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12个孩子进同一所学校!上海初代国际化教育家庭,30年后怎么样了?
沪上高知高净值家庭的学校排行榜上,上海耀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一定名列前茅。
就在前不久,这所学校30岁了!
建校于1993年,上海耀中是第一所正式获得中国政府注册与认可的国际学校。当时学校只有63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学生;
而30年后,耀中在上海已经拥有虹桥、古北、御翠园、世纪公园、荣华和临港6个校区,超过2200名学生,成为沪上最大的国际学校之一。
在30周年庆典上,让我最感动的莫过于学校请来了1993年的第一届学生,以及之后每一年入职的耀中老师代表。
这所拥有全上海最稳定师资之一的国际学校,服务时间最久的员工已经在耀中整整29年,有102名老师在上海耀中服务超过10年!
而让耀中成为顶流、培养出一届届优秀毕业生的也正是这支教师团队,他们来自全球27个国家、161名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平均拥有10年以上教学经验。
在他们手中毕业的的学生遍布全球顶尖大学,斯坦福、伯克利、宾大、芝大、牛津、剑桥、北大、清华、港大等等,IBDP文凭合格率100%。
在周年庆上,我非常喜欢耀中耀华行政总裁兼校监陈保琼说的一段话,她也是耀中创始人曾楚珩女士的女儿。她说:
我们一直相信,国际教育不应当混同于西方教育,尤其是在当今人类面对各种全球议题的背景下,国际教育必须融合东西文化精髓,培养新一代在深刻了解东西文化独特价值的情况下,能够去芜存菁、取长补短,善用不同的文化资源去应对未来各类挑战。
因此,在强调学生养成中华传统美德的前提下,我们非常重视培养他们扎实的双语基础、多元的文化理解、广阔的全球视野及思维方式,使其成为有能力、有创意、有胸襟、有同理心的世界公民。”
而在这30年中,上海耀中又是如何践行这样的理念?我们找到了90年代、00年代、10年代入学的3组上海耀中的学生,他们有的一家有12人在耀中接受过教育,有的在耀中找到了灵魂伴侣,有的在耀中不断探索找到热爱……从他们的身上我真正看到了教育的传承。
想了解更多上海耀中最新活动
👇可以参加学校的开放日活动👇
故事要从1993年上海耀中的001号学生周大为一家说起。
90年代入学:
“我们一家有12个孩子接受过耀中的教育”
1993年9月,8岁的周大为成为了上海耀中虹桥校舍的第一个学生,学号001。
从上海耀中毕业后,周大为前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求学,现在已经是一位艺术收藏界的连续创业者,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届里最有力的推手之一。
掐指一算,周大为的家族里一共有12个孩子接受过耀中的教育。这在国际教育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1994年,周大为的弟弟周大生加入了上海耀中,度过了11年时光。如今周大生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把自己的儿子Jasper和Jaden也送入了母校上海耀中的幼教部。
1996年,妹妹周小余入读上海耀中幼儿园两岁班,一直到高中,在耀中整整待了16年。现在的她已经是东京大学化学生命工学博士后。
为什么当初家里如此坚定地选择上海耀中?周大生说,这和家族的香港情结有关。
说起上海耀中对自己的影响,如今已经在华特迪斯尼ESPN中国担任高级经理的周大生回忆,他上学的那些年,每个年级的孩子还不多,有时候一个年级只有3个班,所以彼此很容易认识,像大家庭一样。
“我最好的朋友都是中小学的同窗,我们一起长大,甚至选择同一所大学。我结婚时,他们从世界各地来上海做我的伴郎,见证我的幸福时刻。现在我们很多人成为了家长,我们的孩子们也变成了朋友,甚至有些又成为了耀中的同学。”
△周大生的伴郎团们,都是耀中校友
周大生的同学都来自世界各地,多数是因为父母来中国工作的原因进入耀中。这样的学生构成,很容易生成一种包容的风气。
因为我们来自世界不同的地方,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我们是在多元环境里长大的,习惯了周围的人可能跟我不一样,久而久之,我们很自然地容易接受差异,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别人身上,对于多元文化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在这种思想和经验的多样性中成长,对我一生当中的一些决定和职业选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友好相处,并能以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耀中校友是真正的世界大使,也使我目前在ESPN中国的工作受益。”
除了包容,周大生还非常感恩上海耀中从上到下的“尊重”文化。“不是只有负责教学的老师对学生秉持着这样一种价值观,像校车司机、清洁阿姨这样的后勤同事对我们也都非常友善。”
2020年上海耀中虹桥校舍C楼落成仪式时,周大生看到学校竟然把20多年前在学校服务的清洁阿姨请回来作座上宾,非常感动。
“阿姨居然还记得我,还问候我的家人身体怎样。这种人与人的真诚交往,让我觉得好温暖。”
对于妹妹周小余来说,上海耀中是一所帮助她找到热爱和未来钻研方向的地方。
从小,周小余就喜欢翻家里的药柜,好奇这些药是做什么用途,也对人体疾病有很大的兴趣。读初中时,科学老师教课充满了热情,在慢慢熏陶之下,周小余喜欢上了生物和化学。
读IBDP时,周小余选择了生物和化学的高级别课程,“耀中的IB课给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都学了个遍,方便我进入大学后,继续深入学习更专业的领域。”
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除了重视学术,耀中还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很小的时候,周小余就爱上了画画,一直到12年级,她都在纠结到底是选择艺术还是科学作为未来的道路。直到IB选课后两周,她才最终决定弃艺从理。
“可能是因为家里两个哥哥都是学文科的,我有点逆反心理,想做一些不一样的。我从未后悔过我的决定,我很喜欢做科研,每次发现新的东西或实验成功,都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这份在中学时发现的热爱,一直延续至今。去年她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权威科学杂志《细胞报告》发表了名为《人类感觉神经元通过分泌 RGMB 调节黑色素》的论文,以自己力量对治疗色素沉着障碍的药物研发做出贡献。
周大生说,他们家族的12个孩子加起来一共在耀中度过了五六十年的人生。
耀中的教育理念超越了书本和成绩,它真的希望我们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过去十年,我一直在体育行业工作,我感到非常幸运,能一直从事自己热爱的事情。
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耀中都对我起到了重要影响。所以把两个儿子送到耀中读书,去体验我所经历的一切,并不是一个困难的决定。”
而他们三兄妹所体验到的包容、尊重的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他的两个儿子就读时。有一次大儿子Jasper告诉他,为了完成学校的一个手工项目,他需要去和阿姨和学校的其他员工沟通,以获得不同的材料。
“整个过程中,他感到非常亲切自然。这让我想到我读书时也有很多这样的互动,给我一种家的感觉。”
00年代入学:
“耀中不仅让我们成为世界公民,
还让我们找到了灵魂伴侣”
周家兄弟毕业后几年,2006年,Nicholas从香港一所本地学校转来上海耀中浦西校区就读8年级。在耀中完成了IGCSE阶段的学业后,他前往英高继续A Level的学习。
两年后的2008年,同样从香港学校转入上海耀中的Mabel成为了Nicholas的同学,2012年毕业。
在耀中时,两人并没有想到,他们的未来竟然会交织在一起,若干年后,他们结为夫妻,成为众多耀中夫妇当中的一对。
回忆他们熟识的场景,Mabel笑着说,是她在耀中读IBDP的最后一年,有很多物理问题不明白,就在线上求助当时已经身在英国读高中的学霸Nicholas。
“我习惯于晚上9点入睡,早上4、5点起床做作业,那样精神更集中,这个时候Nicholas正好在线。”
高中毕业后,Mabel进入英国卡斯商学院读本科,之后在伦敦大学学院攻读计算机研究生;而Nicholas则在帝国理工完成生物化学本科和微生物研究硕士的学业。两人在英国相遇相爱,一起留在了英国工作。
有意思的是,尽管大学学的是生物化学,但Nicholas毕业后却在银行从事起了IT方面的工作;而Mabel在一家市场营销公司工作了四五年后,最近决定和先生一起在全新的环保领域创业。
虽然我们做的一些事情和我们学的知识看起来没有很大的关系,但从上海耀中一直到大学,我们学到了很多可以迁移的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批判性思维、研究分析技能等,每一项都可以迁移到我们现在的工作中去。
所以,Mabel说,他们不会害怕做出改变。“如果你发现自己不再喜欢某个领域,或者更希望在另一个领域做一些尝试,那就勇敢去做吧。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学会将可迁移的能力运用到更多领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他们创业的灵感——“希望用游戏的形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碳排放的知识,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共同保护环境”,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在上海耀中的经历。
Mabel回忆,在上海耀中--
她参与过很多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培养了她的社会责任感;
她做过不少项目作业和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相关,必须时刻关注新闻,才能完成作业,这些项目让她得以站在全球化的视角思考问题;
与此同时,耀中也会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士和学生们分享见闻、思考,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并且批判性地思考如何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更积极参与改变世界。
“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着我的思维方式,激发了我之后想在环保领域做出尝试和改变。”
Nicholas也表示同意,他说自己在上海耀中和英国高中都学习过,英国高中更多关注本土视角,并不会重视将学生培养成为全球公民;而上海耀中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不仅仅是发达国家,还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这段经历真正塑造了我的世界观,让我对每个国家的人都具有同理心,并且启发了我对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的兴趣,让我们最终投身于此。”
现如今,Mabel和Nicholas共同创立的环保公司,已初具雏形,马上就要投入试运营。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了大量耀中校友的帮助。
比如,团队有一位负责插画的成员是两人在耀中的同班同学;一对身在竹业的耀中夫妇给了他们很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还有来自耀中香港的校友,分享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环保的视角;甚至耀中校友的父母们也很给力,提供了很多帮助。
作为创业couple,日常生活、工作中免不了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但他们说,耀中教会了他们如何互相尊重、解决分歧。
10年代入学:
“内卷的环境下,学校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当Mabel2012年从耀中毕业的时候,从幼教部入学的Augustine已经在耀中待了两年,而今年是他在耀中的第13年。
在Augustine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妈妈就和朋友一起来参观过耀中浦西校区。
“这里的孩子非常有礼貌,既保持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又有开阔的世界视野,是我期望的孩子的样子。所以尽管当时我还没有娃,就已经对耀中种草了。等Augustine出生、到了要上学的年纪,我就把他送过来了。”
在这13年里,妈妈感叹,耀中做到了她所期待的让孩子变成了双语娃,英语自不必说,基本没有在外补过课,妈妈更看重的是,耀中的中文课程可以说是沪上国际学校中最有特色的。
从小学到中学,他们每天都有一小时的中文课,1到9年级学生每周还要上40分钟的中国研习课,融合了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和音乐等科目及文化传统。
我曾经把他们的中文题目给邻居的公立学霸孩子看,把学霸都给难住了;还有很多孩子选择中文作为IB母语课程,据我所知,这是非常难的。”
作为前手球运动员,Augustine妈妈还非常喜欢耀中的体育教育。从小到大,儿子在耀中体验了无数运动项目,包括排球、篮球、网球、羽毛球、英式橄榄球、游泳、田径等等。正是这些尝试,让Augustine爱上了运动。
“他从3年级开始打网球,疫情前和耀中网球队的小伙伴一起拿下了国际学校联赛的冠军,之前还参加上海市青少年的比赛,拿到过双打第三名;田径100米有很不错的成绩,下半年会参加国际学校联赛;
△Augustine和同学们参加联赛获得冠军,还是网坛一哥张之臻颁奖哦~
对于弱项篮球和排球,他还是很积极地报名参加比赛——我很喜欢耀中的一点是,不仅水平高的学生能比赛,它也鼓励在某些运动上水平一般的学生参与进来,享受体育的乐趣。”
最近,Augustine面临IBDP学习的压力,无论功课做到多晚,他都会和同学相约去健身房撸铁,“没有任何人要求他们,都是自发的热爱。”
和师兄师姐相比,Augustine享受了更多新时代的教育资源。前不久耀中耀华启动“未来教育部”,从幼儿园到高中,耀中耀华的课程体系中将加入更多科学、科技的内容:
就在2月,耀中耀华网络超级联课课程启动,学生们在几个月里开展了多达16项活动,涵盖艺术、计算机工程、领导力、语言、建筑等多个领域;
3月,耀中的学生们向来自欧洲核研究组织和美国圣母大学的物理学家们学习粒子物理学;
6月,上海耀中耀华的学生参与了医疗学者计划,在国际化的医院环境中展开了沉浸式的学习;
9月,中科大教授走进上海耀中分享量子科技和未来发展……
据耀中耀华集团教育总监Mary Yu介绍,学校已经和嘉会国际医院、交通大学精准医疗中心等机构合作,学生有机会在假期前去国际公司、律所、医疗诊所、工程公司、五星级酒店等地实习,在中学就可以体验到真实的行业环境,以及真正的科研项目。
随着疫情放开,耀中的国际网络优势愈加体现。Mary说,就在国庆,学校组织了11、12年级的高中生去英国进行了访校活动,和剑桥等知名大学的招生官面对面交流;“我们还有‘服务学习项目’,学生去往菲律宾等国家,帮助当地学校完善校舍等;耀中还和国外中学合作,让我们的学生有机会直接插班到海外学校。”
步入12年级,Augustine面临升学,他的目标是哥伦比亚大学,因为父亲就是毕业于这个学校;他还想做公益律师,为弱势群体发声。
「 写在后面的话 」
再过一年多,Augustine就要和他的90年代、00年代的师兄师姐一样,走进海外大学的校园。不过,毕业并不代表着告别。在未来,迎接他的将是更大的耀中社群,无数来自全球的耀中校友都将站在他的身边,与他同行。
一所30年的老牌学校的底蕴正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塑造了起来。
正如周大生所说,“在我们的家庭史中,耀中显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我们也希望,我们也小小参与了耀中的历史。耀中的传统正在代代相传,耀中的社群会一直伴随着我今后的人生。”
想了解更多上海耀中最新活动
👇可以参加学校的开放日活动👇
目前招收年级:K2-Y13
招生年龄:2-18岁
课程体系:因材施教,关怀个体发展,注重学生的品格塑造、艺术素养和科学探索的全人教育。以英格兰国家课程为依据,博采众长,结合耀中极具特色的中文教育。10-11年级IGCSE课程,12-13年级IB课程。
学校地点:
浦西荣华校舍:上海市长宁区古北新区荣华西道59号(近水城南路, 荣华西道环形路中间)
浦西虹桥校舍:上海市长宁区水城路11号(近虹桥路)
浦西古北校舍:上海市长宁区古北新区荣华西道18号(近水城南路)
浦东御翠园校舍: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路1817号(近芳甸路)
浦东世纪公园校舍:上海市浦东新区东绣路1433号(近锦和路)
临港校舍:上海市浦东新区银莲路1号
咨询电话:(021) 2226 7666
更多学校信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