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二十世纪,诸多建筑大师通过自己的力量与成就不断推动世界建筑事业发展。他们的作品不拘一格,独具魅力的设计准则与创新精神,成就无数大师级作品。
大师级建筑之所以“举世瞩目”,因为它们突破了传统建筑形式与结构,展现出独特的美感与功能性;建筑成果处处彰显细节用心,比例、线条、材质、色彩皆传递出精湛技艺。在建成的几十年甚至半个世纪里,它们成为一个时代的风格与精神地标,亦是文化与历史的重要鉴证。
今天一起来看大师级建筑,它们为什么能够经受时间考验,成为屹立时代而不倒的经典之作,广为后人传颂;又或者为什么,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最终难敌拆除命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又有些作为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并在知名建筑事务所手中获得修缮、翻新方案,焕发出全新生命光彩。
Image Courtesy of Alfred A. Knopf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国际著名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生于1929年)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其伙伴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曾评价该项目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建筑”。弗兰克·盖里在其职业生涯中,长期致力于解构主义(反构成主义)风格,“形式不必总是表达功能”,并将这种哲学贯彻于每一寸的钛金属建筑表层。令人费解的体量,美观而不甚和谐的细节,仿佛这才是弗兰克·盖里。
©lker Merodio(Flickr User)
©RonG8888(Flickr User)
古根海姆博物馆坐落于西班牙毕尔巴鄂(Bilbao)涅尔维翁河(Nervión River)畔,融合了复杂的形式与迷人的材质,与地块周边肌理和工业化的城市环境互相呼应。1991年,古根海姆基金会计划出资,在毕尔巴鄂破旧的港口区建造一座博物馆,希望这一项目能够成为这座工业城市焕然一新并实现现代化重建的重要一环。©dbaron(Flickr User)
这座建筑与城市建立了有形的物理联系,围绕萨尔维大桥循环、挤压,形成了一条弯曲的河滨长廊,并在城市网格结束的地块南侧,形成了一个宽敞的公共广场。从高空俯瞰,博物馆的金属质感外墙像一朵花,从地面上看,又好似一艘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毕尔巴鄂港口传统的工业生活。建筑外层由钛、石灰石和玻璃构成,看似随意的曲线设计却能很好地捕捉光线,与阳光和天气互动。
光线充足的大中庭是博物馆的组织中心,展览空间共11,000 平方米,有19个展厅。©Aris Gionis(Flickr User)
©Michael Jones 51(Flickr User)
古根海姆博物馆运营的头三年,近400万游客参观了博物馆,创造了约5亿美元的利润。它繁荣之后,这座城市陆续又邀请了其他明星建筑师来推进城市现代化。诺曼·福斯特建造了一整条地铁线,阿尔瓦罗·西扎设计了大学楼和一个机场航站楼,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在博物馆附近建造了一座名为“Zubizuri”的人行桥。一系列的酒店、商店和餐馆紧随其后,整座城市改头换面。
在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建成后逾25年的今天,它仍然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级地标建筑。它的建成和出现,激励了整座城市的转型和建设,随着城市地位的不断提升,更多的投资者和游客来到这里。毕尔巴鄂从一个传统巴斯克的小城市,变成了一个每年吸引120万游客的全球地标城市。
2017年,创意制作工作室 59 Productions 在这里上演了一场为期四天的映射灯光秀
图片来源于Archdaily
这次灯光秀是为了庆祝弗兰克·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20周年纪念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馆-王澍 陆文宇(业余建筑工作室)
©Iwan Baan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由王澍和陆文宇(业余建筑工作室)设计,负责从总体规划到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全部工作。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于2001年设计,2004年建成,是由十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于2004年设计,2007年建成,由十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象山校区总体规划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
规划并建设一个美术学院的校园,不仅是一个景观问题,而是在更本质的层次上对建设模式的选择。决定着知识与教育将来在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世界中成长,决定着学生的世界观 、艺术观、道德观将在一个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养育,并最终影响、决定着我们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的未来。
©Iwan Baan
设计者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出发,遵循自然法则,秉承“保留、再利用”理念,尊重地块本身历史文化传统,再融入个人特色设计语言,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各有特色的建筑单体,或面向象山形成半围合庭院或形成全围合庭院,既有起承转合之魅力,亦获得和谐统一的秩序感。王澍曾说“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其建筑走势与山势起伏相呼应,成为建筑与传统文脉及山水共存的典范之一。
象山校区两期施工各为十四个月,2007年,摄影师Iwan Baan记录了竣工后的校园,2021年,摄影师赵赛使用原焦段镜头拍摄了同场景的校园照片,十几年里,绿植覆盖和遮挡,建筑宛如有了自己的生命。一起来看前后对比图:
2007 ©iwan baan (上), 2021 ©巖谷工作室-赵赛(下)
2007 ©iwan baan (左), 2021 ©巖谷工作室-赵赛(右)
2007 ©iwan baan (上), 2021 ©巖谷工作室-赵赛(下)2007 ©iwan baan (左), 2021 ©巖谷工作室-赵赛(右)2007 ©iwan baan (上), 2021 ©巖谷工作室-赵赛(下)
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1917-2019)可以说是现代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1983年,他获得普利兹克奖时,评审团评语中写着,他“给本世纪留下了一些最美丽的室内空间和外部造型”。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东面的柱廊,19世纪版画
图片来源于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Louvre-Museum
巴黎卢浮宫始建于1204年,1793年作为博物馆开放,是法国珍宝,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馆之一。1981年,新上任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发起法国文化体制改革运动,对卢浮宫的整修和重建即是其中最出名的项目之一。贝聿铭成为第一位对该建筑进行改造的外籍建筑师。
© Rory Hyde (CC BY-NC-SA), Reji K. A / Flickr user
© Rory Hyde (CC BY-NC-SA), Reji K. A / Flickr user
图片来源于 https://www.architectureanddesign.com.au从形式上看,这样的设计最能够与卢浮宫已有建筑相容…,它又是最为稳定的结构形式之一,保障了整体的通透性。此时,因为它是由玻璃和钢铁建造而成,意味着旧时的建筑传统被打破。它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贝聿铭
贝聿铭重新设计了拿破仑中庭,新建巨大入口与美术馆分开,缓解了每日数以千计的游客拥堵。巨大的玻璃和钢铁组合而成的金字塔高21米,底宽34米,塔身总重量200吨,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其自身重量。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 Rory Hyde (CC BY-NC-SA), Reji K. A / Flickr user
2019年3月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 新华社玻璃金字塔设计诞生之初,遭到许多巴黎人的批评,人们认为贝聿铭的现代设计、审美与卢浮宫的古典建筑风格冲突,甚至“是一种完全不相容地形式”。贝聿铭当时承受了巨大压力,他在多年后接受采访时坦言:“(当时)如果你触碰它,或者对它做点什么改变,有人就会告诉你,你错了,别碰它。”“在最初的一年半里,真的很糟糕,我甚至无法在巴黎的街上行走,行人看到我会对我说,你又来了,你在这做什么?你在对我们做什么?你在对我们伟大的卢浮宫做什么?”
然而,正是金字塔般的现代结构与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有机结合,产生了互补效应,才更加凸显出各自设计上的细节和美感:金字塔倾斜的玻璃墙是对博物馆折线屋顶的致敬,而卢浮宫不透明、厚重的外观也更大程度上衬托了金字塔设计的通透感。
图源网络
如今,距离卢浮宫金字塔1989年的建成,已经过30余年。随着几十年来巴黎的现代化发展,贝聿铭的设计早已深深烙入法国文化。对于巴黎乃至世界人民而言,它已成为与埃菲尔铁塔一样重要的标志性建筑。这一大师级作品已变成人们对卢浮宫印象的代名词,成为博物馆建筑以及整个巴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非但不再指责他,还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Lionel Freedman(Yale University ArtGallery Archives Transfer)路易斯·康(1901–1974) 是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擅长在设计中将现代主义与古代遗迹的厚重与尊严相结合。他对建筑深刻的理解被人们誉为“大师”,他的儿子还于2003年为他拍摄了纪录片《我的建筑师》,影片一举获得奥斯卡奖提名。中国建筑大师马岩松也在采访中坦言自己被路易斯·康对历史和自然的感知所打动,称赞他的作品接近神性。
1959年,路易斯·康受 Jonas Salk 所托为其设计生物研究中心。Salk强调,新的研究中心除了在功能上可以满足科研需求,在美学价值方面,还希望是一个“连毕加索都值得参观的中心”。于是,路易斯·康事无巨细,认真考量Salk的每一个设计需求,最终设计出开放性的宽敞空间,明亮舒适的办公环境,简单耐用且维护成本低,兼具实用性、灵活性与美感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西向开窗面向广场及远处的太平洋景观,办公空间及研究室都拥有美丽的海景。 图片来源于 dezeen
这是一个纯粹的石头广场,一条狭窄的水道通向海平线。 Jonas Salk作为客户与路易斯·康建筑师之间相互理解产生共鸣,创造出动人的空间,作品竣工绽放的那一瞬间,释放出一种永恒的美丽。一系列错落有致的塔楼形成了中间的线性庭院广场,这一广场不仅仅是为了采光,同时也是路易斯·康对Salk表示过尊敬的St. Francis of Assisi修道院走廊的映射。薄面水渠将广场一分为二,将人们的视线引导至蓝色地平线。研究所墙体的清水混凝土色彩与广场石灰石颜色近乎一致,增添了空间近乎庄严纪念碑式的原始历史感。
研究所建成使用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大师杰作的外立面仍然在极大程度上保持原样未变。混凝土及石材长期经受海洋气候条件侵蚀而几乎全部未受损害,Getty基金前两年试图在保证原有柚木嵌板材料70%的基础上进行了嵌板保护性修复工作。
不仅如此,伟大的建筑在其他领域同样给予着无穷无尽的灵感源泉。2022年5月,Louis Vuitton早春时装秀在研究所上演,裸露的粗糙混凝土,充满力量感的几何形状,建筑氛围宁静而神圣,在落日的光辉中,混合着各种材质面料的时装,呈现出非一般的美感。图片来源于Louis Vuitton官网
图片来源于Louis Vuitton官网
黑川纪章 图片来源于 ritsumei.ac.jp
1972年,中银胶囊塔的建成,成为新陈代谢运动纪念碑式的代表作。其设计师黑川纪章作为新陈代谢派的核心人物之一,整个职业生涯都主张共享、共生,追求适应自然系统和建筑生命周期的思想。设计初衷是建造适应性、生长性、可更换的建筑© Arcspace
建造过程中,胶囊们通过吊车吊装,通过用吊车装入运输用的集装箱中,之后固定在混凝土核心轴上。© Arcspace
中银胶囊塔由两座相互连接的塔楼,140套胶囊公寓组成,旨在体现灵活性理念,让建筑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这140个胶囊堆叠在一起,以不同的角度绕着中心核区域旋转,总共有14层楼高。每一个胶囊的尺寸为4 x 2.5米,给单身生活提供了足够的居住舒适的空间。内部包含一个圆形窗户、内建的固定床和厕所,还配备了电视、收音机和闹钟。最初的建造理念是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更换胶囊,让建筑不断挑战自身的新陈代谢形式。设计周期仅有四个月,比普通的短很多,非常的匆忙。甚至在施工开始的时候,设计工作仍还在进行。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胶囊塔并没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它的缺陷渐渐显现出来。可以说,胶囊塔的“保质期”短于想象,在1985年前后,中银胶囊塔的开发商破产。建筑方案上“每25年需要维修一次”的规定,便再无人遵守。2018年,中银胶囊塔也曾与无印良品合作,改造出一系列性冷淡风的房间,吸引许多年轻人前来打卡。2020年,也就是中银胶囊塔“零维护”的第35个年头,由于频繁出现天花板坍塌、墙体渗水甚至无热水可用的情况,这座建筑最终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本NHK官网截图
2022年4月,日本NHK官网新闻报道《再见了黑川纪章的著名建筑——中银胶囊塔大楼》,一个时代的象征——胶囊塔倒了,它代表着一种情怀,那一代的建筑师曾设想过那样一种城市。它的消失或许造成许多人精神上的永久缺失。
©3D Digital Archive Project
Gluon进行3D测量工作 ©3D Digital Archive Project
©3D Digital Archive Project不过好消息是,2022年8月,日本数字咨询公司 Gluon 表示,计划在元宇宙中保留日本的中银胶囊塔,在虚拟的空间世界里,Gluon 团队保留建筑物的三维影像供公众进行自由探索,为人们在元宇宙创建一个可以再次聚集的空间。密斯的贡献在于通过探索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的应用,注重自然环境与人的融合,他的建筑理念扬名世界,成为钢铁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图片来源于网络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1886–1969)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他以现代主义而闻名。密斯·凡德罗不断开创个性风格,他将现代派的功能主义和工业主义思想结合,积极引导极简平面图的审美——否定了传统体系中的封闭空间,大量利用玻璃来化解建筑内外的界限。柏林新国家美术馆位于Landwehr运河、波茨坦广场和蒂尔加滕公园之间,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美术馆的地面层只作临时性展览之用,大厅内部有活动隔断用于布置一些流动性的展览;主要美术品陈列则在地下层中,其他服务设施也设于地下。图片来源于网络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在密斯·凡德罗逝世后才完工,可谓他毕生探索的钢与玻璃的建筑艺术风格的绝唱,有人称它为钢与玻璃的现代“帕特农神庙”。一个大屋顶下的巨大方形空间,钢铁构架和超大的玻璃幕墙,简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却成为当时全球建筑界顶礼膜拜的圣殿。美术馆为两层的正方形建筑,一层在地面,一层在地下。地面上的展览大厅四周都是玻璃幕墙,面积为54×54m。钢的平屋顶,每边长64.8m。井字形屋架由8.4m高的8根十字形截面钢柱支撑着;柱子没有放在回廊的四个角上,而是放在四个边上,柱子与屋面的接头处,按力学的要求,把它精简到只有一个小圆球。
一个正方体上叠加另一个正方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经三十年的使用,2015年,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做出一个决定:对公众关闭,进行翻新。该工程由大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监督完成。
试想一台1965年的梅赛德斯奔驰,尽管外在精美无比,但内在却已破旧。我们想要把它卖出去,所以要把奔驰拆开来,再装回去,让客户在打开开关时,引擎就会运作起来。——大卫·奇普菲尔德
© BBR/ Thomas Bruns
此次改造和翻新共计耗资1亿欧元,项目2021年重新开放。建筑师在翻新时对该建筑和它其历史性给予了极大的尊重。翻新的整体成果令人着迷:玻璃窗都依照密斯的设想重新替换——换成全透明的。建筑内部,大理石柱、反光地板、木制隔板和标志性的巴塞罗那椅子再次展现出原有的华贵。柏林新国家美术馆焕发新生,它与柏林文化广场上的国家图书馆和Hans Scharoun设计的柏林爱乐乐团一起,成为西柏林城市象征的一部分。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大师级建筑总是承载着公共记忆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它们甚至作为文明延续的载体与见证,成为各自时代的象征与缩影。大师建筑之所以成为经典,被无数后人传颂、学习,就是因为它们经得起时间考验,这就是其“永恒性”的体现。
发文编辑|Qicy
专栏/审核|Mel
审核编辑 | Miranda
https://www.archdaily.cn/cn/966842/zhong-guo-mei-zhu-xue-yuan-xiang-shan-xiao-qu-de-cheng-chang-2007yu-2021dui-bihttps://www.archdaily.cn/cn/966842/zhong-guo-mei-zhu-xue-yuan-xiang-shan-xiao-qu-de-cheng-chang-2007yu-2021dui-bihttps://www.archdaily.com/88705/ad-classics-le-grande-louvre-i-m-peihttps://www.architectureanddesign.com.au/features/list/louvre-pyramid-im-peihttps://www.archdaily.com/422470/ad-classics-the-guggenheim-museum-bilbao-frank-gehryhttps://www.archdaily.cn/cn/770145/ad-jing-dian-salk-institute-louis-kahn?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https://www.archdaily.cn/cn/991928/xi-ban-ya-bi-er-ba-e-gu-gen-hai-mu-bo-wu-guan-jian-guan-25-zhou-nian?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https://www.archdaily.cn/cn/881650/bi-er-ba-e-gu-gen-hai-mu-bo-wu-guan-ju-xing-ban-da-xing-deng-guang-yan-yi-qing-zhu-20zhou-nian-ji-nian-ri?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https://www.archdaily.cn/cn/892177/adjing-dian-zhong-yin-xiao-nang-ta-hei-chuan-ji-zhang?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https://www.archdaily.cn/cn/964900/zhong-yin-xiao-nang-da-lou-zai-sheng-ji-hua-mo-kuai-hua-ju-zhu-xiao-nang?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https://www.archdaily.cn/cn/987481/shu-zi-gong-si-gluon-zai-yuan-yu-zhou-bao-liu-zhong-yin-xiao-nang-ta?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https://www.archdaily.cn/cn/967597/da-duo-shu-ren-ren-wei-ta-hen-nan-kan-xiang-ge-jia-you-zhan-da-wei-star-qi-pu-fei-er-de-tan-xin-guo-jia-mei-zhu-guan-de-fan-xin?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https://www.archdaily.cn/cn/953791/dai-wei-star-qi-pu-fei-er-de-xiu-fu-mi-si-bo-lin-xin-guo-jia-mei-zhu-guan-li-jing-40nian-de-xian-dai-hua-gai-zao?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