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外宣是 - 请人来家里看看
利用互联网,去中介,不要让西方媒体主宰中西方信息的传播。让西方的普通青少年来中国,看真实的中国,给西方人分享真实的中国,这就是最好的对外宣传。
1
总书记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的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愿在此宣布,为扩大中美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交流,中方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
我衷心希望这段话能得到切实执行落地,同时,通过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我们能改变我国对外宣传的传统思路,从所谓的“宣传”,变成请外国人到中国来,让外国人自己看、观察、分享,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之前,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新闻,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在全球招募外国网红。公平的说,CGTN的节目质量,在近几年有了很大提高,也开始拥抱新生事物。然而,这个招募外国网红,帮助讲述中国故事的做法,我不看好。愿望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并非是CGTN不努力,而是中国的媒体在对外宣传上,天生就有劣势。欧美主流媒体有一个很阴险的招数,就是把中国几乎所有的媒体,和媒体人,都打上一个国家附属媒体(China state-affiliated media) 的标记。
过去年代,有句话,对事更要对人。对事,还得尊重事实。对人,批倒批臭就行了。扣个帽子,就不需要尊重事实了。今天的欧美,特别善于给人扣帽子。比如国家附属媒体的帽子。
标记一旦打上,在西方人眼中,你的言论就没有客观公正了。这个标记,让西方人和西方媒体就自以为天生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中国的媒体说中国好,你是国家附属媒体,肯定不可信。如果中国的媒体说中国某个地方不好,“你看你看,国家附属媒体都说中国某个地方不好了,实际情况肯定比媒体描述的坏一百倍。”
其实,所谓的国家附属媒体,真不一定站在中国政府一边,特别是某些媒体的英文版。有些市场化的媒体,也被打上过国家附属媒体的标签。这些市场化媒体,为了在西方眼中证明自己是“客观中立”的,会想法设法的站在西方的视角写中国,但还是没啥用。
比如某市的外宣新媒体这样介绍自己:
国际班底,中国管理——为使内容传播更符合国际化要求,适应互联网年轻化趋势,“第X声”大胆尝试,让部分外籍员工直接参与新闻策划和报道制作,各方面表现出色的老外还可担任编辑总监。用人方式的突破,增强了对外籍员工的吸引力。“第X声”员工队伍来自七个国家,吸引了原《华尔街日报》《赫芬顿邮报》等媒体的资深媒体人,也有毕业于哈佛、牛津等国际知名院校新闻专业的年轻人。外籍员工既熟悉海外英语读者需求,对了解中国文化、讨论中国议题也抱有很大热情。他们的经验为制作西方读者能接受的中国内容提供了基础保障。
这些媒体为了表现“客观中立”,请在《华尔街日报》这类媒体供职的外国人来,制作西方读者能接受的中国内容。啥是西方读者能接受的中国内容呢?自然是西方视角下的中国。他们不可谓不“努力”,想法设法让西方接受自己。但结果还是被西方认为是外宣机器,国家附属媒体。
这个阴险的标签,直接摧毁了中国媒体和媒体人在西方人眼中的公信力。美国媒体可以肆意造谣,因为他们自居是独立媒体,即使被抓到造谣实锤,也是善意的,是偶尔的疏忽。而中国媒体即使说真话,也是政府附属媒体,也不可信。
2
这个问题,我们也很难直接反驳。
中国的体制,党管媒体,媒体本来就是喉舌。所有的媒体,不管环球时报、澎湃还是财新,都要接受宣传部门的监管。这个制度对目前的中国是完全必要的。
当然,中国人都知道,虽然所有媒体都是党管,但很多媒体并不一定完全按照党的口径说话,还是有很大程度的自由意志和自己的观点,和监管部门之间也有各种博弈。但西方老百姓认为,你既然是党的喉舌,被党管,你肯定100%没有自己的立场,没有独立性,肯定是宣传机器。
通过中国自己的媒体,在海外讲中国故事,让西方老百姓相信你,就变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不可能放弃党管媒体的基本原则,自然,也就没有办法让西方老百姓认为,中国的媒体是存在自由意志的,是可以公正客观的讲述问题的。
这个处境,不仅仅是媒体。大学学者也一样。中国所有的大学,都是国家开办的大学,没有纯私立的大学。教授学者的薪水,本质上拿的也是国家的钱。西方自然可以用这个攻击中国也没有独立学者。
外交部的官员在这方面就更加弱势了,他们本来就是政府体系的一部分。
这个两难处境,是中国对外宣传,讲述中国故事非常困难的一点。在西方的叙事体系下,被标签化的中国媒体、学者和官员都处于困难的境地。有一小部分媒体/学者,非常看重西方世界对自己的评价。说中国好,被西方世界骂是“软骨头走狗”。为了不被骂,就只能说中国坏,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了。讲话写文,不骂中国两句就不舒服。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印象,依赖于很少一部分西方媒体的驻华记者。而这部分人,又是意识形态色彩最浓,优越感最强,对中国偏见最深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中国呆了很长时间,经历过中国普遍贫穷,而他们高高在上,被众星捧月的那段日子。今天中国崛起后,他们没有了当初的优越感,也很难用平等的眼光看中国。
西方媒体丑化中国的主要方法就是,找一个跑到西方的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讲述他们的所谓苦难生活,然后媒体添油加醋报导一番。之前纽约时报炒作新疆话题。找了一位匿名维吾尔族女性,称之为南希,她讲述了一段谁也无法验证的故事。说这位女性出生在体制内家庭,生活优越。但她很早就离开中国去了土耳其,然后去了美国。文中说,她认为她的父母给她发的信息都是政府监控下的假信息。然而,如果她认为她父母给她的信息都是假的,那么她所谓的那些被迫害的亲戚的信息是从哪里来的?
在纽约时报写了好几段南希的表述后,来了一句话,“南希的说法无法得到核实,但这些描述与记者、外交官和人权组织的描述相符。” 这些无法核实的描述的源头,也许都是同样的,当然会相符。谎言说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
3
因为中国被打上了标签,中国的海外传播,变得多说多错,越说越错。你说得越多,越被认为是意识形态支配下的外宣。同时,西方的媒体也会抓住各种机会抹黑。
我们海外传播的核心受众是什么人?不是西方的媒体,也不是西方的精英。这些人很难影响。我们的受众是西方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是广大人民群众。
他们对中国是毫无认知的,绝大部分从来没有来过中国,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全部来自于西方媒体的塑造。西方媒体抹黑中国,他们也就被动接受。
宣传的核心是要研究受众,跟着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引导他们。影响这些西方的老百姓,我们告诉他们一个真实的中国。真实的够了,完全不需要夸张,不需要什么立场,只陈述事实就够了。因为他们被西方媒体洗脑,觉得中国一片漆黑,这时,一个真实的中国,足够打破他们固有的印象。一点不需要夸张。夸张反而过犹不及。
邀请五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让西方的普通人了解中国的办法。今天的美国,从政客到媒体,天天把中国当靶子拿出来攻击,至少有一个好处 - 就是今天美国的普通人,对中国的认识是:一个强大而邪恶的对手,类似当年的苏联,甚至比苏联还强大。今天美国的普通人,至少没有三四十年前那种,对中国居高临下的,优越和怜悯混杂着的心态。
让他们来中国看看,看到和平发展,生气盎然的中国,看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基建水平。我在中国出生长大生活工作,在我出去旅游,特别是去西部旅游时,都非常惊讶中国的基建水平,真的是日新月异。让他们也看看中国的信息化水平,看看中国的电商、物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国不需要讲任何东西,不要讲什么制度优势。越说美国人越反感。美国人的制度自信那是根深蒂固难以撼动的。就让他们来看看中国的事实,让他们自己思考。
4
我小时候,有一部美国电视剧《成长的烦恼》。描述了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家庭的生活,那时的中国人看到美国人的生活,感觉如同是在看天堂中的神灵。三四十年过去,美国人的生活有改变吗?
基本没有,如果有,就是美国青年一代的生活变得更差了。
美联储有一个研究。2023年,千禧/Z世代(1981年以后出生)的美国人在34岁时的平均财富水平的绝对值(固定价格),低于2006年X世代(1965-1980年出生)美国人在34岁的平均财富水平,也低于1989年(1946-1964年出生),婴儿潮一代在34岁时的平均财富水平。这是平均水平,美国过去几十年贫富差距在扩大,中位数应该下降的更多。
美国的经济发展了34年,社会财富积累了34年,不变价人均GDP涨了超过50%,户均财富涨了快80%,但34岁年龄段人的财富不增反减。
1989年,婴儿潮一代美国人占了美国家庭的42.2%,而拥有的财富占了21.1%。今天,80后的(千禧/Z世代)的美国人占了美国家庭的31.7%,拥有的财富只占5.7%。
中国应该没有这么详细的按出生年代划分的财富调查。但毋庸置疑,不管什么世代,今天中国家庭的平均生活水平和积累的财富都远远高于1989年的中国。中国的80后家庭,占家庭总财富的比例,应该也远高于5.7%这个比例。
过去三十年,中国青年一代已经习惯了收入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习惯日子一天天变好。最近经济不太好,增长慢了一些,就受不了了。美国青年一代体验的是三十年一天天日子在变坏,34岁能积累的财富的绝对值还不如三十多年前,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还不如三十多年前的三分之一。
那就相互交流一下呗。中国的青年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美国的青年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交流一下,了解对方,总是好的。
5
如果真的邀请美国青少年来华,希望不要在执行上出问题,把一件大好事,变成坏事。
第一、绝对不能给美国青年上政治课,让他们来看看,自己思索就行。不要刻意灌输任何东西,灌输的结果一定是适得其反。
第二、法律允许的范围,让他们尽可能的自由活动。看到中国的繁荣,也不要介意他们看到中国的阴暗角落。他们也都知道美国也有阴暗角落,没有阴暗角落的社会是虚假的。
第三、不要给他们什么特殊待遇,不要歧视,也不要吹捧。给中国人的待遇。什么扫码支付,扫码购票这些服务都想办法配上。每人办一张国内银行卡,发个临时身份证,搞一个微信搞一个支付宝账号。不要把美国青年当成来发展中国家视察的领导。给他们国民待遇就可以。
第四、鼓励他们把所见所谓随时随地的分享到境外的社交媒体上。这一点有点麻烦,但也不是做不到。可能唯一给他们的特殊待遇就是,开个特殊上网通道。邀请他们来中国,就是要让他们传播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促进中美相互了解。要是来中国,FB发不了帖子,TT发不了短视频,岂不是白来了。
利用互联网,去中介,不要让西方媒体主宰中西方信息的传播。让西方的普通青少年来中国,看真实的中国,给西方人分享真实的中国,这就是最好的对外宣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