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现任和前任总是很像
从文学作品、到影视剧,再到真实生活,替身文学可谓永不过时。
其中最经典的例子当属被观众盘出浆的电视剧《甄嬛传》,皇上的一笔“菀菀类卿”让甄嬛如梦初醒:自己终究只是纯元皇后的替身。即便后来皇上对甄嬛动了真情,但当面对其妹玉娆时,却依旧贱兮兮地犯了老毛病,甚至当着亲姐的面,想直接把“婉”字赐给玉娆。
真是江山易改,旧爱难移。
同样,琼瑶笔下的《情深深雨蒙蒙》也描绘过类似桥段。司令陆振华年少时有个恋人萍萍,因被逼嫁人而自杀,从此以后,他娶的每一任老婆的脸上都能找到萍萍的影子。这种执念深入骨髓,甚至女儿们也都要以“萍”字命名,“萍”成了陆振华生活中难以抹去的印记。
替身文学经过艺术加工,往往将主人公对白月光的执念、被替身者受到的伤害以及双方的感情纠葛刻画得丝丝入扣。
那么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会对某种类型的人念念不忘呢?“菀菀类卿”又真的会如此影响彼此的感情吗?
没错,前任和现任总是相似的
首先,毋庸置疑,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菜。
一项横跨13年的德国研究,前后两次测了204名参与者的理想伴侣画像。从外貌到内涵,从人生规划到经济条件,共58种特征,全面刻画了他们的理想型。结果发现,13年过去了,人们依旧对某一款十分钟情,伴侣的整体画像前后相关系数达到0.73(最高是1)。这说明,大多数人的理想型都相当稳定。[1]
有学者邀请了97个大学生,让他们交出自己约会过的所有人的Facebook(脸书)主页,然后对这些约会对象的特质,比如颜值、男性化/女性化等方面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根据相似性,不同人的约会对象被一撮撮地聚集在了他们周围[2]。
这揭示了一个温柔的秘密:每个人心中都隐藏着一个独特的星空,而在这片星空中,每一颗星星都闪耀着相似的光芒。
侃爷与卡戴珊离婚后交的女友,被网友戏称为“银卡戴珊”
另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认知心理学研究,真的找来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伴侣,邀请他们自己来做人格测试。结果,哪怕是让前任和现任自己说,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真的很像![3]
这说明,我们确实在反复被同一类型的人吸引。
当然,也有一个有趣的小例外:e人(外倾性高的人)打破了这一规律[3]。他们的每个伴侣都很独特,彼此并不相像。
这也能理解,毕竟e人的朋友可能本身就多种多样,潜在“鱼塘”更大;也或许是e人对新体验更加好奇和开放,更容易欣赏不同的美。总之,他们的每一任对象都可能独一无二。
为什么一次又一次选择同样的人
“菀菀类卿”的发生,极大可能首先是因为“自恋”。
我们会更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无论是外表、社会地位,还是性格、价值观,都是如此[4]。
哪怕是被菀菀类卿的甄嬛,最初对皇帝动心,很可能也是因为彼此在审美上相似相知:
杏花疏影间,甄嬛坐在秋千上吹箫,皇帝假扮果郡王与她谈音说乐。这一幕是甄嬛和四郎感情纠葛的开始:在这深宫之中,还有一个人像我一般对音律有这样的敏锐感知,我并不孤单。
当一个人总是按自己的样子找伴侣,那么,或许 ta 的每一任会相似,但本质都是像自己。
比如一个喜欢爬山的人,他(她)的对象可能也喜欢爬山 / 图虫创意
除了相似性,熟悉感也会产生吸引力[4]。
ta与前任相似的相貌、类似的小动作、熟悉的说话方式,都会将我们带回昔日熟悉的情境。
这种熟悉感带来了一种亲切的、易于掌控的感觉,毕竟对人的大脑来说,越简单,越愉悦。
这种熟悉感从何而来?
一种可能是初恋产生的印记。
初恋是有魔力的,我们许多人会在心神动荡的青春期、成年早期经历初恋。而这个阶段经历的事情会在我们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科学家们反复发现,人们在成年后,会对自己10-30岁的愉快记忆印象尤为深刻,这个时期的记忆就像海浪中的波峰,在生命的波动中异常醒目。这一心理学现象被称为“回忆隆起”(reminiscence bump)。我们都知道,在正常情况下,记忆是会随着时间自然衰退的,这被称为“标准遗忘曲线”,而10-30岁的记忆甚至能够突破标准遗忘曲线,在你七老八十时依旧熠熠生辉[5]。
就像每一代人都对自己年轻时听的音乐情有独钟一样,我们也会对年轻时经历的恋人无法忘怀。
多年过去,和初恋在一起发生过的小事,你可能也记忆犹新 / 图虫创意
为什么会这样?
有种假说是,这一时期的经历通常是新颖而独特的,伴随着强烈的变化,从而带来了深刻的印记[6]。
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问卷研究,让大学生们写下入学第一年的回忆,结果发现,9月刚入学时是一个记忆高峰,学生们写下的大约30%的记忆都发生在这一时期[6]。
进入大学的经历尚且如此,初恋则更不消说。第一次成为某人的亲密伴侣,没有人教你怎么做,人们摸索着、学习着爱和被爱,这种前所未有的经历会让人们反复咂摸,并被深深记住。
日后当我们经历相似的情境、听到熟悉的歌曲、遇到相像的人时,曾经的记忆被激活,同时也会产生渴望和幻想,想要重现少年时的强烈悸动。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菀菀类卿,本质可能是:“找自己”、“找初恋”。
那么,什么时候会出现替身文学的悲剧?ta是白月光,而ta'却只能是饭黏子,这是缘何呢?
少年时期的经历和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成年后的选择 / 图虫创意
这可能是由于人们产生了“未完成情节”(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7]。
早在1932年,立陶宛心理学家布卢玛·蔡加尼克就发现,当一件事未完成、或被打断时,更容易被人们记住。这体现了人们对确定性、完整性(认知闭合)的渴求。
就像一出剧在高潮处戛然而止,会让观众抓耳挠腮、念念不忘。如果一段美好的感情没有善终,就会在情感中留下一个难掩的缺口。
而且,研究发现,人们印象最深、最后悔的是没有做某事,而不是做了某事[7]。
菀菀类卿,还会是真爱吗
一句“菀菀类卿”,让《甄嬛传》四大爷成为名留影史的渣男。
然而,现实生活中,“菀菀类卿”的渴望,可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
当人们遇到潜在的伴侣时,会刺激大脑特定区域释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引起欲望或爱情的感觉[4]。
这个过程非常快。
根据几毫秒的信息,人们就能快速准确地识别潜在伴侣的重要态度和个性特征。性吸引力很大程度是无意识的,我们不知不觉就被某人吸引。
找到的和你相似的人,对方可能也很懂你的点 / 图虫创意
而相似性,在关系的初期阶段非常重要。
2016年,《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未来的朋友或伴侣,在他们的社会联系建立的一开始就已经是相似的[8]。
研究者在校园招募了1523对“成对”出现的人。这些人不一定是情侣,也可能是朋友、熟人,或仅仅只是刚认识的陌生人。1523对人,被要求填写了一份简短的调查,内容涉及他们的性格特征、态度、价值观、娱乐活动等等。
研究人员想确定相似性是否对成为朋友有任何影响。
研究团队对这些人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人中,只有23%的人一直保持着联系。而这部分人之间,有显著的相似性。
研究作者安吉拉·巴恩斯(Angela Bahns)博士解释说:“我们认为,选择相似的人作为伴侣是极其常见的——在很多方面如此普遍和广泛,以至于可以将其描述为一种心理默认。”
也就是说,“菀菀类卿”本身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它让关系的建立更加水到渠成。
然而,一旦伴侣通过了最初的筛选,在长期关系的维系上,伴侣双方对关系投入的努力程度和责任心则成了关键。
相似性让两个人更容易成为朋友 / 图虫创意
比如,一项研究通过8006名受访者的数据表明,无论是对于未婚同居、初婚、离婚后同居还是二婚的亲密关系形态,在关系中付出的更多的努力都会让亲密关系更加稳定和令人满意。[9]
此外,如果我们在忆起旧情人时,采取成长的视角:欣赏过去的我,过去的ta,以及逝去的、哪怕不完美的关系,并将注意力放在这段关系带来的个人成长上时,就有可能找回自我价值感,与过去重建良好的关系。
研究表明,这种成长的感觉反过来会使我们对当前的亲密关系更加满意,也会让人更加愿意珍惜和耐心经营现在的感情[10]。
而对当下的关系采取成长视角,也会让我们发现更加真实的对方,和更多新鲜的可能性。研究也发现,处于这种心态下的人往往对关系更加满意,因为了解对方真实的品德和缺点是对关系长久满意必不可少的条件[11]。
这也是最初的激情消退后,还能持续引发欢喜、好奇与深切亲密感的秘方。
《甄嬛传》的“菀菀类卿”之所以成为一出悲剧,就在于四大爷始终没有正视纯元与甄嬛的差异。一句“长得几分像宛宛,是你的福气”,让几年的时光与情爱都错付了。
当然,这样的男朋友,不要也罢。
内容编辑 | 鸣玉
文献审核 | 潘图图
结婚登记对数连续九年下降后的今天,你是选择步入婚姻?还是坚持不婚主义?
有些人觉得,不婚是一种享受;而在有些人看来,不是不想结婚,而是害怕结婚。毕竟,结婚和爱情是两码事。结婚前冒着甜蜜泡泡的二人世界,在结婚后就难免陷入“要不要孩子、怎么支配财产”的难题。
如果把这些顾虑写在婚前协议中,你会对婚姻更有信心吗?欢迎扫描二维码,和我们分享你的看法!
为感谢读者朋友们抽出精力填写问卷,在问卷停止回收后,我们将抽取 5 位读者,每人奖励 100 元。
请在问卷开头填写您的联系邮箱,中奖名单将在问卷停止回收后,和问卷结果推文在「网易数读」的公众号进行发布。
名单公布后,我们会通过邮件联系获奖的朋友,请注意查阅。
答案如下视频策划
浪潮内容编辑
网易数读内容编辑
点击下方链接,投递你感兴趣的岗位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微信编辑 | 刘叶楠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