慷慨。

人的身体反应和心理程序存在关联,一旦身体出现某种感觉,也会影响个人的认知判断。

比如,你看到一个人很帅,嘴角就会露出微笑,在认知上也会亲近的感觉。

身体的温暖会强化社会温暖,社会排斥则会让人感觉寒冷。

生活中,经常说,心都寒了, 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2/先入为主的判断,大部分时候都是对的

平时,我们经常说,不要被第一印象影响,尽量不要做先入为主的判断。

其实根据数据统计,除去那些特别明显的偏见和逻辑缺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知觉和理解都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人们互相之间的第一印象,大部分都是对的,起码正确的比例要比错误的要多。

比如,很多人,看到的第一眼,基本上就会给你留下一些印象。

比如,有人刻薄,有人强势,有人懦弱,有人贪心,这些在社会上待久的人,都是可以一眼分辨出来的。

虽然存在刻板偏见的问题,但是人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对的比错的几率要多得多。

而且,很多时候,人都是一次性博弈,也就是说,只打一次交道,仅凭这个判断就够用了。

而那些,反复打交道的人,自然有其他识别方式,也就是说,第一印象识别法和反复验证的方式,应对不同的场而已。

走在大街上,有人找你借钱,你会反复思考,验证他的合理性吗?

不会,你只需要走开就好了,这个是便捷应对方式。

不然,什么事,都停下来思考半天,那正常日子都没法过了。

直觉也好,刻板印象也好,都是为了应对那些,即使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场景,这已经是为了降低耗能的最好方式。

直觉和第一印象,之所以好用。

这个其实跟贝叶斯推理训练法差不多,都是在实战中一次次的训练出来的, 跟 GPT 一样。

我们不知道,这个判断对或者错,反正,判断完,就会有一个反馈,要么你判断对了,要么就是错了,错了就调整判断, 对了就继续。

最终留下的,就是我们所谓的第一印象和直觉判断。

以上呢,算是给第一印象的认知,做一点解释。

不要看几本思维谬误的书,就把直觉判断贬低的一无是处,每个知识都有局限,只是应对的场景和需要不一样。

正确的面对知识,有好的,自然就有坏的, 我们学习,就是为了降低错误的影响,提升正确的使用就可以了。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先入为主的信念,对大事的影响。

就是说,小事直觉判断,也无所谓,凡事出错损失也不大,我们真正要注意的是,直觉判断对大事的影响。

比如,买车,买房,结婚,找工作,选专业,这些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事,就要尽量避免直觉判断。

特别是做生意的人,更加要学会,避免被某种信念影响判断,因为一旦你形成了某种信念,它就会影响你对其他所有相关信息的觉知。

比如,你觉得某个人是坏蛋,仅仅是朋友对他没有负面评价,就觉得朋友说的不对。

这种信念一般是先入为主,或者被某个特定事件影响了。

比如,球迷总觉得自己的球队被错判了,而对方犯规时裁判总是视而不见。

除了固有的社会和群体态度,对个人的先入为主印象,也产生了惊人的影响。

当你对一个人形成印象后,后面会主动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这个是证实谬误。

其实别人也是这样看我们的,这里面还有一种现象,叫自发性特质转移,意思是你跟什么人接触,别人也会把你认定为跟他们一样的人。


3/比起第一印象,更值得警惕的是“固执信念”

第一印象有实用的地方,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不过对于结果来说,代价大部分是可以接受的。

更关键的是,第一印象,是可以调整的,就算是第一印象出错了,随着后面的接触,印象认知还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你看到一个人,第一印象凶神恶煞的,感觉很不好了,后面有一天,你看到他,抱着一只小猫,这个时候,就会改变对他的印象。

但是固执信念就不一样了,不仅不会改变,而且还会得到自强化。

人一旦形成某种信念,走完了逻辑检验闭环,就会把它当成不可改变的真理,其他人就很难再否定这个信念。

不仅很难改变,还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强化这个信念。

我们经常说,上年纪的人很难改变信念,就是因为他的认知信念已经固定了,推翻信念就是否定自己,所以他会找各种理由来支持自己的信念。

比如,爸妈买保健品,劝他们每年去体检,没问题大家都放心,有问题早点检查出来,早点治疗。

但他们就是觉得,去医院不好,没事不要去,有病也尽量拖着不去,最终小病拖成大病。

一旦某件事形成解释,就很难再听进去其他意见。

这个只能说尽量开放,很难完全说不要固守信念,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坚持,他也很难完成自我的构建与自洽,只能说要坚持信念,也要结合现实。


4/不喜欢又躲不开的直觉判断

我们前面讲了,第一印象的影响,我们是怎么做出第一印象判断的,靠的就是直觉。

生活中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下判断,一件事,一个人,接下来的行为,都需要做判断,但是你真正了解自己的判断机制吗?

虽然大家都不喜欢,仅凭感觉的判断,但是我们真的躲不开这个判断方法。

下面来聊聊直觉判断。

直觉判断:简单说,就是不经过推理分析,仅凭感觉做出的判断。

是最简单的,也是最符合本能的判断方式,你感觉对方是什么样,仅凭感觉做出的判断。

我觉得你是坏人,你就是坏人,坏人就没有好结果,一切逻辑自然又协调。

直觉判断虽然有很多问题,但它依然是我们最常使用的判断方法。

为什么直觉判断有时候靠谱,前面也讲了一点:

直觉是用贝叶斯推理训练出来的人工 GPT,没有依据,就是一次次验证后,这个就是对的,没有逻辑,就是好用。

背后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真正知道的,比我们意识到自己知道的要多得多。

我们的思维中,能够影响的部分,只是受意志控制的,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自动加工的部分。

心理概念模型,自发地引导我们的直觉解释,意思是看到什么现象,就自动匹配类似的解释,没有因果,只有结果。

情绪反应,在思考之前已经表现出来了,神经的自动反应,之后才是意识控制反应。

当我们积累足够多的知识,这些知识也可以变成直觉反应,所谓的直觉反应,不过是自动获取答案的方式。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明,无论我们是否喜欢,直觉判断,都掌控着我们大部分做决策判断的方式。

我们无法避免直觉判断,但是也不能放任直觉判断。

毕竟直觉是有局限性的。

直觉虽然反应灵敏,但是也容易被误导,也就是被错觉思维影响。

比如,过度自信,在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看到一篇文章,用 过去的知识进行判断,不就是在讲XXX  吗,我早就知道了。

这就是,对过去知识进行的判断中,存在一种智力自负现象。

而且越是能力不足的人,反而会促进过度自信倾向,也就是等邓宁克鲁格效用。

知道一点的人,容易产生自满心理,被知道的知识影响,以为自己已经掌握真理了。

认识不到自身不足的同时也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往往只看到他人能力的不足。


5/如何应对过度自信?

我一直分享一个理论,保持警惕,保持开放,保持怀疑,其实是可以共存的,这个主要是看你的判断依据。

随着证据和情境的更新,就是要更新自己的判断。

如何应对过度自信的自我?

1)及时反馈

自信做出的判断,马上可以揭晓答案,马上可以验证自己的想 法,及时反馈可以调整对自己的判断。

不要看感觉,而是看结果,无论你怎么想,事实会告诉你答案,根据结果来调整自己的判断。

2)分解任务

人对一件事的认识不清晰,就无法做出正确判断,通过拆分任务,可以做出更现实的判断。

对一个东西了解不清晰,只能做出一个模糊的判断,这个很容易出现判断失误。

把问题进行分解,结果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条件是什么,代价是什么,什么时间内解决,都想一遍,你就是比很多人更牛逼。

3)假设自己是错的

不管自己多正确,都可以假设:如果自己是错的怎么办?这种强制提醒自我方式,可以让我们看到额外的信息。

不要想,我是如何的正确,而是变成,我可能是错的呢?

这个方法,我是在《原则》这本书里学到的。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了,如果大家觉得有收获,有启发,还请关注支持一波。

想看更多,可以关注合伙人鱼堂主的公众号,关注后回复“知识”,可以免费领取一份,价值 199元的知识管理大课,特别建议大家学一下。
推荐阅读

最祸害年轻人的3条毒鸡汤

我在B站上大学,小破站真的有点东西!



作者简介:鱼堂主,《智识升级》作者,职业读书人,日更 1000 天,阅读 1000 本书,一个认真陪你读书的人,带你看更多好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一对夫妇7年去了全球200多家Costco 然后写了一本书豆瓣9.4,畅销百年,钱钟书、钱穆、李敖毕生拜读的神作!再版N次,豆瓣评分9分以上,从70后到90后的国民历史书!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一生必读一次!给孩子的《资治通鉴》2024AP考生必读!近3年各科考试高分率趋势+2023数据大起底!收录全,适合孩子阅读的刘慈欣少年科幻系列,4个必读理由你无法拒绝一本书读懂黑格尔所有著作,真的可以诶!铁粉福利,免费赠书!一本书读懂基金清算那点事儿全球第一本!成为卓越领导者必读的思维模型,黑石创始人苏世民等联袂力荐!德国人的墓地一本书给你讲清“钱”的来龙去脉!豆瓣9.4!畅销百年,令钱钟书、钱穆、李敖毕生拜读的...假佛媛豆瓣9.4,畅销百年,令钱钟书、钱穆、李敖毕生拜读的神作!向最可爱的人致敬!青少年必读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一定要读的25本豆瓣高分好书|2023年度书单(文末福利)莫奈的橘园豆瓣9.0,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太牛了![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891 English author Thomas Hardy2024年必读的20本机器学习书籍1天一本书,AI正在重塑整个出版行业| 专访看山科技同济随意出的一本书,竟成了最受欢迎的规划“教科书”之一!为自己撑腰(此生必读)十个袁大头豆瓣9.5!新年第一本书就读这些用一本书还原大观园四季美景,带你重温红楼旧梦一本书读懂黑格尔所有著作AI书太泛滥!亚马逊限制作者1天最多出3本书!咋回事财务其实是一种语言《一本书读懂财报》OpenAI科学家Andrej Karpathy力荐,23年必读的大语言模型论文清单豆瓣9.4,畅销百年,钱钟书、钱穆、李敖拜读的神作!投资新手?不会买基金先看这本书!古诗文≠死记硬背,一套书掌握古诗、文言文学习方法,小学生必读双11爆款图书抢先购!小学生必读,有趣还能长知识,今天几十块带走一整套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