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资企业,节节败退
作者:豆腐乳
编辑:养乐多
重要通知
一个好消息,我们在知识星球开辟了第二战场【非凡油条】,有很多在公众号不方便说的东西、一些相对私密的个人见解(涉及经济、投资等)、一些财经方面的重要资料,我们都会发在知识星球的非凡油条专栏上,供大家学习交流。
此外,我们也会在知识星球【非凡油条】不定时开设一些重要的自学课程,比如之前开设的AI办公工具学习课程。
具体的加入方式,以及更详细的介绍在文末二维码,大家可以到文末查看。
上个月,三菱汽车造车业务在中国市场彻底退出。
10月24日,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拟对广汽三菱汽车有限公司、广汽三菱汽车销售公司实施股权调整等重组事项。重组完成后,广汽三菱将成为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
三菱汽车的退出,之前就有迹象。
今年3月份公布的广汽三菱的产量仅有803辆,要知道去年同期这个数字可是4012辆,也就是说今年3月广汽三菱产量缩水到去年同期的五分之一。
这说明广汽三菱开始逐步走向停产,以清掉库存,终于在今年6月份,广汽三菱宣布正式进入了停产阶段。
三菱汽车并不是第一个退出中国的日资汽车品牌,早在去年4月,广汽本田在官网发布消息称,为进一步促进电动化战略落地,广汽本田将充分整合广汽讴歌品牌资源,加入到电动化事业中。2023年起广汽本田不再生产及销售广汽讴歌品牌的现有产品。
这还是退出的汽车品牌,还留在中国市场的日子汽车品牌小日子也不好过了。
据日产汽车披露,2021年在华销量同比下跌5.2%,2022年同比下滑22.1%,2023年前十个月下跌33.1%。为应对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的显示,日产汽车CEO表示要将中国视为独特的核心市场,会从零开始研发适合中国用户的产品。
与此同时,日产也会和东风汽车合作打造向全世界出口的汽车品牌。
最近还有一封流传于网络的一汽丰田致经销商的邮件,称10月和11月已经大幅削减了产量的情况下,一汽丰田将在12月至明年2月期间继续大幅减产。一汽丰田12月份分配给经销商的销量目标将下调至6.6万辆,明年1月份下调至6万辆,2月份下调至3.8万辆。
一汽丰田这么做,也是为了减少经销商手里压货,让大家都能活下去。
减产、销量下滑,折射的是最近日资车企在华的颓势。2023年前三季度,日系品牌的累计销量同比下降15.4%,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20%下滑到今年的17.2%。
过去合资车企在华有技术优势,又建立起品牌壁垒,可以说赚得盆满钵满。
但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借助电动化趋势弯道超车,崛起速度很快。
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合资车企越来越难以适应电动化的趋势,市场份额被蚕食。另外,去年彻底放开了合资车企的股权比例限制,这就让合资车企定位愈发尴尬。
过去与国外车企合资的国企赚钱舒服,如今也要面临市场变局,减少对合资车的依赖。
比如前三季度广汽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了-44.05%,还是得想办法遏制利润下降的趋势。这就需要目前自主品牌传祺和埃安发力。这次对广汽三菱进行股权重组,广汽埃安将利用广汽三菱工厂实现增产扩能,这也是在为广汽未来发展而努力。广汽也必须拿出市场认可的自主品牌,不然在合资车型节节败退后,广州汽车产业都会面临后续乏力的问题。
旁边深圳做车的企业,可是在生龙活虎地抢占市场份额呢。
无论是广州还是日资企业,都要认清现在的局面——再不加速转型,在市场上拿出竞争力,就很有可能继续败退。
国内汽车行业竞争已经激烈到,几个月就会形势大变,一年下来就是天翻地覆。动作再慢一点,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用户心智,都会被其他车企迅速占领。
时代在抛弃我们的时候,是不会打一声招呼的。
在很卷得中国市场,日资车企正在被挤出去,但在全世界其他竞争没有这么激烈的市场,日资车企日子过得还胡思很不错的。
但中国市场的情况,还是值得日本车企重视。如果再不重视,就正如我们之前在《日本,危险了!》里提到的那样,未来十年日本汽车行业可能面临溃败。如果作为支柱产业的汽车产业都被打垮,那么日本就危险了!
在知识星球【非凡油条】里,你可以获得的:
1
重大财经新闻的分析,主要针对它对我们普通人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对A股大盘形势的影响。
2
免费提问,随时可以向我提出财经或是生活上的问题,在不涉个人隐私的情况下我尽量解答。
一些公众号上不方便谈的话题,都会在知识星球里发布。
3
财经方面的资料分享,比如行业研报,相关论文,都会发在里面。
4
不定时开设一些自学课程,比如之前开设的AI办公工具学习课程,我会带着大家一起学习前沿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
“非凡油条”目前年费为100元,非常优惠,以后会逐渐提价。这个价钱很值,能让你避免几十倍、几百倍的损失。
想要加入知识星球和我们一起玩的读者朋友们,可以长按下面二维码后,登录并点击“立即加入:100星钻”即可付费加入,这里支付的“100星钻”其实就是支付100元。加入后,下载知识星球App更方便和我们互动,所以最好下载知识星球App。
我们在知识星球等你。
文章用图:图虫创意,壹图网
本回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