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财经题材的话剧是什么样的?
作者|尖椒
11月18至19日,财经主题话剧《大赢家》在北京圆满收官,该话剧由荣正集团成员企业财鑫文化主出品,开心麻花联合出品,最早曾于2020年11月在上海进行首演,又于2021年先后于深圳、杭州落地。
在当下话剧市场中,财经题材非常少见。从1990年沪深交易所开市至今,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三十余年的风云变幻,话剧总策划郑培敏在金融市场与文化行业投资都有丰富的从业经历,想用一部话剧作品来记录和致敬这段历史。
《大赢家》从四位同宿舍大学同学毕业后30年的不同人生轨迹切入,串联起上交所成立、327国债期货事件、深圳810事件、股权分置改革、2015年股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记录四位主角如何在大时代的裹挟之下,奔向了不同的未来。
娱乐资本论在近期对话荣正集团董事长、话剧《大赢家》总策划郑培敏,了解一部财经主题话剧的创作过程,以及他在文化产业投资的经历。
谈《大赢家》:致敬与记录资本市场
2020年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30周年,在此节点,郑培敏萌生了做一部话剧致敬和记录中国资本市场的想法。
郑培敏透露,《大赢家》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筹备,他并不干涉具体的创作过程,只是对编剧提出大方向:将过去三十年中与金融机构证券市场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用台词和场景展现出来。
编剧李然将剧中四位主角设置成同一宿舍不同专业的学生,用他们不同的人生关键节点与标志性的金融事件巧妙结合。例如上交所成立之时,正是四位主角毕业半年相聚,对是否应该进军股市,四位主角的观点与态度差异展现出其性格不同,也直接预示着之后剧情的发展走向。
郑培敏透露,主角梁万羽的名字实际上是借用了真实人物的姓名。“梁”取自A股“第一代庄家”吕梁、“万”取自唐万新。另一位主角宋旭东的名字取自中国阳光私募第一人赵丹阳,他曾在A股低点时发表演讲称:“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即将到来”。
虽然名叫《大赢家》,但郑培敏认为,剧中四位主角其实都很难称为赢家。梁万羽因为违法犯罪锒铛入狱;价值投资者宋旭东身体出了问题,心脏搭桥;严浩原来曾经是名记者,是无冕之王,最后在体制内受排挤,变成一个闲云野鹤似的自媒体人;马文化最后也到了妻离子散的地步。“到底最后谁是赢家?这部剧给大家留了悬念,留给大家每个人创造的空间,这样就是好作品。”
在筹备期,就有不少文娱产业的人告知郑培敏,这部话剧可能不赚钱。最终《大赢家》首轮演出投资在300万至400万元,总成本超600万元,最终收回来的投资可能不足100万。但郑培敏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这部剧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大众剧,它有比较高的认知门槛,主要面向的是上市公司、证券基金的从业者,财经媒体和金融专业的大学生。”
比起商业行为,《大赢家》的初心还是做公益,希望以艺术的形式,对资本市场从业者进行“润物无声”的告诫与教育,“目前市面上很少有做财经主题的话剧,有也是不专业或者很高冷。可以说我是出于情怀,也可以说是公益,我觉得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历史责任。”郑培敏说。
谈投资开心麻花:话剧是检验IP的实验室
1998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郑培敏创办“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最近十年又活跃于文化产业风险投资。目前,他也是开心麻花的股东之一。
“影视作品的核心是讲故事。”郑培敏透露,当初投资开心麻花正是看重其“检验故事”的能力。“现在网文IP的故事是经过检验的,而话剧也能直接检验一个故事受不受欢迎”。
但在2012年,郑培敏发现市面上大多数话剧公司都是工作室或者小作坊,很少有成规模的跨域公司。当时他常年待在上海,对北方的话剧市场不太了解。直到有一天坐飞机时,他看到报纸上统计2011年北京十大票房话剧,十部里面有六部都是开心麻花出品,凭借职业敏感度,他立马联系开心麻花,希望能投资,并提出将成功的话剧改编成影视作品。
2015年,《夏洛特烦恼》上映,总投资4000万,开心麻花和新丽传媒各2000万,最终票房高达14亿。从此,开心麻花成为喜剧电影的代表。
“话剧就是一个低成本的IP检验实验室。”郑培敏将投资话剧比作“天使投资”,如果投了几百万的话剧没人看、口碑不好,说明故事本身有问题。如果话剧卖得好,至少有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可能。
《大赢家》也是荣正集团与开心麻花合作出品。未来,这部作品也会被打造成IP,同名小说将于12月正式上市,继续讲述资本市场的传奇故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