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中生投毒案,让我想起一个被忽视许久的教育研究
这两个孩子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是被伤害过吗?
为什么要选择无差别毒害班里的所有同学?
有没有想过可能会产生致命后果?会不会知道影响自己的前途呢?
最近几年,相信所有家长都能感受到一个很明显的社会风向: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成就多于关注道德。
有学者也发现,这种苗头确实愈演愈烈,而且有低龄化趋势:
国内暂时没有相关研究,我们找到了美国一项年针对青少年的调查数据:
57%的青少年表示如果在追求成功的路上,需要做一些有违道德的事,他们是愿意去做的;
24%的孩子表示生气时威胁或殴打他人是无妨的;
75%的同学坦陈自己抄袭过作业,52%表示自己曾有过至少一次考试作弊。
另有一项哈佛大学的调查报告显示:
当让10000名青少年对「关心他人」、「取得高成就」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三项人生目标排序,结果也在常理之中——
有48%孩子将「取得高成就」排在价值观的第一位,22%孩子选择了「关心他人」,有30%的孩子则选择了「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更有孩子不加掩饰地说,「比起做一件帮助他人的好事,我妈妈更会因为我得了第一名而高兴」。
孩子这种「成就第一」的价值观的形成,或许背后也有社会、学校、家长的推波助澜。
怪不得美国很多媒体人、学者,都在批评美国是一个「SAT痴迷的国家」,成年人对名校、阶层和地位的功利心态,让青少年们越来越缺乏同理心、不在乎道德,变成了功利主义者。
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获得成就和做个好人,真的无法兼得吗?
做了一番研究后我发现:
如果父母重视道德修养和同理心培养,不但不会耽误孩子前程,还会帮助他们取得高成就。
所谓同理心(Empathy),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曾有一项研究得出结论:
一个5岁的小女孩如果有很强的理解他人的能力,那么在她8岁的时候,就会有更密集的社交圈,和更多好朋友。
同样,理解力强、善于分享的青少年,也会有更广的社交圈,获得更多他人信任,学习成绩也会更好。
而且,道德感和同理心强的孩子,能更少参与霸凌,极大程度地提升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让他们在友谊和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做得更好。
当一个同理心强的孩子进入大学,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会更加优异,也会更容易在一个组织内担当领导角色。
进入职场以后对工作的满意度更高,同时其工作表现、谈判能力更强,升职几率也更高,自然获得更高权力。
当一个同理心强的人做了领导,他所领导的团队就会拥有更高效率、易于创新,享受工作过程,也不易于陷入焦虑和劳累。
这其实很好理解。
拥有强烈的同理心、善于关注他人感受,并能够慷慨给予、理解他人、与他人合作,能够让他在一个集体中获得认可和权力。
所谓权力,其实并非以权威来控制人、以暴力来谋私利,权力就是影响他人。
而「道德感强」和「成就高远」两者,是可以相辅相成、同时兼得的。
历史和研究也都证明,同理心是成为伟大领导者、创业者和管理者的关键因素。
有社会心理学家,对于各领域的长期掌权者做过研究,以探查为什么有的人能顺利升至高级管理职位,并获得多数人的认可,成为一个有能力的领导。
这些人都具有五大性格特征:
外向(主动与人交往)、亲和(合作、分享、付出)、尽责(专注于集体目标和规范)、情绪稳定(冷静、全面),以及开放(接受他人的观念和感受)。
这样的人有很多,随便一举就有很多例子。
相反地,什么样的人得不到权力和他人认可呢?
就是那些回避社会交往、利用他人谋一己之利、忽视集体目标和规范、喜欢抱怨又心存戒备,以及不理会他人想法的人。
仅仅期待孩子未来成功,而忽略对同理心培养,就是本末倒置。
上一部分说的「同理心强对一个人的好处」,其实对于一个集体,也是好处不少。
早有研究指出,如果一个学校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适度进行美德教育和人格培养,那么:
学生的学术成绩更高、出勤率更高;
管教问题更少、校园暴力更少;
学生的毒品滥用也会更少,教学管理也更加高效。;
所有人会感受到更多安全感,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同学善于尊重他人,拥有责任感和同情心。
国民幸福感排名第一的丹麦,是最为恰当的案例。
丹麦人民的幸福度之所以最高,除了社会福利好,与对孩子的同理心培养,是分不开的。
从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丹麦政府就会在学校实施各种各样强制性项目,教会孩子关心他人、识别情绪,提升同理心和道德感。
而培养同理心的基础功课,就是识别他人的情绪。
在一个叫做Step by Step的项目中,老师会给孩子们展示表达不同表情的照片(悲伤、恐惧、生气、失望、快乐等)。
孩子们会讨论这些图片,读懂面部表情背后的真实情绪,并将合适的形容词放在图片旁边,从而学习如何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概念化。
无论看到什么表情,老师都会提醒孩子们,学会识别就已经足够,不应该随意评价这些表情,要学会尊重他人情绪。
在另一个叫做CAT-kit的项目中,孩子还会被引导学习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感觉和想法。孩子们还会画出家人、朋友、老师和陌生人,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人。
在关心自己熟悉的人同时,还能关心遥远地区正在遭受厄运的陌生人。
丹麦教育者还会有意识地鼓励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优劣势的孩子一起玩耍学习。
目的就是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需要在相处过程中一起合作、相互学习、彼此尊重,从而让一个集体达到更好的状态。
诸多研究表明,习惯于帮助别人的孩子,还能更加敏锐地觉察到同学何时需要帮助,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同理心。
他们的大脑也会在获得满足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智力提升。
既然同理心这么重要,为什么大家会对「教孩子做个好人」心存疑虑?
这几年,因为帮助他人而惹上麻烦,甚至丢掉性命的事件屡见不鲜,好心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上的事情,也令我们在他人需要帮助时迟疑再三,。
现在的社会,恪守道德有成本,做个好人有代价。
那么,做什么样的好人才能保护自己?
宾大沃顿商学院的教授Adam Grant曾提出一个理论:8分的giver。
所谓giver,是奉献大于索取,乐善好施,帮助人不求回报的。
相对地,还有两类人:
taker,是giver的完全反面,他们热衷于向他人索取,吝于奉献,为了利益宁愿肆意掠夺。
matcher,是前两者的中间,只有看到别人对自己有利益,才会提供帮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说的就是这类人。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成功?
大部分有成就的工程师、最高成绩的学生,最好业绩的销售人员,都属于giver。
确切来说,处于成功金字塔顶层的,是8分的giver——
始终对他人保持善意,愿意帮助他人,但设立了个人界限,识别什么样的人能帮,什么样的人要远离。当发现有人伤害自己,就毫不犹豫地远离。
还有两个令人意外的发现:
10分的giver,因为太过老好人,反而错过了更多的deadline、得到更低的评分和成绩、促成的销售额也最少,是成就最低的。
10分的taker,短期会为自己抢到一些利益,但长期内,会有人识别出他用「非正常手段」获益。
那些无法忍受的好人会选择出局,剩下的人为了自己获益,也会效仿taker,这个群体里就只剩下一群秃鹫一般的taker,抢夺利益势必会越来越难。
那么见风使舵的matcher呢?
只能获得中等的成功,走不了太远。
因为他们只有看到别人对自己示好,才会采取下一步行动。但有时候,利益只有在你先向他人示好时才会出现,所以他们会失去很多获得长期利益的机会。
而且,当matcher看到8分的giver会带自己获得成功,他们会选择积极保护giver,赶走他们身边的taker。
这就是一个真实社会的动态互动模式。
作为家长,如果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环境,至少可以先从自己孩子做起,带孩子做一个8分的giver——
教会孩子基本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做一个大方向上的好人,并适度让他们了解人性的丑恶之处,帮助他们学会识别taker和matcher。
大事上为善,小事上谨慎;原则上守道德,底线上不作恶,以最大诚意对他人和世界温柔相待,以最恶揣测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人都是社会性动物,唯有在一个「好人当道」的社会里,才能实现最大的幸福。
而那些只教孩子「成就第一」,忽视了同理心培养的教育系统、老师和家长,离自己所追求的成就越来越远。
更可怕的是,当价值体系异化后,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会惴惴不安。
「投毒」虽是小概念事件,但一旦类似的事件发生,每个无辜的人受到的伤害是难以逆转的100%。
本文系授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