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感染新冠后我聋了!医生查明原因发现这个错误很多人都在犯
今年冬天预计会有一波新冠感染小高峰。和去年12月的首阳不一样,很多人在二阳之后,会出现耳鸣、耳闷、听力下降问题,但却没当回事。今天龙域分享一个病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患者是一位男性,再次感染新冠后,明显感到鼻塞很严重,经常有鼻涕,但却是怎么擤也擤不出多少。
阳康之后,和第一次感染时比起来,最大的不同就是听力下降。一开始他也没当回事,认为这可能是新冠“后遗症”,时间长了估计就会好了。但事与愿违,左耳闷胀感越来越严重,越来越聋,甚至出现了头晕的症状,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很多人生病喜欢硬扛,平时症状轻时毫不在乎,严重了才想到看医生,这样的人龙域看到很多,有的生生硬拖成了重症、难治病。殊不知早期的轻症状是身体在报警,转重后却是身体在求救,至于医生能不能救得过来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名患者就诊时,挂的是耳鼻喉科的号。接诊的医生对其进行了耳内镜和听力检查,发现他的中耳里积满了黄色液体,鼓膜明显内陷。最终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
就是下面这张图,大家可以看一下。
正常的鼓膜属于半透明状态的薄膜状,平时为可以分为紧张部以及松弛部,在紧张部还可以见到反光的光锥。而他的鼓膜却并非如此,充满黄色液体,明显内陷。
患者很不解,积液是哪里来的呢?在医生的解释下才恍然大悟。原来感染新冠后,把上呼吸道细胞的纤毛搞坏了,鼻子的分泌物不能正常排出去,引发咽鼓管功能障碍,才导致了分泌性中耳炎。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积液,如果积液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变成胶冻一样的物质无法流出,浓缩的积液还会把听骨链粘住,导致粘连性中耳炎或者鼓室硬化,那时候可就是永久性的损伤,耳聋便不可逆了。
在对患者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检查和判断后,医生说治疗的关键点在于治鼻子。让鼻子的纤毛摆动起来,让积液流到喉咙里。先尝试使用喷鼻药、口服的促排药、激素药治疗2个月,若症状没有改善,则要动手术——鼓膜切开术,以便让积水从耳朵里流出来。为了让鼓室通气和鼓室黏膜细胞的修复,还会在鼓膜上装一个小的通道——鼓膜通气管,来帮助引流。
幸运的是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通过每天坚持用药,及时复诊,症状大有改善,分泌性中耳炎基本得到痊愈。
龙域之所以要分享这个病例,就是想告诉大家,很多人在阳康后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长新冠”和后遗症,乱投医乱用药的情况层出不穷。建议一定要到专业的医院找专业的医生查明病因,对症康复,切莫自己硬扛或乱用药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提升大家的常识水平和健康素养,有病找对科室找对医生,知道什么病挂什么科,和医生沟通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症状、疑虑和担忧,从而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因为平时有不少读者反映辗转了多家医院,经历多次误诊误治后才查出病因,求医过程的焦虑和心酸一言难尽。就在昨天还有一位重庆的读者诉苦,一个单核细胞增多症(就是EB病毒感染),跑了4家医院盲治了2周后才最终确诊,家长焦虑不说,孩子也太遭罪了。
今天这个病例希望大家能知道分泌性中耳炎这种病。而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上了分泌性中耳炎?当下呼吸道疾病高发,无论是感染新冠还是感冒流感等,如果出现下面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耳痛,成人多不明显,儿童常夜间耳痛,早上起床后会减轻,一般持续1~2天后消失;听力下降,特别是听不清别人说话,但自己说话却感觉很响;耳内闷胀感;耳鸣。
预防这种病可做好两点:1.鼻塞鼻涕擤出来时,用生理盐水洗鼻子、吸入热蒸汽、使用减充血剂等滴鼻液等办法来促进鼻涕流出。2.要正确擤鼻涕,防止中耳炎,应单侧交替擤,用手堵住一个鼻孔,擤出另一个鼻腔鼻涕,切勿同时捏闭双鼻孔擤鼻,否则鼻涕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导致耳痛、中耳炎。
特别是提醒有腺样体肥大、鼻炎、鼻窦炎等群更要注意这个病!(病例来源参考深圳市人民医院)
请把这篇文章转给所有人看到
最后还想提醒大家:健康人生拒绝悲剧,请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并关注龙域小卫(原三甲传真),每天锁定这里从阅读一篇有温度的医学科普开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